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鷹866
-
2 # 手機使用者張和新
美國國會和人民反戰意識強烈,不願加入二戰,而美國政府政客們和大企業家們希望透過參戰振興經濟。因此,如何說服國會,喚起民眾參戰,就成為美國總統及精英們的大問題,於是他們在等待時機,期望水到渠成。
而這時日本適時充當了“點炮”的角色,把美國拖進了二戰。美國也藉此機會一躍發展成為軍事經濟大國,至於此刻先打德國還是先打日本,或者同時打日德都無所謂了,關鍵是美國真正參戰了。
-
3 # 客矢解
美軍對德國的作戰事實上比對日作戰要晚。(本來就是)太平洋戰爭從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始,同時也是美國對法西斯國家宣戰的開始。但是大規模軍事援助英國等盟軍國家完全正式化。羅斯福在珍珠港事件以後隨即透過國會決議對日宣戰,也就是說美國在此期間並沒有出現先德國再日本的戰略的情況,甚至剛好相反。小到象徵性轟炸日本城市的行動,大到中途島戰役、索羅門群島戰役都在1942年前半年展開。
美軍大規模派軍隊與德軍作戰在1942年6月與英軍達成協議,並在同年10月在北非進行阿拉曼戰役。此時太平洋戰爭已經打了半年,且日軍損失嚴重。倘若諾曼底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則更晚,要到1944年6月。美軍並不是單打獨鬥,在北非,地中海附近再到法國都是與英軍一起行動的。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是一支獨秀,從東太平洋打到西太平洋與盟軍匯合。
P-51戰鬥機不止英國有,國軍也接收了一批
美國對盟軍的援助囊括了主要的反法西斯國家,但是又以英國最多。英國作為島國本土資源是經不起消耗的。殖民地靠不住,那麼只能依靠美國的直接援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英國就接收了美國的軍火及其他物資,但是美國並沒有對德國宣戰或佔明確立場。多虧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否則美國都不好找理由對德國宣戰。(1941年12月8號對德,7號對日宣戰)
英軍在北非使用過換裝17磅炮的謝爾曼車體坦克“螢火蟲”
回到標題,日軍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問題。四艘航母未被擊沉喪失戰鬥力,嚴格來說這次偷襲損失的是美軍人員的數量而不是裝備。所以美軍在短時間內也會將航母及修繕的裝備投入使用,哪會第一時間顧及先錘德國。何況美國的生產能力是極其恐怖的,英國已經接收了大量物資基本可以與德國,義大利周旋很長時間。(此時蘇德戰爭牽制了大量的德國軍隊和物資)美國完全可以放手穩住太平洋戰局,畢竟家門口都被日軍踹了,不得踹回去?此外遠東的盟軍駐軍也需要支援。
日軍在太平洋很瘋狂,美軍不可能完全“先歐後亞”(偷襲美軍港口劇照)
日軍重要還是德軍重要。德國可以進攻大國和強國,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陷落了,除此之外德國武器精良殺傷力強,非數量不可敵。日本一個島國比德國更需要以戰養戰,更何況擁有當時世界三大海軍之一的實力,初期階段處於劣勢的是美軍不是日軍。因此先歐洲後亞洲在此不能夠完全成立。但是以不能讓英國,蘇聯戰敗投降方面倒是可以肯定這種說法。
-
4 # 仰天長嘯A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終於有了直接參戰的理由。
德日意為軸心國,美俄英法中為代表的是同盟國,美國首選打擊德國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決定,美國距離德國比較近,易於直接打擊。而日本相對較遠,又有中國及英國在印度支那對日本的抵抗,所以從戰略角度考慮,必須先打德國。二是歐洲的地位決定,當德國侵佔歐洲很多國家後,可迅速將佔領國豐富的物資轉變為戰爭物資,以戰養戰,美國投入對德國的戰爭後,也是為了阻止德軍對歐洲佔領的步伐,切斷德國以戰養戰的戰略企圖。三是美國戰爭的能力決定,德國的戰爭動員和戰爭機制開啟後,從兵員的質量,數量及飛機,大炮,坦克,槍械武器效能和生產研發能力等方面,都大大超過日本和義大利,而美國當時的軍事實力也遠遠領先英法等國,擒賊先擒王,只有先打敗德國,才能實現迅速扭轉戰爭態勢的戰爭目的。
-
5 # 90後的職場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之後,美國確實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也就是將最大的力量投入到歐洲戰場,而將海軍力量投到對日作戰。這是客觀原因決定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歐洲戰場的重要性
歐洲作為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集中了包括英法德意蘇聯等世界絕大多數的強國大國。而此時的德國已經佔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大半個歐洲,而且已經轟炸了倫敦,打到了莫斯科。一旦讓德國佔領整個歐洲,那麼美國將用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歐洲及其殖民地。所以為了自身考慮美國此時必須先聯合蘇聯和英國擊敗德國。而此時的德國正處於最為強大的時期,美國必須集中最大的陸軍力量投入到對德戰場。
第二,對日戰爭的特殊性
德國是一個歐洲內陸國家,所以對其戰爭的主力一定是陸軍,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對其作戰的主力也一定是海上力量。而海戰與陸戰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陸戰是軍事實力的對比,而海戰是工業資源的對比。所以擊敗日本,最大的依賴就是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而擊敗德國除了強大的工業實力之外,還有美國大兵的犧牲和流血。
第三,內線和外線的不同
美國與德國作戰是處於內線。由於英國沒有被德國擊敗,所以大西洋沒有成為隔離美國與歐洲戰場的屏障,反而成為美國參與歐戰的捷徑。而透過中東北非等地區,美國又可以於蘇聯等同盟取得聯絡,從而使得美國的援助源源不斷的流向蘇聯和英國。
美國與日本作戰是處於外線。由於日本處於中美這兩個主要敵人的中間,所以中美在戰爭前期要取得聯絡非常困難,這也是中國修建滇緬公路以及美國駝峰航運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太平洋戰場之上,美國是單獨對抗日本。而在歐洲戰場上,美國可以聯合英國蘇聯以及其他盟友一起對德國發動進攻。
-
6 # 軍器戰位
在二戰中日本前期確實非常瘋狂,附近侵略了大半個中國與東南亞,還在1941年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這也直接導致了參戰,不過要說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了美國海軍,這個說法實則是不正確的。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的只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美國海軍包括航母、戰列艦在內的整體實力幾乎紋絲不變。然後再來說說二戰中的德國,小編要澄清一點的是,二戰中的德國完全是蘇聯直接打敗的,而不是美國。美國的確為二戰做過巨大的貢獻,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後對日本軍隊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幾乎把整個日本海軍打癱瘓。再來看看當時的德國,二戰中德國作戰最有名的就是蘇德戰場,幾乎舉全國之力進攻蘇聯。不過結果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全縣被蘇聯擊潰,導致德軍以之前的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斯大林格勒”戰役也被稱為二戰的轉折點。所以,雖然美國當時與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打的不亦樂乎,但是在歐洲正常的德國對手是蘇聯而不是美國。美國對打擊德國作出的真正貢獻只是對蘇聯與英國實施了大量的間接武器援助,根本沒有實施對德國展開過稍大一點的戰鬥。只有德國在蘇德戰場上被蘇聯全面打敗後轉為被動防禦時,這時候美國動了,與英國聯合發動了“諾曼底”登陸。主要原因是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根本不可能讓蘇聯全面取得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果實。所以才到德國快要投降時才發動了“諾曼底”登陸,竊取歐洲戰場的勝利果實,為之後的爭奪全球霸主奠定基礎。所以,二戰中的德軍根本不是美國打敗的,而是蘇聯。在二戰前期的歐洲戰場根本沒有美國什麼事,美國打敗的真正對手是日本。所以請大家不要搞混了呀!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7 # 軍武視界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為3點來回答。第1點。根據網傳美國在日本將要襲擊珍珠港之前,實際上就已經知道這是日本的一個陰謀。然而美國在得知這一訊息之後,並沒有阻止日本人襲擊珍珠港。同時還將港口的重要船艦調離港口,這充分說明美國是有預謀的。由此可見在這個時候美國是想加入二戰的。也正因如此,美國在被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並沒有找日本率先算賬。而是掉過頭來去攻打德國,因為美國這個時候十分清楚。如果這個時候不加入德國和蘇聯的戰爭那很有可能將錯失一次機會。而這次機會對於美國日後的崛起來說,恰恰是十分重要的。
第2點,那就是美國不知道日本將要襲擊珍珠港。然後被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美國想到一連貫的事件。發現如果這個時候直接對日本發起進攻的話。將很有可能延誤戰機。這個時候蘇聯很有可能被德軍攻下,美國的復興大業將不復存在。畢竟在蘇聯倒下之後,德國和日本針對的國家將會是美國。畢竟美國在當時的軍工技術可以說是全世界最為優秀的。
第3點,美國當局相當聰明。即早已考慮到,德國軍隊很有可能拿不下蘇聯。並且日本這個國家,軍需物質資源有限難成氣候。如此一來美國在這個時候介入戰爭,對於美國來說可以說是10分有利的。畢竟美國想的只是壯大國家軍事力量以及獲得更多的資源。而戰爭的勝利恰好能在這個時候給美軍帶來最大的利益。因此美軍在這個時候選擇掉過頭來攻打德軍是十分正確並且十分明智的選擇。由此可見,美國之所以能有今天離不開當時執政者的遠見與謀略。
回覆列表
因為德國科技在當時遙遙領先美國就會用自己龐大軍工生產力去消滅它如若不然等德國消滅蘇聯和英國得到資源和時間下一個被消滅的就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