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jcek419

    從他對劉備的考驗中看出劉備有統一大志和高尚的品格,但是發現他身邊並無好的謀臣,所以為了幫助他,而當了劉備的手下

  • 2 # 1900mono

    207年,劉備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在劉備的請教下為劉備集團規劃了發展路線,並最終決定出山輔佐劉備。那麼諸葛亮為何會選擇輔佐劉備呢?

    諸葛亮

    我們首先來看看出山輔佐劉備之前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按照《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的記載,諸葛亮是漢代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他的父親諸葛圭當過太山郡的郡丞,他的叔父諸葛玄也曾當過豫章郡的太守。所以,諸葛亮也是官宦子弟,可見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還是有一定政治背景的。

    劉備

    在諸葛亮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諸葛圭就去世了。因此諸葛亮在叔父諸葛玄的撫養下長大成人。諸葛玄與荊州牧劉表有交情,關係不錯,就帶著諸葛亮去了荊州。諸葛玄去世之後,諸葛亮便在隆中過著一邊種田勞作一邊讀書的生活,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講:“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在隆中隱居的日子裡,諸葛亮結識了不少名士,比如說“水鏡先生”司馬徽,比如說徐庶,後來徐庶更是直接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還勸劉備要親自拜訪。可見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積攢了一定的人脈關係、政治資源和政治條件。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擁有一定政治背景,又積攢一定的政治條件的諸葛亮,如果想要從政,應該是很輕鬆的一件事。然而在207年之前,諸葛亮卻一直隱居在隆中,直到劉備前來拜訪,他才被劉備請出山。也就是說,劉備拜訪前諸葛亮的選項有很多,但是諸葛亮卻並未做出選擇。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選項都不符合諸葛亮的要求,諸葛亮一直在等待那個符合他要求的人。

    那麼諸葛亮到底要找一個怎樣的人呢?從諸葛亮經常“每自比管仲、樂毅”的說法我們能夠看出諸葛亮想要成為像管仲樂毅一樣的英雄人物。管仲輔佐齊桓公使後者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樂毅輔佐燕昭王讓燕國振興。言外之意,諸葛亮也想要輔佐賢能的君主,平治天下。

    三顧茅廬

    如果僅僅做到賢能其實還不夠,諸葛亮還有更高的要求。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孫權的謀士張昭曾極力向孫權推薦諸葛亮,孫權也想留住諸葛亮,但是遭到諸葛亮的拒絕,別人問諸葛亮為何拒絕,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孫權可以說確實是個賢能的好老闆,但孫權最多能夠尊重和器重我諸葛亮,卻不能充分施展我的才華。我因此不會留在孫權這裡。

    由此可見,僅僅是被賢能的君主任用並不能滿足諸葛亮的要求,諸葛亮想要找的君主還必須重用甚至專用諸葛亮。諸葛亮要找的那個老闆必須能夠保證他最大限度地實現其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必須能夠最大限度保證他能夠當成管仲樂毅。

    隆中對策

    正是這樣的原因,擁有荀彧荀攸賈詡司馬懿的曹操還有擁有周瑜張昭魯肅的孫權被諸葛亮排除在外。而諸葛亮顯然也看不上劉表,所以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劉備。而劉備也選擇了諸葛亮。劉備與諸葛亮兩者之間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係。雙方都需要對方,雙方都在努力尋找對方。劉備需要個頂級智囊人物,需要有人為其規劃發展道路;而諸葛亮需要有人能夠實現其人生理想。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中國歷史上最智慧的人物諸葛亮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 3 # 一生喜樂

    第一,諸葛亮的為人。諸葛亮之所以深受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是榜樣,是標尺。這個榜樣和標尺,主要是指高風亮節,功業卓著。在諸葛亮這樣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以位列第一的立德來說,儒家的忠孝仁義,就是他們畢生踐行的標準。作為一個有眼光、有頭腦的知識分子,諸葛亮當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經不是大漢的政府,要想踐行忠義,自然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

    第二,諸葛亮的理念。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國理念是內儒外法,實行儒家的仁政,以法輔德,而曹操實行的卻是霸者之政,強權政治。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個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齊註定不會長久。除非一方只領薪水不幹實事,但這明顯不是諸葛亮想要的結果,他不僅要做事,而且要做大事。一個人做什麼決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內因,在於其為人,在於其理念。可以說,以上兩點是諸葛亮不選擇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三,劉備的魅力。在中國古代社會,道德高於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質尤其重要。有一個賢德的君主作為領袖,則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風廉正,官風正則民風厚,最終實現和諧社會。而在道德方面,劉備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有著皇族身份的劉備,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這是對大漢朝廷難得的忠誠。這在感情上就與深受忠孝思想影響的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層。此外,劉備在平原、徐州任上實行仁政,仁義之名遠播,這對於崇尚內儒外法的治國理念、同樣推崇仁政的諸葛亮來說,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劉備禮賢下士,被稱為天下英雄,在當時名頭不小,這一點諸葛亮也必然會有所考慮。

    第四,劉備的空間。雖然劉備聲望很高,但此時除了手下有一批雷打不散的人以外,沒有多少實力,可以說劉備還處在困境當中。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站穩腳跟,發展壯大,乃至克竟全功一統天下,這個過程中間大有可為。同時,劉備手下有一流武將,卻沒有一流的治世能臣,可以說留給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選擇追隨劉備,既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的空間。因此,諸葛亮自然更加傾向於劉備。

    有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選擇劉備主要是看上了發展空間。依據是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跳槽到孫權手下打工,他推辭了,給出的理由是:“孫權是個很不錯的老闆,不過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所以我還是不跳槽了。”(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諸葛亮選擇劉備,從根本上來說,是他的為人品質和政治理念所決定的。諸葛亮與劉備在很大程度上是志同道合:同樣崇尚德治,同樣重視做人,同樣推行仁政,同樣致力於匡扶大漢江山。作為一個志存高遠的大好青年,諸葛亮選擇老闆,絕對不可能只是為了自己個人的飯碗,更是為了心中遠大抱負,為了天下黎民蒼生!一旦加入劉備陣營,諸葛亮的理想就會隨著劉備事業的發展而實現,也會隨著劉備的失敗而消亡。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失敗的可能要遠遠大於實現的機會。但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就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 4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曹操自己尚且無很大把握打贏官渡之戰,沒有臨時的能火燒袁紹糧倉的資訊,自己都不知道能必贏。後來打贏了官渡之戰又想盡辦法才清除袁紹互相殘殺的兩個兒子的勢力。幾個有點僥倖的機遇才使得他在北方逐鹿中獲勝,脫穎而出。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那是看中在他那裡有受到重用的機會,起步時的劉備也缺這種出主意的高管。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在曹操、袁術、袁紹、孫堅、孫策、劉表等等其他人那裡沒有入門就業的機會,還別說重用。

    有人說,不可能!諸葛亮那麼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他去別人都搶著要。

    事實上,諸葛亮就是跟著他的叔父諸葛玄想去投奔袁術當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可是袁術這個任命不算數,皇威蕩然無存的漢朝朝廷另派朱皓去當了。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很多地方豪強亂派虛銜,對另外一個自己未掌控的地方擅派虛職官位,實際上是開玩笑。他掌控得了肯定派自己心腹去當了,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可能給一個關係疏遠的外人。

    所以,諸葛亮叔父當真,去了,沒人當他算回事,投官無門,很尷尬,他只好帶著諸葛亮兩兄弟到劉表的地盤找地方自耕自種餬口過日子。才有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說法。諸葛亮真那麼聰明,早就勸他叔父別去了。諸葛亮名聲真有那麼如雷貫耳,袁術對他們家一家三人早就在身邊大大小小的職位給一個都收為己用了。

    他在劉表地盤也耕了好幾年的田,真有就職機會,怎麼可能不去?真那麼清高跟叔父去履個虛職做什麼?而劉表竟然也視若無睹。如果諸葛亮真很有名望,這怎麼可能?

    說諸葛亮是講究道統的正統儒家思想很濃的文人才選擇劉備,也不合道理,他若選擇正統就應去漢末的朝廷,那時那裡大量需要人,曹操手下後來做到魏家皇朝宰相位置的王朗、華歆等人都是在漢末投奔朝廷願替朝廷效力很快當上一個地方的太守的。諸葛亮去投奔,肯定也可為朝廷所用。他不去,不是判定劉備必興,漢朝必亡,而是他想去就職不一定有職位給他,他不一定有工作機會,不一定有收入可以餬口。他的名望不夠。他並非師出名門。無人引薦。

    說他什麼“臥龍”之稱都是小說家之言。即使有,也是私下幾個文人相互之間得閒時的清談時互相客氣對彼此的美言,沒有多少人知道,更沒有多少人當真的。

    諸葛亮投奔劉備,就是因為劉備正招人,他得知了資訊,劉備透過與他面試,聊得很投機,他沒有其它就業機會,就去了。就這麼簡單。

    無論是誰,無論多麼厲害,都不可能有幾大全球頂級跨國大公司同時有最高職位等著任他挑,他比對來比對去才揀中一家的。諸葛亮也不例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的變速箱油需要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