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書童講歷史
-
2 # 浮華背後4887
世俗社會中每個人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都具有從眾心理,因為人類物種屬於群居性動物。少數服從多數是人性慾望本質下的自我保護需要。當下社會中的盲目跟風,盲目炒作,一邊倒輿論,是因社會風氣嚴重浮躁不堪而導致的,更是無良媒體無道德無底線的煽風點火所致的。從眾心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主流思想道德標杆的歪斜。
-
3 # 劉春傑老師
一,尋求安全感。
二,缺少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對眾人的選擇非常信任。
四,省事,不用過多的思考和判斷。
-
4 # 許諾XN
從眾心理,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從眾心理是為什麼會產生呢?
其實它產生的原因不外乎下面幾個:
當個體在群體中,為了適應環境,融入集體,個體會傾向於從眾。
個體擔心自己偏離群體,不想突出,被獨立,於是從眾。
當對某個問題,事件缺乏自己獨立見解時,個體傾向於對照群體其他大多數的意見,選擇從眾。
當個體對群體認可度高,也會傾向從眾。
還有,當群體中有權威人物時,個體也會傾向於相信群體的意見,看法,於是也陷入從眾效應。
-
5 # 清風明月211694736
人為什麼會產生從眾心理?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對國家制度及管理架構,社會組織形式的盲目遵從。有從眾心理的人認為,國家以及國家的管理架構和制度以及社會團體的宗旨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不管什麼時候,眾人的利益都是受到保護的。古往今來,就有“眾人拾柴火焰高”和“法不責眾”之說,就好像“中國式”集體過馬路、闖紅燈一樣的優勢。
二是借用眾人的判斷彌補自己辯別能力的不足。有從眾心理的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缺乏信心,或是懶於動腦,懶於調查、分析和研究,竊以為眾人當中不乏能人,眾人當中自有高見,當自已沒有正確的見解的時候,便盲目地認為跟著大家就不會有錯。
三是利用眾人的集體行為分化自已所承擔的風險。有從眾心理的人也懼怕承擔風險或損失,他們以為,如果錯了,大多數人也都錯了,可以減輕個人的責任;如果風險和損失很大,眾人抱成“團”,可以集體出面交涉、抵抗和排解;政府或社會團體在眾人面前讓步的機率較高,“一支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斷”,從眾的抗風險能力遠遠大於不從眾抗風險能力。
從眾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現象。
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堅定的法律法規觀念,違法犯罪的事,決不能“跟風”;
不論事大事小,有失社會公德,侵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決不去“起鬨”;
不論任何時候,都應當有明確的是非觀、榮辱觀,堅持從自已做起,處汙泥而不染,於眾惑而不隨,明明白白做事,乾乾淨淨做人。
-
6 # 理得心安
個人認為,從眾根本原因就三個:見識少+思想懶+怕。
~~~~~~~~~~~~~~~~~~~~~~~~~~~~~~~~~~~~
通常情況下,人們選擇從眾的行為,如果是出於不知道該怎麼判斷方向/對錯,那本質就是見識少、學問少的原因;
如果是服從機率論的規則、認為人多更安全,本質上是思想懶,不想費勁去辨別真正的對錯。
而當對錯不確定、也不知道怎麼確定後,怕就是選擇從眾的最好藉口——對了是選擇的“對”,即使錯了也是不比別人更慘,不丟面子,也是最好的自我原諒的藉口。
~~~~~~~~~~~~~~~~~~~~~~~~~~~~~~~~~~~~
從眾行為並無本質上的對錯,用在合適的場合(如無關緊要的事、非原則的選擇)時,還可以節約精力、提高效率。
但從眾行為一旦習慣了,就會形成從眾心理、開始從從眾到自卑心理的轉化。
而自卑心理,幾乎是所有失敗行為在不同時期出現的重要特徵。
~~~~~~~~~~~~~~~~~~~~~~~~~~~~~~~~~~
改變從眾心理,也可以直接針對那三個原因去自我矯正——多學習、勤思考、大膽實踐。
這三個方面是相互促進的,學習的越多思考的深度越深、更容易形成獨立的思維體系,而獨立的思維體系又能加深、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思考的不算升級,反過來也讓實踐更有目的性,實踐的成功再次反饋提高學習的樂趣、思考的樂趣。
而當擺脫從眾心理後,反倒更容易在無關緊要的小事、無關原則的生活瑣事上大膽從眾了——這種境界,已接近古人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
7 # 明月入懷618
從教二十多年了。一直用心做教育,很幸運也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喜歡和愛戴。
從畢業,我一直用普通話給孩子們交流,因為“普通話是校園語言”,因為“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因為“請講普通話,請寫規範字”。在九十年代的農村學校,堅持講普通話的老師幾乎沒有。老教師問“你用普通話咋吵學生?”家長說“給你交流,我都不會說話了。”孩子們說“老師,你說話像電視上的播音員,好聽。”由於環境原因,我進學校用普通話,出校門講家鄉話。後來自己有了孩子,為了規範孩子的語言,就一直給孩子用普通話交流。為了從眾,給身邊人交流的時候得轉換成家鄉話,還有時候家鄉話夾雜普通話。
現在,身邊的人都會說普通話了。我給他們交流起來也自如多了。由於我的不從眾,相對說普通話時我的標準了些。
再說說——著裝的從眾心理。
服裝流行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展現起來的,是物質、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服裝的流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其產生與發展卻是人們心理慾望的直接反映。這些心理因素包括求異心理、從眾心理和模仿心理。
我的著裝是簡潔、忌短、忌露。進了服裝店,店員說“今年就流行酒紅、軍綠、卡其……”“今年就流行打底”“我不穿短的,要長及腳踝或者過腳踝的。幾乎不要裝飾的。”店員說“不好找!”
服裝的流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因素、科技因素、政治因素等,但其產生與發展卻是人們心理慾望的直接反映。因為,只要有人和人群,就會有模仿行為及從眾心理的出現。作為自我保護的從眾是藏於內部的東西,是由於自己的某種不足而產生的自卑感、防衛心。因此,對自我風格的追求是對自卑的一種克服,也是對自卑的一種超越。
最後說說——理性消費。
我的消費觀念是“重複消費等於浪費。”“買我必須,杜絕想象消費。”所以,極少逛街,很少買東西。
從我做起,堅守初心: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
8 # 梁六一
◇唐朝時期,當時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喜歡楊貴妃的豐腴之美。於是舉國上下的女子都認為豐腴才是美的,因而進行了增肥,使得豐腴逐漸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時尚"。而男子也仿效唐玄宗的喜好,相看豐腴的女子,以能夠娶到豐腴的女子為妻、為妾而自豪。
而這其實就是一種從眾心理!
人類是群居型的。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透過跟風更加簡單快速的從群體中獲得大量資訊和有效地趨利避害,從而更好地處理自身和群體的關係,這一行為幾乎是自利行為。
因此,即使進化到現在,人們都還保留著這一行為傾向。
在不知去何處的時候,選擇跟風,跟著大部隊走;在缺乏自信心的時候,選擇跟風,給自己加油打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選擇跟風,在"群體"的巨傘下保護自己……
其實,生活怎麼選擇都沒錯,關鍵在於你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現在這一系列的盲目跟風,只會加重我們的焦慮,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丟失了自我、丟失方向。
只有找準自己的節奏,在跟風前想一想,這樣到底是為了什麼,到底值不值得,才不會在嚮往生活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也才能在這個飛速發展並充滿焦慮的時代更好地生活。
回覆列表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主要原因是:
一、人的安全感需求導致從眾。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不從眾就意味著要另闢蹊徑,這是有很大風險的。
二、人的群居屬性決定從眾。人都是群居的,需要朋友,需要交流,假如太孤立,總是特立獨行,就會恐慌。
三、人對事物的認知有限。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知道所有行業的事,對於未知領域,選擇從眾,這是大部分人都會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