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家林書畫

    好在霸氣充沛,骨力雄強:農民出身的畫家對於種植各種農業植物應當是天然的在行,而且有熟悉與親切的感覺,與城市出身的畫者特別是今天的都市之人甚至不會農活的農二代畫者有本質的區別,比如對於種瓜來說,這應當是他木匠活的閒時能幹的事兒,也是他常常熟悉的生活,當然齊白石種瓜不同於邵平,邵平是前朝官員被迫還鄕的一種迴歸,而齊是天然的種瓜人,齊發心發願一家草木過黃河(《燕京果盛有懷小園》:“家園尚剩種花地,梨橘葡萄四角多。安得趕山鞭在手,一家草木過黃河。”),他其實是做到了,只不過是以靈魂附著在紙面上的形式,不僅過了黃河到北平古帝都,把瀟湘的雲煙與草木帶進有點枯寂的城市,讓死氣太多的城市充滿清新的活力,事實上是傳遍五洲四海,憑藉其畫作的影響力,他走了那麼久,但他的影響超過任何一個平庸者,他的文化影響力從湖湘的原初地發散,勝於任何一種以其實力量所產生的力量,而且能夠持久,不受更多的政治情勢的影響。這個天然的青門老種瓜不再是在土壤上種植什麼,而是種植在宣素上,是藝術之瓜果,一種全新的禪意之正果。

    那麼他的成功又有那些精神性格起作用呢,這使家林想到齊璜畫蟹,他所繪之蟹,不僅僅是一道美味,總有一種特別的意味在其中。

    他的“蟹”是自喻,全部的自喻,蟹者是出名的橫行俠,所以白石畫蟹,有好幾層深層的意思含蘊。

    受文革洗腦的人那一代畫者也許還會記得那個唱詞:“看你橫行霸道到幾時?”從社會的行事風格來說,當然是中庸的好,但對於藝術,卻是極端的好,潘天壽也持這種類似的藝術觀點:要麼,要麼――的兩極哲學。齊氏的蟹,還有他的蝦,他的所有的藝術皆是自喻的,有自己的相在其中,比如仙翁與童子,少年的阿芝,老年的白石,皆畫在一個故山的畫面,超越了時空的限制。畫他的蝦,有一種堅毅的龍象之氣,畫他的蟹,有一種獨行特立,我行我素的精神。

    齊白石的繪畫藝術的核心:其實就是復歸於嬰兒。從題材與心態上,可以看得出來。

    四九年後的齊氏,並沒有社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繪畫題材,但他也會畫一些平衡於今朝的意味,比如畫祖國萬歲,畫和平,畫太陽出在湖南,只題款的微調,所繪仍然是花葉與禽鳥,山水等等,二戰後齊氏畫了一幅鷹贈前朝的蔣委員長,他後來又給毛主席畫了一幅作為平衡。但他不會去刻意地畫工農兵,象徐悲鴻進入今朝的三年,刻意改變自己,結果是迷失自我。齊氏只是作一種微調,順應一種新的時代環境,沒有撼動其從事藝術的獨行俠的根本。

    齊氏堅持橫行與獨行,意味其藝術的品質在根本上沒有受到破壞,保持其藝術風格和連貫性。橫行霸道的性格基於其地域的性格鑄成,湘人的誠拙,霸蠻的死性格,可能用在軍事上讓人詬病的多,比如與太平軍作戰的湘軍,但對於左宗棠平定天山,除少數分裂者,沒有太多的貶損。也就是這種性格的指揮者,對於保家園還是非常可貴的品質。

    齊白石的花卉作品的大部分,體現的是工匠精神與文人精神的合一,工匠精神多體現有精心繪製的蟲子上,比如蟬,螳螂,飛蛾,蟈蟈等,文人精神多體現其花葉上,比如芭蕉,楓葉,白菜,雁來紅等等。應當說齊璜的小蟲子畫得非常精緻,難度也大,而他的大寫意的花葉,看似隨意,事實上得有相當的功底方可為之,否則你無法理解為何齊氏在其目力不太弱的六十歲時會畫一些精緻的蟲子而備於將來,而在八九十歲時,寫意的功夫到老到渾然天成,此時的“花葉”方與其“蟲子”相輝映。

    橫行俠客的藝術之果,是可以橫行到千年的,好比其所繪三千年之果實的桃,縱使紙壽不過千年,後世的傳承可以延續這種橫行與霸道。

    螳臂當車可能是有點不自量,那麼齊氏畫的螳螂縱是不在道上而在花葉下,卻有與蟹相同的性格,皆隱含一種自喻。

    東方人的自繪像,不僅是肖像而已,所有四君子與其之外的花卉,皆是有自喻的。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一個豪傑,其實英雄豪傑就有其中。

    齊白石多繪與壽與吉與祿相關的題材不僅僅是賣相好,亦是對於自己的運氣有利,多買胭脂畫牡丹也不完全是俗。惲南田就是畫牡丹之高手,吳昌碩,齊白石皆延續這種精神風情。

    齊氏信命,所以改變自己的年齡,以逃過可能的不祥。

    老了仍然象小子,這對於從事藝術來說,是天然的可貴。

    老了仍然如嬰兒,正是保持了獨立橫行的原初精神。

  • 2 # 國際水彩畫家聯盟

    他是國畫中的姣姣者,他的都死氣沉沉,別的就更是臭氣熏天了!

    所以國畫的藝術性很一般,老年人喜歡,它最多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而己已,別把它同藝術掛鉤。

    沒文化的人最喜歡書法家題字,不懂繪畫的則靠國畫裝個逼咯!

    如此而已……

  • 3 # 浙江精微藝術研究會

    一張好畫,二點必不可少。一是傳統的繼承,要讓觀眾看得到,作品的構圖筆墨之來歷,出於何家何派。二是要有新意,也就是自己的風格。而風格則是作者經歷,素養,學問的綜合體驗。

    齊白石的花鳥,早年學楊州八怪,徐渭,八大山人及吳昌碩,晚年自出已意。而畫蝦蟹則從生活中來,勤於觀察,加之概括與提高,筆墨淸新,尤其用水更是強人一等。

    中國畫的山水花鳥,不在形似,在於心中對物象的觀察之反映。畫,也就是作者心中,對所觀察物象的印象。

  • 4 # 鞏慶喜工筆畫館

    謝邀:齊白石老人的畫不是死氣沉沉的、而是凝聚了中國傳統繪畫高度的筆墨技巧。他的螃蟹在表現了筆墨、宣紙的獨物性外。白石老人的率真性格,也使得他的作品透射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張揚著蓬勃力量。他的草蟲有工蟲和寫意草蟲兩種。看看老人的草蟲,那就知道當代國畫到底有沒有生命力了!

    白石老人不僅善於用高度概括的筆墨表達魚、蟲、蝦蟹,更善於用極其嚴謹的傳統工筆畫來描繪細緻入微的昆蟲世界。如:蛐蛐、蜻蜓,豆娘,蜜蜂等。

    這就使他的繪畫承載了意境美和無比快樂的生活情趣。

    就我個人感受而言白石老人的作品更多的傳遞了華人文畫的悲憫情懷!

    白石老人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高峰,向白石老人及其他的繪畫致敬!

  • 5 # 風神俱醉

    1、齊白石繪畫風格

    從一個木匠成為近現代中國畫一代大師,靠的是繪畫的勤奮和觀察事物的細緻。老年年更是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

    2、齊白石畫蟹的特點

    他的的作品處處洋溢著生活的情與趣,在齊白石的繪畫創作中,畫蟹,和他畫蝦一樣有名。他所繪的螃蟹作品在數量上僅次於畫蝦的次數,比畫魚要稍微多一些,而且在畫螃蟹的意境中更有其獨到之處。蟹殼、長足皆有質感,用水墨表現蟹足的細毛,堪稱一絕。

    老人研究畫蟹殼經過了很長的時間,五十多歲時只畫一團墨,看不出筆痕來,後來把一團墨改成兩筆,再後六十多歲時改畫三筆,不分濃淡,仍沒有甲殼的感覺,直到七十歲後,才畫出甲殼的質感來。即用“豎三塊”畫殼,其筆墨有力,墨色變化豐富,黑白灰過渡明顯,層次分明,質感強烈。

    3、個人見解

    白石老人提倡“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觀點,運用造型簡練生動的筆墨來表達物件的特徵,觀畫者對他的畫作也在“喜歡不喜歡之間”基於這些原因,就看觀畫者喜不喜歡他的美學觀點和繪畫風格了。

  • 6 # 瀚墨尋夢

    中國畫題材內容分科,有魚蝦一科,蟹應屬於此科,歷來畫魚者多,畫蝦少,畫蟹更少,其原因,在中國文化史上魚的圖象出現得非常早,非常多,這可能與我們祖先最早的農耕社會.漁獵生活有關,在繪畫上,歷代有不少善畫魚者和存世的優秀作品,其美學內涵可能一是取吉祥之意,二是取自由特徵。而畫蝦,歷代雖有人畫過,如沈周,八大山人,鄭板橋等,往往也是偶而墨戲而己,畫蟹者更少,我認為最好的一幅作品也就是徐渭的黃甲圖,以膠水調墨,畫得形神兼備,除此外,再也難見到好的畫蟹作品了。這一題材到了齊白石手中,化腐朽為神奇,成為齊氏一絕,蝦蟹這一不經眼的繪畫藝術被齊白石提高到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齊白石畫蝦前後達八十年,畫蟹起步也較早,都經過從臨摹到寫生到衰年變法的過程,畫蝦的過程以前曾詳述過,就畫蟹來說,五十來歲時畫蟹殼還只是畫一團墨,看不出筆痕,後將一團墨改畫成兩筆,六十多歲畫成三筆,但仍沒分濃淡,沒有甲殼感覺,到70歲後才畫出甲殼質感,用豎三筆畫殼,筆墨有力,墨色變化豐富,黑白灰過渡明顯,層次分明,他畫蟹腿,也經歷一個過程,一次吃飯時忽然停筷,盯著盤中蟹,夫人見狀問之,他指著蟹腿說:"蟹腿扁而鼓,有稜有角,並非想象的園滾,我輩畫蟹,當留意。"自此,他畫蟹腳剛勁有力,稜角分明。下面幾幅圖,看看是否是筆墨交融,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齊白石蟹圖三幅,明徐渭(徐文長)黃甲圖。

  • 7 # 阿剛砸缸

    你所覺得不好,是你只看到它的外形不像。中國的寫意畫,特別是大寫意,不是以逼真為目的,筆墨,氣韻,精神,意味等比逼真重要得多,其中以書法為根基尤為重要,齊白石詩書畫印都極為精湛,對草蟲魚翎特別有感覺,非一般人能真正體會到其中妙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ZSTC車載加油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