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F飛8
-
2 # 御前小史官
非要說結局不一樣不妨從過程看一看。
周瑜立於三國之初,成名較早,與孫策這一批成名較早的名將幾乎同時出道,吳國前期大權也是掌握在這幾人之手,後來官拜大都督,輔佐孫權,名聲更是大噪,只不過後來也算是天妒英才吧,和慧極必傷一個道理吧。(說是被諸葛亮氣死反正我是不信,那得多小氣的人才能幹成這麼一件大事阿)
再看陸遜,出道也挺早,沒有周瑜名氣大,再加上大家一波團一波都打完了,各個名將死的死,傷的傷,他才開始冒頭出來,名聲漸起。彷彿是出來收拾殘局的。沒有了一大批名將的遮蓋,加上一點過人手段自然就能夠功成名就了。
-
3 # 草堂有春色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是江東集團核心人物之一,任何一個集團在剛起步的時候,對待員工都是禮遇有加,周瑜逝世前曾建議孫權搶先攻取益州(四川)並取得孫權的同意,可就在他回江陵準備發兵時,中途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年三十六,壯志未酬身先死,自然是得到孫權的哀傷與懷念。
陸遜則不同,當時天下大勢已經基本穩定,東吳孫權稱帝后期,孫權與東吳重臣陸遜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最後基於陸遜是“世江東大族”,以及為身後之計,恐嗣主駕馭不了陸遜等因素考慮,有計劃地剪除陸遜親黨,如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死“數與遜交書”的吾粲,最後再“累遣中使責讓遜”,以至於“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
很多有為的帝王在年輕時有雄心,目光遠大,到了老年,疑心病重,擔心功臣有謀反之心,或是怕繼任者控制不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只要有人誣陷,自然是逃不過帝王的殺戮,就如西漢名將周亞夫,就被有“文景之治”的景帝處死,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頂撞老闆,讓老闆覺得不服管,有二心,這自然是隻有落的悲慘結局。
-
4 # A觀海聽濤
在《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爭霸,三方的陣營中都有不少名將和謀士。劉備麾下有諸葛亮、龐統以及五虎上將等人,曹操麾下更是強將如雲,張遼、于禁、司馬懿等人,那麼孫吳這一方當然也少不了各路奇才了,比如“火燒連營七百里”的陸遜和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的周瑜等人,周瑜和陸遜二人同為孫權手下赫赫有名的大將,但是二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陸遜為何最終沒能像周瑜一樣善終呢?
“赤壁之戰”周瑜
我們先來看看周瑜。周瑜,字公瑾,是廬江人。他的父親是洛陽令周異,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也就是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也就是第二年,就病逝了,死的時候才只有36歲,可以說是英年早逝,有很多人以為是諸葛亮氣死的,其實不是。
即使在三國亂世,英雄輩出的年代裡,周瑜也是很有名氣的,但是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很強的人。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就曾對周瑜有過相當高的評價。
周瑜打的最有名的一仗就是赤壁之戰,蘇東坡那首膾炙人口的“人道是三國周郎 赤壁”的黃州,據考古學家說,倒不是進行那場大戰的場所。無論是真是假,這首詞說出了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 赤壁之戰是“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把號稱八十三萬人馬的曹操打敗的。但是《三國演義》中卻把這件事的主要驅動者和指揮者說成了諸葛亮,其實只是為了美化諸葛亮,真正的指揮其實是周瑜,面對曹操可能打出如此漂亮的一仗,可見周瑜的軍事絕對是頂尖的。而且他病逝的,在三國那個亂世中,也算是善終了,而陸遜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火燒連營七百里”陸遜
再來看看陸遜這個人。其實陸遜原來的名字叫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蘇蘇州。生於183年,死於245年。比起周瑜來,陸遜活的更久。陸家祖上是江東大族,但他年少失父,從小隨堂祖父陸康長大,後被送往親戚家。在青年時期,是名溫文爾雅的書生,在江東素有賢名。在孫策死後,孫權繼任他之前的領導地位,廣招賢才,聘請有志之士。於是陸遜就去了,從此陸遜的才能展漏無疑,很快就在吳國身居高位。
和周瑜不同的是,陸遜從小就表現出超出常人的智慧,鄰居都覺得他太聰明瞭。陸遜的幾次出征最讓人熟知的一戰就是有名的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一戰讓劉備元氣大傷,從此之後蜀國再也經不起大戰,建安二十一年,陸遜率兵平鄱陽賊亂,因功被拜為定威將軍。此一戰顯示出了陸遜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領導才能。讓孫權對他刮目相看,此後每逢作戰佈局,孫權都要與之相商。為了更好的網羅英才,以及緩和與江東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孫權遂將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了陸遜。但是從此之後陸遜的威望太高了,高到連孫全都不得不防他,而且由於是出生於名門望族,朝廷上下都願意與其交好。晚年的孫權也變得殘暴起來,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朝中暗中分為很多派系。而孫權以“陸遜干擾皇家內事,干擾立太子的問題”為由,將陸遜殺了。一代名將就這樣殞命了,著實有些可惜。
而他沒能像周瑜一樣善終,根本原因就在於,陸遜有些“功高蓋主”,或者說他對孫家的政權有很大的潛在威脅,而皇家是不會允許這樣的事出現的,所以最終陸遜成了這麼一個悲劇。
-
5 # 小張看歷史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講究門第觀念的時代。但魏蜀吳三國的統治者卻都是出身於寒門庶族。這樣,從政權建立開始,三國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如何處理他們與士族的關係?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一書中對這個問題這樣回答:魏國放棄,蜀漢堅持,吳國妥協。 周瑜與陸遜都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們的本質不同在於出身。陸遜出自東吳四大家族顧陸朱張的陸家。前已說明,孫權對士族的態度是妥協。所謂妥協實際上就是在皇權與士族之間形成一種相對平衡的政治關係。陸遜在周、呂二人死後,執掌了東吳的軍權,並立下了功勞,這些功勞加上出身,使得陸遜及整個陸氏家族成為東吳舉足輕重的一個政治勢力。因此可以說陸遜之死是孫權平衡政治力量的結果。 其次,周瑜和陸遜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周瑜死於210年,此時尚處於三國初具雛形的階段,孫權也才30來歲,作為統治者最為關心的是如何開拓疆土,對待功臣自然也更為倚重與信任,但到陸遜生活的時期,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確立,孫權也已步入晚年,此時擺在孫權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確保政權如何平穩過渡。恰在此時,陸氏家族陷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奪嫡之爭中,在此次政治角逐中,孫權處死了大批的朝臣,陸遜也在這次政治事件中被孫權逼死。 很多人都認為孫權晚年過於昏憒,筆者認為在處理政權交接這一問題上,也許孫權真的犯了錯誤,但在原則問題的處理上,孫權仍可算是一代雄主。
實際上,孫權逼死陸遜是為了打擊東吳國內的世家大族,也許對陸遜而言並不公平,但政治向來不能意氣用事,不是嗎?
團隊成員:陽波
-
6 # 陸棄
周瑜與陸遜是孫權麾下的兩員名將,周瑜在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合戰勝曹操,奠定三國基礎;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擊敗劉備,幫助孫權克成帝業,同樣功高蓋世,甚至後世金聖嘆將陸遜稱為三國第一人,評價超過周瑜。同樣的功業,孫權對二人的態度卻迥然有異。周瑜死後,孫權痛哭流涕,說“孤何賴哉?”、“孤念公瑾,豈有已乎?”;而陸遜是被孫權因為太子之爭屢次問責憂憤而死的。原因在哪裡呢?周瑜去世時,孫權正是壯年時,英明神武,正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時候;而陸遜去世時,孫權已經年老昏聵,陸遜是憂國憂民而死的。
實際上,陸遜生前,孫權長時間對他是非常重用的。陸遜出將入相,是東吳政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孫權對陸遜的評價也很高,稱他“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君其茂昭明德,脩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將其比做商朝伊尹、周朝姜子牙。孫權對於陸遜的憤怒,是到了他執政晚期之時,由於孫和與孫霸爭奪太子之位引發的洩露門事件,其實這個事與陸遜無關,只是陸氏宗族之中的一個人陸胤參與了,因此孫權牽怒於陸遜。陸遜脾氣耿直,之前孫權對他待如國士,接受不了孫權對他態度的轉變,所以實際上是因憂慮加生氣而致病,最終身亡。
回覆列表
陸遜是個聰明人,知道進退。
周瑜只是早逝了,要不結局難說。
不要以為孫權就是一個可以把軍權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