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機圖

    說起“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其巨大的體積和噸位。雖然這種龐大的“水下怪物”已經基本退出現役、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當提及戰略核潛艇時,“颱風”級獨樹一幟的設計仍然能讓人在第一時間想起這個曾經的水下霸主。在“颱風”級的設計上,人們看到了太多的離經叛道,其中尤其令人不解的一點是:這種潛艇的指揮塔竟然位於艇身後部,這在各國潛艇當中十分罕見,這是為什麼呢?

    □從外觀上來看,“颱風”級的指揮塔位置相當靠後

    通常來說,核潛艇的指揮塔一般位於艇體前部或中部,這與潛艇需要維持平衡和航行效能有關係。攻擊型潛艇的指揮塔通常設定在艇身中部或中部稍微靠前的位置上,這一位置遠離艇身前部的魚雷艙和後部的輪機艙,同時又能儘量保證平衡性。而對於戰略核潛艇來說,由於巨大的潛射彈道導彈發射筒會佔據艇身很大一部分空間,而基於艙室佈置和維持艇身平衡的需要,導彈發射筒又不能佈置得過於靠前或過於靠後,因此往往被佈置在艇身中部略微靠後的位置上。自然而然,潛艇的指揮塔不能設定在導彈發射筒上方,因此被“擠”到了艇身前部,也是沒法避免的問題。

    然而,在“颱風”級潛艇上,這種設計慣例遭到了顛覆,這與“颱風”級極其特殊的艇身設計有直接關係。“颱風”級是目前絕無僅有的採用三個耐壓艇體的潛艇,其三具艇體呈“品”字形羅列,這是該型潛艇艇身十分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之所以“颱風”級不像其他戰略核潛艇採用單個耐壓艇體,原因在於“颱風”級所配用的導彈。

    □潛射導彈佈置位置,颱風級潛射導彈佈置在耐壓艇體之間

    “颱風”級配備的潛射彈道導彈為P-39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這種導彈體積非常巨大(在潛射導彈當中而言),如果其發射筒使用類似其他戰略核潛艇上部分頂出耐壓艇體之外的“龜背”設計,將出現相當巨大的“龜背”、使潛艇航行時面臨極大的阻力。因此,“颱風”級採用了一種相當違背常規的設計:將導彈發射筒完全置於艇體內部。這樣一來,“颱風”級避免了“龜背”產生的航行阻力,但艇體也必須設計得十分巨大,這就是“颱風”級採用三個耐壓艇體的原因。

    □“颱風”級為了避免“龜背”的不利影響,將彈道導彈發射筒完全內建,結果使得該艇不得不採用三個耐壓艇體堆砌的結構設計

    不過,將導彈發射筒完全內建也並非沒有問題。這種設計除了使艇身的設計和建造難度大幅提升外,對於如何配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於“颱風”級來說,該型潛艇所採用的SS-N-20(P-39北約代號)型潛射彈道導彈來說,該型導彈相比於其他戰略核潛艇採用的彈道導彈本來就又大又重,再配上導彈發射筒其體積和重量簡直堪稱泰坦。同時,為了追趕當時美國戰略核潛艇的載彈數量,“颱風”級的導彈發射筒數量達到20具,比之前的戰略核潛艇多出4具,由此造成的增重就更加突出了。如果按照以往戰略核潛艇的設計將導彈發射筒設定在艇身中後部,難免會讓“颱風”級頭輕尾重,這對於核潛艇的設計是大忌。這樣一來,“颱風”級的導彈發射筒就只能前移到艇身中前部,這成為了“颱風”級區別於其他戰略核潛艇的重要特徵。

    □為確保平衡性,“颱風”級離經叛道地將導彈發射筒設定在了艇身前部,而且其佔用的空間非常巨大

    而導彈發射筒前移所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原來指揮塔(以及指揮塔下面的指揮艙)的位置被導彈發射筒擠佔,因此指揮塔就只能“順位後移”了。從設計目的上來說,“颱風”級的指揮塔後移與其他戰略核潛艇指揮塔設定在艇身前部並無不同,只不過“颱風”級過於特殊的結構使得其選擇了與其他核潛艇不同的設計。

  • 2 # GD3的軍武研究室

    說到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大家定不會陌生,曾是舉世震驚的水下巨獸,暫不論其作戰能力,光是視覺衝擊效果就相當震撼,其出現之初由於情報資訊不足,美軍對其相當重視,對它的戰力預估也是相當之高,判定其搭配攜帶的戰略導彈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力橫掃全球任意一個角落,因此給予其“颱風”的綽號。

    與其他國家的戰略核潛艇不一樣的是,“颱風”級潛艇體型龐大,而且指揮塔位置並沒有在傳統的中前部,而是挪到了相當靠後的位置,這其實與蘇聯當時的艦船製造能力,尤其是潛艇耐壓殼體的加工製造能力有關,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蘇聯的單殼體加工技術很不成熟,而且由於軍方高層的傳統思維,認為單殼體潛艇存在巨大安全隱患(這一點後文會稍加闡釋),因此蘇聯潛艇多為雙殼體結構。而西方其他國家的戰略核潛艇大部分為單殼體潛艇,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加裝導彈發射筒帶來的“龜背”,避免“龜背”對潛艇線型和噪聲水平的破壞,在此之前,蘇聯的德爾塔級戰略核潛艇擁有巨大的龜背,並且到IV型達到最高,這是由於其攜帶的導彈為了增加射程和分導式彈頭攜帶量而不斷加大導彈體積而且潛艇為雙殼體式設計,只有透過不斷加高龜背來實現,如此一來潛艇的線型和靜音水平與西方同期潛艇擁有較大差距。蘇聯軍方當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由於蘇聯對於潛艇的要求是能夠抵擋敵方深水炸彈和反潛魚雷的近旁爆炸並能夠頂破北極海域厚厚的冰面而不損壞潛艇表層,這樣一來,只有雙殼體潛艇能夠勝任。但正如前文所述,雙殼體和“平直”的“脊背”不可兼得。於是當時的列寧格勒第18中央設計局,即紅寶石設計局另闢蹊徑,設計出了三殼體的“鯊魚”級潛艇,也就是941戰略核潛艇,颱風。

    它的設計相當巧妙,把導彈發射筒夾在兩個耐壓殼體中間,前後再加個耐壓殼體構成潛艇輪廓,同時為了追趕當時美國戰略核潛艇的載彈數量,“颱風”級的導彈發射筒數量達到20具,比之前的戰略核潛艇多出4具,由此造成的增重就更加突出了。如果按照以往戰略核潛艇的設計將導彈發射筒設定在艇身中後部,難免會讓“颱風”級頭輕尾重,這對於核潛艇的設計是大忌。這樣一來,為了配平全艇重心,颱風級核潛艇的指揮塔便移到後部,成為颱風級核潛艇最為顯著的特徵。如此獨特的設計,造就了誕生於冷戰時期的令人膽寒的水下巨獸,堪稱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之舉,儘管如此設計頗有些出於無奈之舉的意思,但也不難看出紅寶石設計局的高超水平。颱風是紅寶石的得意之作,也是蘇聯的驕傲,在現在的俄羅斯紅寶石設計局門口,矗立著颱風級潛艇的浮雕,默默訴說著紅色帝國曾經的輝煌和榮耀。

  • 3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颱風核潛艇是蘇聯時期發展的一款戰略導彈核潛艇,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入役的最大排水量的核潛艇。颱風的最大水下排水量高達4.6萬噸。真正的潛艇界大塊頭。颱風級的指揮塔設計在潛艇的後部位置,20個彈道導彈發射筒佈置在潛艇前部兩個耐壓殼體中間的位置,這樣的佈局應該說是颱風級核潛艇重心平衡的結果和要求,因此,這種佈局和潛艇的整體佈局有關。

    颱風級採用了三個園柱形的耐壓殼體,成品字形佈置,上部的小型耐壓殼體上部就是指揮台。底下為兩個並列排放的大小一樣的耐壓殼體,每個耐壓殼體的直徑7.2~10米,通常情況下道導彈的發射筒都會放置在耐壓殼體裡,而颱風卻放到了兩個耐壓殼體的中間位置,這是因為其導彈的長度超過了耐壓殼體的直徑很多,如果佈置在殼體裡,會形成具大的龜背,另外,部置在殼體裡,需要對殼體開口很大,這也是單個耐壓殼體潛艇的普遍作法。而颱風級則採取了發射筒外接,當然颱風有這樣的條件支援。這樣以來就增大了耐壓殼體的空間,也等於是增加了儲備浮力,因此颱風的抗沉效能優秀,同時居住環境也好。由於潛艇的核動力裝備通常需要佈置尾部位置,因此,潛射彈道導彈發射筒只能靠前安放了。這樣以來,指揮塔的位置就必須要靠後佈置,這也是颱風核潛艇指揮塔沒有佈置在後面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給20並排按裝的發射筒騰地方。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重心的配平要求,我們知道,潛艇在水下處於浮動狀態,對重心的平衡要求很高。颱風的每個發射筒的直徑2.4米左右,共兩排,每排10個,由於不佈置到殼體內,而是外置於兩個殼體中間,如果採取後部安放的方式。後部本來就有核反應堆,電機,等等裝置,後部重量本來就是颱風核潛艇最重的部位,在把20個導彈在佈置到停後面,必然會造成潛艇頭輕腳重。這樣就會使整個潛艇因重心靠後而出現縱軸線重心不平衡,出現尾低頭高的情況。如果靠壓載水來調平必然也會使空間受到影響,也會減少儲備浮力,顯然得不償失。而且靠指揮塔的重量不足以滿足配平的需要,應該說颱風這樣的設計是充分論證的結果。這樣就能做到基本上的平衡,但尾部還是是太重了,於是颱風又採取了進一步的平衡措施。

    颱風核潛艇的導彈部位的兩個耐壓殼體的直徑是最小的,7.2米,這是由於按裝兩排導彈發射筒的需要。其前部有一個耐壓小艇體,用於佈置魚雷,聲吶等裝置。為了減輕尾部的重量,使颱風能夠形成初始狀態下的重心平衡,颱風針對後部重量大的情況,加大了兩個耐壓殼體的直徑達到了10米。這樣就增加了浮力,使艇體獲得配重平衡。而指揮台的位置佈置在後部,採用獨立的耐壓殼體結構,透過通道和兩個耐壓殼體連線,由於指揮台也是人員的工作場所,其空間也能提供一定的浮力。這樣的佈局可以說是颱風級核潛艇重心平衡的考量的結果。也是颱風級最佳的佈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嚴重便秘有什麼好方法解決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