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這是個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

    1、武則天上位首先他是高宗的皇后,是中宗的母后,正憑藉她丈夫和兒子的血緣和地位她才能有名義上的地位,有能夠為大家所承認的“名”。其次她說自己是彌勒轉世,這一下子就掩蓋了她女性的身份,只流露出至高的權威。再次她控制朝局要依靠大臣,這些大臣無論是拉攏還是利誘還是打壓,這些大臣都是男性,始終都沒有女性為其所依靠。她依靠的是男權社會的權威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自然要對等的尊重男權權威以樹立自己的權威。

    2、為了誰,首先說大的是天下。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皇帝也是要負責的,這天下誰佔多數,皇帝就要向誰負責。如絕對都是男性的文官士子、軍隊、官僚。其次是為了武則天身後之萬代,古代有祖宗崇拜,非常重視自己身後的宗嗣。武則天是要傳給兒子皇位的,她仍要樹立兒子的權威。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 2 # 秉燭讀春秋

    我覺得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有毛病,我們都知道,唐朝是歷史上最開放的時代,是女人的天堂和自由時代,武則天沒當女皇時,李世民和李治父子當政時,沒有聽說有男尊女卑的事情,倒是聽說過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找和尚的事,高陽公主和大唐高僧辯機(唐三藏的秘書)偷情的事,他的丈夫房遺愛(房玄齡之子)還為妻子望風呢。怎麼會存在著男尊女卑的事呢?

    其實這是李家有少數民族拓跋鮮卑血統,對男女之事並不看重,也沒有男尊女卑繁文縟禮的儒家思想,所以唐朝女人最開放,加之唐朝是國際大都市中心,番邦來的人多,思想解放,所以後來有了“髒唐爛漢”之說。從側面說明,女人的地位並不低。

    武則天能夠當上女皇本身就說明了問題,女人卑微還能當上女皇嗎?這不是明擺的事嗎?武則天當了女皇,女人的地位扶搖直上,她的女兒可以三嫁丈夫,她自己可以養小白臉,還不止一個吧,有名的就有一打,比如張昌宗、張易之、沈南蓼、薛懷義、宋之問等等。怎麼能說女卑呢?

    像後來她的兒媳婦韋皇后,不是把她的丈夫毒死了嗎?難道這是男人的尊嚴嗎?她的女兒太平公主和她一樣有野心,也想當女皇,想把她哥哥李顯廢掉自己當皇帝,這難道不是武則天潛默移化教育的結果嗎?還有上官婉兒,這些女人哪個是省油的燈呢?那個是自卑和低下的女人呢?

    在唐朝,不存在著男尊女卑的現象,武則天當政更沒有這事了,也許在歷史上,只有唐朝的女人才有權利休夫的吧。(不服來辯,春秋君恭候)

  • 3 # 學習冇止境1

    縱觀社會發展規律,由父系氏族社會代替母系氏社會是不可避免,大多數男性強壯些,力大些,從“男”字的造字法可以看出,是田裡的勞動力,而女性相對柔弱,在射獵,種田過程不會是主力,到生育年齡的女子,要生孩子,帶孩子,耗去大把時間,一個家庭的安全,食物來源等等也只能是男性來承擔,外面粗活只能是男性來幹,才能養活一個家庭,到奴隸社會貴族就有妻,多妾,所生子女有嫡庶之分,到封建社會大多數皇帝較為尊重儒家學說,而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則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都是用來約束女性的,女性是低人一等的,甚至有人認為男性佔有或征服更多女性來顯示自己的強大,如皇帝選宮女在全國範圍內選,而且規模相當大,象唐玄宗後宮宮女就有幾萬。在這種大環境下,雖然歷史上出現僅僅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仍然是封建社會制度,離不開尊重儒家經典,也就是說整個社會還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的,跳不出男尊女卑的圈子,從奴隸社會就出現的男尊女卑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是社會的侷限性所制,改變不了主流,武則天到晚年,大多數大臣都要求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家,她自己死後的墓碑上一字不寫,就體現了當時社會男尊女卑是社會大氣候所導致的。

  • 4 # 代牧益州閻文平

    武則天登基是建立在她是李家主母的基礎上,就像現在電視劇宅門戲裡男主人已經成年卻由寡母當家一樣。

    武則天追尊自己祖上為皇帝,給武家人封王,殺李姓宗室,把自己的子女、孫子女改成武姓,唐朝也改成周朝了。但是,武週一朝,大臣們還是習慣性高祖皇帝如何、太宗文皇帝如何、天皇大帝如何,這幾位可都是李唐的皇帝,武周的大臣們並沒把他們當前朝皇帝。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或者武隆基,和真正的武家人武懿宗吵起來了,張口就是:這是我家朝堂!武則天派侄孫武延秀去突厥和親,突厥說只認姓李的,姓武的從哪來回哪去。武則天的皇嗣也是自己兒子,當時叫武旦,但本質上還是李旦。

    武則天也繞不開一旦傳位武姓人(不包括本來姓李的那些,他們登基了肯定改回李姓了),自己得不到祭祀的問題。論血緣也是兒子比侄子近。狄仁傑進言的時候說的是:哪有侄子祭祀姑姑的?就算他念您開國、傳位,破例祭祀您了,天皇大帝作為姑父得不到祭祀又怎麼辦?

    再加上武家人實在扶不起來,武則天再不甘願也只能面對皇位回到老公家的現實,並且因為一些原因立李顯(武顯)為太子。後來因為二張亂政,大臣們發動政變迫使她提前退休了。

    武則天本質上是以主母身份為兒子們代理了一段時間,並沒能觸及到男權的根本。

    後來想仿效她的,都會引起其他人的警覺,無論有能力還是沒能力,都栽了;唐朝後來的郭太后、北宋的劉太后被勸學她榜樣的時候,都拒絕了。

  • 5 # 龍支子

    (一)

    男尊女卑一詞衍生於《易經·繫辭》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裡的“尊卑”本義是方位詞,是“上天下地、天高地低”的意思,是對自然方位狀態的描述,並沒有男女不平等的含義。

    《易經》的核心思想是陰陽平衡,同時也體現出人體差異,引用到男女的身上,特指男人要像天一樣高亢,自強不息,所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女人要像地一樣謙卑、包容,如同“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為六經之首,應該說中國文化的本源上並沒有男女不平等的概念,所謂的男尊女卑也就是孟子主張的男女有別而已。

    (二)

    真正開始體現出不平等的概念,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選擇,應該說是自然法則主導的結果,之後被男權主導下的主流文化所強化和倡導。

    追本溯源,這種觀念最早形成於周朝的宗法社會時期,尤其是在東周以後貴族階層的男人有了妾媵特權後,分出嫡庶有別的等級觀念,男女之間不平等的概念開始上升,到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用自己的禮法對女性的活動做出各種規範要求,並逐步成為一種社會文化。

    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是真正確立男尊女卑思想的開始,西漢的劉向撰寫《列女傳》,東漢初年班昭著作《女戒》等,逐步形成了“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的思想體系,雖然這時候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朝廷政治中有所體現,但並沒有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只是做為一種思想理論在傳播,男女不平等的意識並不明顯,所以中國歷史上的這個階段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女性文化名流,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等層出不窮。

    武則天時期的唐朝,按照後世學者的說法是“胡氣頗重”的時期,深受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影響,女權在家庭生活中往往起著主導地位,整個社會風氣也很開放,因此,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並不突出,反而體現出女性權位上升的趨勢。

    武則天本人也非遭遇女性壓迫才登上皇位,她在丈夫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相當的平等權,唐高宗李治封禪泰山時,李治主祭天,武則天主祭地,“二聖”的地位基本沒有差距,雖然這一權利是經過武則天的努力爭取來的,但朝廷的政治禮儀制度能夠包容這種明顯越禮的要求,就說明社會主流文化沒有明顯的男尊女卑觀念,所以不存在題目中所謂的男尊女卑問題。

    (三)

    中國社會真正開始進入現代意義上的男尊女卑,是在宋明時期,隨著程朱理學成為國家一級的指導思想,對女性的歧視性理論開始形成,並逐步向社會風俗方面延伸,但兩宋時期女性的地位還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著名女文學家李清照改嫁也沒有受到過多的指責。

    但在進入明清以後,男尊女卑的思想開始成為國家級的意識形態,並進一步上升為政治文化,對女性的貞節、行為、地位等做出了很嚴酷的規定,遍佈全國的貞節牌坊儼然成為女性的牢房,“夫為妻綱”事實上已成為國家法律的構成要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也不是兩宋時期簡單的口號了,而是成為約束女性的枷鎖。

    而且女性完全淪為男人的附屬品,不經過男方的允許,女性出門、回孃家都被視為越禮,只有男人有“休妻再娶”的權利,女性則不允許,即便是休了也不能改嫁。社會風俗也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禁錮女性的規範,“男女授受不親”、“笑不露齒”、“大門不出 、二門不邁”等行為規範已經具有與法律約束同等的地位,節假日回孃家都有詳盡的禮制規定,以致於影響到現在。

    始於南唐後主李煜時期的裹腳纏足,在兩宋時期還是社會風尚,但到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中晚期,已經成為女性必須具備的禮制條件,否則都不能嫁人。

    因此,這個時候的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識相當突出,但距離武則天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所以,武則天再有能力,也不可能管到一千多年之後發生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李毅這類“學者”可以做到毫無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