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兔歷史
-
2 # 華麗的樂章2
如果,慈禧死於1890年前後,大清朝,可能會有所發展,大清朝,或許能在甲午戰爭中不會敗得那麼慘,資本主義,可能會發展的快一些,日本,可能,會吃一些苦頭,光緒皇帝,可能會力行變法,使中國可能會變化一些,但是,因為,中國,思想,太保守了,即使,變法,也會很慢,憑一時的變法,改變不了什麼,只有,全民都有了,革新的精神,才會使清朝能夠發展壯大,但是,如果,急功近利,會事倍功半的,當時,錯綜複雜的時局,將是任重而道遠,但是,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
3 # 熊眼看歷史
如果慈禧在1890年就去世了,對她自己的歷史評價絕對是個好事。那時的中國處在所謂同光中興時期,內亂平定,新疆收復,中法戰爭雖然損失慘重,但畢竟沒有割地賠款。
沒有了慈禧,甲午戰爭依然會爆發,但依然會戰敗。雖然不會再修頤和園了,但翁同龢把持的戶部也不會把錢給北洋水師買軍艦。因此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的局面不會改變,戰爭依然會失敗,馬關條約還是會簽署。
沒有了慈禧,戊戌變法依然會發生,但是還是會失敗。經歷了戰爭失敗的光緒沒有威信推進改革,壓制保守派。他任用的康有為和譚嗣同,雖然有變法的熱情,卻沒有駕馭官場的能力,與日本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等人不能比。保守派照樣會反撲,沒了慈禧,光緒連命都未必能保住。
沒有了慈禧,義和團照樣會有,頑固的滿洲貴族照樣會利用義和團與洋人開戰,同時以漢奸的名義殺害開明的大臣。因此還會有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
沒有了慈禧,李鴻章和張之洞這樣的地方實力派是否忠於朝廷就不好說了。滿洲貴族會排斥漢族大臣,辛亥革命有可能提前爆發,大清朝肯定熬不到10年代。
慈禧如果在1890年死了,對她自己的聲譽是好事,對大清朝廷是壞事,對華人民的命運影響不大,該來的照樣還來。
-
4 # 大東北的小豆包
事實還真是如此,如果1890年慈禧死了,歷史對於慈禧的評價將會大大不同。
先看看從1861年到1890年慈禧執政期間都幹了什麼?
1.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幹掉了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然後開始垂簾聽政。
辛酉政變後慈禧垂簾聽政
2.繼續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成功的鎮壓太平天國。
3.分化瓦解了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形成的漢臣曾國藩的龐大勢力,裁撤湘軍。
4.支援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進行洋務運動,建立新式海軍等等。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現代工業化的先河
5.清朝成功鎮壓了陝甘回變並由左宗棠領兵收復新疆。
6.1885年由張之洞坐鎮兩廣,老將馮子材作戰中越邊境鎮南關,將來犯法軍擊敗。
中法戰爭是清朝外戰中為數不多的勝利
以上是1861年到1890年之間,慈禧執政期間的比較積極的政績,特別是在1860年至1875年期間,歷史還冠以了“同治中興”的歷史名詞進行積極評價。
這一段時間無論說鎮壓野蠻的回亂,收復新疆還是進行洋務運動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可以說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如果此時慈禧崩了,那麼她在歷史的評價將會大有不同。不過這個老寡婦比較長壽,活到了1908年。
我們再看看1890年至1908年這段時間慈禧幹了什麼?
1.1887年已經16歲的光緒皇帝,逐漸開始親政,慈禧太后開始將政治權力向光緒皇帝進行移交,但是慈禧的權力仍然很大。
2.1894年中日矛盾激化,親政不久的光緒皇帝力主對日作戰要揚威立萬,而1894年正好的慈禧的60歲生日,於是她也在忙著佈置頤和園,各地也在積極籌備“老佛爺”的生日禮物。給慈禧辦了一個大party,結果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不僅光緒皇帝等等清朝高層沒有想到,就連外華人也不相信日本居然打敗了中國,結果由於清朝舉國抗日的時候,“老佛爺還是耗費國力班party,於是慈禧就成為了甲午戰爭最大的背鍋俠,比如挪用了北洋海軍的軍費去給自己過生日,結果北洋海軍在海戰中沒有炮彈云云。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
3.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還割讓了遼東半島和臺灣島,當時仍舊秉持清朝國柄的慈禧當然也是難辭其咎。
4.1898年,光緒皇帝要進行維新變法,一方面要透過變法是清朝真正實現富國強兵,另一方面光緒皇帝也希望透過變法從慈禧手中獲得完全的國家權力,結果慈禧果斷髮動政變,捕殺維新派,囚禁光緒皇帝。
戊戌政變中被殺害的戊戌六君子
5.1899年慈禧的戊戌政變的風波尚未完全平息,河北、山東一代爆發了農民於教民、西方傳教士等嚴重衝突,義和團運動爆發,而清廷對於義和團的或剿或撫猶豫不定,但是義和團已經不斷蔓延到天津、北京,並不斷攻擊西方駐華人員,甚至德國駐華大使被殺,西方要求清朝嚴懲義和團,同時西方輿論紛紛要求慈禧釋放光緒皇帝親政,並有謠言說西方準備出兵解救光緒皇帝,於是盛怒之下的慈禧向11國宣戰,於是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廊坊大戰後,攻克北京,慈禧西逃到西安,為什麼這次沒有向避暑山莊逃跑,因為俄華人佔領了東北,已經距離承德咫尺之遙。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6.1901慈禧提出“量中華之物力,結於國之歡心”,委任李鴻章為全權談判大臣,於各國談判,最終簽訂《辛丑條約》,賠償各國白銀4.5億兩。
7.1908年慈禧和光緒皇帝幾乎同日死亡,有傳言說慈禧死前為了身後事將光緒毒殺。
透過簡單的對比可以看出,其實慈禧的千古罵名都是從1890年以後才得來的,如果慈禧在1890年前就死了,可是對於慈禧的評價雖然不至於能趕得上孝莊太后,但是不至於如此的千古罵名。
-
5 # 秦右史
歷史上,女人當政基本沒有什麼好名聲,為了杜絕女人干政,封建王朝往往還採取極端的立子殺母制度,防止母親利用皇帝年幼,禍亂朝政,例如鉤弋夫人就是被漢武帝賜死。 實事求是的講,慈禧重用漢族官僚,鎮壓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同治中興等,作為垂簾聽政的皇太后,是有一定的歷史功績的。但到了後來的甲午戰爭,二次垂簾聽政,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特別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這對華人民的傷害也是巨大的。
類似於袁世凱稱帝一樣,如果袁世凱不稱帝,其歷史評價肯定會不一樣。歷史就是這樣,前進一步,往往就是萬丈深淵,後退一步,有可能就會功成名就。 慈禧在垂簾聽政的前期能夠得到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眾多漢族大臣的擁護,與其知人善任的政治統治術是分不開的,其垂簾聽政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就是她依靠這些漢族官僚鎮壓太平天國的不世之功。 兒子同治皇帝之死,對她是一個巨大大打擊。自己的政治希望破滅,只好自己來攬權,一個年紀輕輕就死去丈夫和兒子的女人,依靠什麼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只有此時的權力。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用慈禧有野心等評價來評價其品德,因為人都是制度的產物,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她不得不那麼做,權力本質上就需要集中。
在甲午戰爭後,清代國運逆轉直下,在此國難中,由於慈禧的阻撓和破壞,喪失多次自新改革的大好時機,後世不可避免地把責任歸罪於慈禧。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回覆列表
確實會好不少。
每談及慈禧太后,估計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覺得她奢侈腐敗、治國無道,但這些,更多的是發生在1890年之後。
在1890年之前,慈禧犯的錯誤很少,起碼跟後期相比而言,甚至還有不少作為,很多人認為慈禧是個頑固派、保守派,其實這樣的說法有失公允,在前期的執政中,慈禧還沒有牢牢把握住大權,自然不敢馬虎。
以洋務運動為例,當時朝中很多大臣反對,認為東方的要遠勝於西方,可慈禧再三權衡下,還是支援了李鴻章、曾國藩等人,且在用人上,慈禧也有自己的一套,甚至比道光同治光緒等人都要好。
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慈禧都能做到盡其才,拿收復新疆為例,左宗棠主張“塞防”,要求收復新疆;可李鴻章主張“海防”,他認為朝廷的主要威脅來自海上。
慈禧雖然比較認同李鴻章的說法,可也覺得左宗棠所說的並非無道理,於是就允許左宗棠收復新疆。
對於很多事情慈禧都不懂,但她厲害的地方在於會用人,對人心的把握十分老道,所以李鴻章這些漢臣,到了光緒執政,也依然支援慈禧。
大概在19世紀90年代初,北洋艦隊號稱亞洲第一,加上1883年中法戰爭的操勞,慈禧開始有些疲倦,就想好好享享福,之後的執政水平變得十分保守,加上逆時代潮流,慈禧才成為後人批判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