回覆列表
  • 1 # 彼岸花之戀

    三年級的兒童正處於玩伴期,心思不在學習上的孩子,每天總是玩不夠,這樣的孩子現在還真有不少哩。原因主要是家長忽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導致孩子分不清做事的主次和輕重,如果沒有好的管教方法,極容易讓孩子厭學,甚至過早輟學,怎樣應對貪玩不愛學習的現象呢,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讓孩子清楚何時能玩兒,何時必須要完成學習任務。一天之中,對於孩子來講,重複的事情就那幾件,吃飯、睡覺、學習、玩耍、閱讀等。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這些重複性事件,而後教孩子分清什麼時間段該幹什麼事,讓孩子去排列順序。再教孩子根據事情的重要性排列順序,這樣孩子就知道一天之中,事情的排列順序,以及事情的輕重緩急了。

      第二,讓孩子清楚家有家規,家規就是做事的依據。管教必須要伴有獎懲,做好了有獎勵,做不好就要有懲罰,這些恰是給孩子立規矩時涉及到的內容。現在在很多家庭裡,家長就缺乏給孩子立規矩,完善家庭規則的意識,你每天只靠嘮叨和催促,甚至是批評與打罵,絕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你的做法沒有任何依據,孩子不服!

    第三,重要的事絕不能被玩兒佔用,否則要受到懲罰。不少孩子對玩兒和學分不清楚,常常是玩不夠,到了該學習的時間磨蹭拖拉不去,好不容易進入學習環節了,卻又邊寫邊玩兒,結果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理性的家長必須要明確告知孩子,如果你不能在該學習時靜下心來,那就面壁反省去,媽媽就拿著家法在你身後。什麼時候你想清楚了,該認真安靜地學習了,才能結束面壁反省的懲罰。

      第四,學習要與吃飯掛鉤,讓孩子體驗捱餓的滋味。我曾經給一些家長建議,如果你的孩子放學後回家一玩兒起來收不住心,不願意寫作業,那好辦,就把寫作業放在吃飯前,什麼時候你寫完了,什麼時候才能吃飯。如果超過規定時間還寫不完,就乾脆取消你今天吃飯的權利,看你怕不怕餓,一頓不行就兩頓,一天不行就兩天。只要家長堅持原則,幾天下來孩子就知道厲害了。

      第五,要正向激勵與引導孩子,幫孩子算算時間帳。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夠聰明,而是家長太笨不願意動腦筋。就如上面給你的方法,你先試用,讓孩子說說他的感受,而後再引導。如問孩子,認真寫作業學習好,還是餓肚子好?你認真寫作業花的時間少,還是邊寫邊玩花的時間少?認真寫作業是不是可以為開心玩兒節省出更多時間?

      總之,幫助孩子建立起有節奏的生活規律,有合理的家庭規則做為獎懲依據,有正向的激勵與引導,再加上家長堅持原則絕不給縱容孩子

  • 2 # 教培狼人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孩子缺乏學習動力,對學習不感興趣,做作業拖拖拉拉的,上課注意力分散,討厭上學……

      這類問題實在是最讓家長們頭疼的了。很多父母為此來請教我們:“到底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學習呢?”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要做得到、做得好,確實需要一段時間。

      建議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

      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定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建議二、承認差異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建議三: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隻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為人很好,動手能力很強,常愛提問題,那也是好孩子。家長要尋找、激發孩子的優勢專案,在這方面多鼓勵孩子。

      其實家長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

      建議四、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倒過來了,小學學奧數,高中背外語,這就錯過機會了,事倍功半。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

      建議五、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我個人覺得,家長在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的作為。

      莫言為什麼會喜歡寫作?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作範文讀出來。

      我為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佈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臺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一顆糖還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為自己數學行啊。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建議六、要為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也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建議七、用孩子喜歡的方法激發好奇心

      保護和激發好孩子的好奇心對於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裡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裡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還讓我們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後埋入泥土裡觀察如何慢慢長成一條條蚯蚓來……我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因此就想長大了要做生物學家。

      後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電晶體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受到廣播那一刻真的很興奮,我又想做無線電發明家。

      其實這些動手的小實驗也是家長可以帶孩子做的,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此外還有一些用遊戲學數學的方法,比如小一點的孩子搭積木,從中可以瞭解三角形、長方形、園、半圓等圖形概念和紅、綠、黃等顏色概念,還能養成觀察、記憶、想象、合作等習慣;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撲克牌算24點,等等。

      對於補習班我是這個觀點:不要去讀,浪費錢是小事,浪費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更得不償失;若養成孩子對補課的依賴性,養成上課不認真聽的習慣,則損失更大。

      現在很多補習班魚龍混雜,資質也很值得懷疑。

      我主張學生自己有問題去找老師、同學或家長問,而不是固定一個時間請老師來給學生補課。這就是自主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差別。

      建議九、家長做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自我學習和同伴合作剛才已經談到了,“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小朋友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最好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是跑去看電視、打麻將、跳舞,也不是站在門口看孩子是否在寫作業,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我發現學生當中凡是發展的比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較民主平等的,家長和孩子是討論式的,啟發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壓制式的。家長有什麼事情會和孩子討論,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讓女生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