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全有
-
2 # 笑談影視劇
劇情是簡單的,raise fall reraise,還有其中好多不合推斷的bug,可是第一首歌唱起來的時候,就不再關注劇情了,畢竟電影這麼美。 美好的角色,美好的音樂,美好的舞美,視覺聽覺還有個人的感受經歷著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完美! 也許是歌舞劇的感染力太強了,但是更偏向是這部歌舞劇感染力太強,每每音樂響起都會被感動到,毫不例外,很少這麼推一部電影,不過真的,就和影片結尾那句話一樣: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 happy,印象深刻。
-
3 # 影評寶寶
作為澳洲導演麥可格雷希的大銀幕處女作,這位在廣告、音樂錄影帶(MV)以及視覺特效的製作上嶄露頭角的新秀導演,不只沒有表現出新手初出茅廬的生澀和猶疑,還相當聰明的發揚光大自己的強項優勢,讓《馬戲之王》不僅僅是延續著《愛樂之城 》和《美女與野獸》所帶起的歌舞復興,更透過嶄新元素的激盪打造出一場精彩無比的華麗大秀,將好萊塢的歌舞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在視覺上,除了會跳會動的「活物」之外,在休傑克曼與蜜雪兒威廉絲頂樓共舞的《A Million Dreams》中,連被單這樣的「死物」都能在風的吹拂下被賦予和主角一致的動態美感;在聽覺上,由《愛樂之城》音樂團隊所譜寫出來的樂章自是不在話下,不只藉由和劇情高度匹配的歌曲讓《馬戲之王》生動飽滿的把故事說得無比流暢,當休與柴克在酒吧中唇槍舌劍的《The Other Side》以及柴克與辛蒂亞互訴衷情的《Rewrite The Stars》和演員的肢體動作結合後,或對峙或融合飛人特技的呈現手法更大大的突破了歌舞型別中「歌」與「舞」所設下的框架,使得歌曲的情感可能性更具層次。而回到劇本,雖然以巴納姆個人的傳奇故事為主軸改編,《馬戲之王》卻不忘將目光投注在和他一起奮鬥的妻小與馬戲團成員身上,讓電影不單單拘泥於個人的打拼和成長,進而把格局做的更大更廣。
在進電影院看片之前,單憑預告片所給出的線索,我原先以為《馬戲之王》會聚焦於PT巴納姆創辦馬戲團時的篳路藍縷(*),以及馬戲團付之祝融後和主流社會的溝通與和解,而沒想到《馬戲之王》並沒有選擇按部就班的藉由線性手法去重現巴納姆的馬戲團傳奇,反而是透過各個角色在不同時間點間的心境轉變,去刻劃逐夢與迷失、真我與媚俗這些歷久不衰的核心價值。沒有針對次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時至今日依然難以化解的平權問題給出答案固然可惜,《馬戲之王》卻很高明的透過宛如剝洋蔥般的手法,從馬戲團成員們的自我認同,柴克和辛蒂亞跨越階級與身分的愛戀,到休傑克曼想讓妻小過得更好的初衷,一層一層的從不同面向切入同樣的問題本質,深刻且不斷地提醒我們,在這個繽紛絢爛的浮華世界之中,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也因為《馬戲之王》以每個角色前後的心境轉折為主軸,於是電影藉由兩組非常鮮明的對比貫穿全片。透過「瑞典夜鶯」珍妮林德轟動美國的完美首演將電影分成上下兩半,為了滿足「生理」需求(*),「與其都要被笑,不如向他們收錢。」巴納姆聚集了這些所謂的奇人異士,並用每個人都值得發光發熱的理念製作出前所未見的表演。但在富裕之後,「尊重」卻隨之而來,女兒在舞團的尷尬處境,和傳統上流階級的格格不入,於是在珍妮林德的那首《Never Enough》之後,巴納姆開始迷失在對於名利的無止盡追求。「當你對別人漠不關心,你就毀了你自己。」就像巴納姆開始把馬戲團員拒諸門外,以及柴克與辛蒂亞的曖昧所面對的敵意眼光,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在名利之前低頭,沒有重視彼此的「社會」,又遑論躋身上流的「尊重」,更不必談完成夢想、實踐初衷的「自我實現」。
而在逐夢與迷失之外,《馬戲之王》的另一組對比則是從上下階層對「娛樂」的看法差異切入。比起庶民大眾對於娛樂性和勵志題材的純粹享受,「我必須承認你的表演確實有帶給觀眾娛樂。」以劇評家班納特為代表的上流社會,卻矯揉造作的不論歡欣和愉悅,他們不在乎《This Is Me》的勵志動人,也不顧林德演出的狀態好壞,只願意附庸風雅的為了血統和背景鼓掌喝采。「一直以來我給觀眾的是虛無的演出,這一次我想給他們真實的體驗。」呼應著小鎮流氓對馬戲團員的打壓和上流權貴的歧視偏見,當巴納姆為了滿足他對上層社會的無止盡追求,拋棄了共同奮鬥的夥伴和妻小,卻反而在跟林德對眼以及喝交杯酒慶功的遲疑中流露出對光鮮亮麗生活的迷茫,以及深受世俗教條約束的俗不可耐。
「我從來都不覺得我屬於這裡。」因而當庶出的林德發現巴納姆也被上層社會改造成了媚俗之徒,她選擇不顧一切的遠走高飛。對於未知的戒懼,讓主流社會必須用虛無的框架去替與眾不同的人設限,但就像休和柴克在火場中的患難見真情,真正重要的從來就不是老闆和表演者之間的支配關係,也不是表演到底高雅還是下流,更不是在世俗的框架中證明自己過得比誰更好;真正重要的是彼此之間家人夥伴般的革命情感,是馬戲團中歡笑和淚水的不可抹滅,是活出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無論我們的出身貴賤,我們的長相美醜,"I am who I"m meant to be.",《This Is Me》。
「帶給別人快樂是最尊貴的藝術。」褪下劇院的多餘偽裝,並水到渠成的在帳篷中,以最初的那首《The Greatest Show》迴歸娛樂的純粹本質。透過兩顆巴納姆前往岳父家和妻子攜手展開精彩人生的類似鏡頭,還有小時和長大後遭遇挫敗時在海邊對妻子許下承諾的前後對比,在殘酷虛偽的世界闖蕩了一遭後,當巴納姆再次回到夢想最初的起點,他也終於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From Now On》,承諾即刻生效,人生重要的不再是虛蕩的名利,"And we will come back home. And we will come back home. Home, again!",而是一路扶持的妻小,是共同奮鬥的夥伴,是帶給人們真實娛樂的初心。
有著《愛樂之城》的復古揪心,且不失《美女與野獸》的華麗澎湃,《馬戲之王》「活出自我」的核心價值或許已是老生常談,在百老匯出身的休傑克曼,迪士尼金童玉女柴克艾佛隆、辛蒂亞等一眾優秀演員所營造出的歌舞魔力中,卻依然傳唱出震撼動人的高熱能量。最後不得不說《馬戲之王》的歌曲和畫面真的美不勝收,看著電影中的休傑克曼和妻小唱著充盈生命力的《A Million Dreams》,夢想的美好再加上感官享受的渲染,時而感動溫暖,時而激動振奮,眼眶常常在一首接著一首歌之間,不知不覺地就幹了又溼,幹了又溼。
*導演對於符號的純熟運用也相當令人驚豔,例如巴納姆少時怪臉婦人善心給予的蘋果,帶出善惡與外在的不必然相關,與他創立馬戲團的契機;又或是從許願機的影子中,瞥見未來馬戲王國的影子。電影中也透過巴納姆從小到大始終厲害的巧手、鬼點子和偷雞摸狗讓人物更為鮮明,雖然沒有太多著墨於為何會選擇創立馬戲團,卻不會讓人覺得不合理。
*電影很聰明地讓馬戲團中的大象看起來都假到不行,避開之後所衍生的道德問題。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如下圖所示)
-
4 # 書裡閒情
這部電影是以音樂劇形式呈現,其中的歌曲都非常好聽,也因為走的是流行風格,普遍接受度比較高,我個人特別推薦〈Never Enough〉、〈Million Dreams〉、〈This Is Me〉三首歌,大家不妨找來聽聽。
故事劇情流暢,但也說不上新穎,但光用音樂來穿插故事這一點就已經足夠吸引人。音樂、服裝、色調等構思都是讓人賞心悅目的。
這部電影想要告訴我們「做自己」的重要,無論是對於愛情,無論是對於夢想,無論是對於自我的認同,看完這部電影,相信你會找到很多勇氣,去面對更多你之前不敢面對的事情。
對了,私心覺得Rebecca Ferguson真的好美~~
回覆列表
電影講述的就是休傑克曼扮演的傳奇人物巴納姆歷經挫折,但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最後走向成功的故事。電影劇情方面並沒有太大的看點,電影邏輯有點混亂,前後的銜接在看的時候也有些莫名其妙,雖然劇情一般,但是在服裝特效上,這部電影還是值回票價的。
劇情方面不盡如人意,但是這是一部歌舞片,從歌舞片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甚至可以媲美《愛樂之城》,服裝、化妝、道具、燈光流光溢彩,無一不是令我震撼的原因,在電影院觀看時,我甚至有一種錯覺,彷彿置身於百老匯,觀看一場大型的音樂舞臺劇,在歌舞方面,《馬戲之王》可謂是十分出色,讓我完全忽略掉了劇情的劣勢,歌舞片的劇情在弗格森的Teana之聲下,也顯得沒那麼重要。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能夠令你忘記劇情不足的歌舞片,足夠熱情足夠燃,片中的配樂也是讓人聽不夠《This is me》、《Never enough》都是值得迴圈的好歌曲,如果你最近很喪很低落,不妨來看看這部很燃的《馬戲之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