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張疙瘩

    那要從北宋開始說起,太祖深知藩鎮之害,讓趙普給出主意,趙普建議設計馬步軍督通統管一職,管理操練軍隊,但並沒有財政大權和人事任免權,帶兵打仗還要被文官管著。真正遇到大仗了還得禁軍出馬。大大制約了地方勢力割據。也導致了宋朝對外戰爭的無能為力。

  • 2 # 葉之秋

      

      有一句話叫做“飲鴆止渴”,並非不知其害,而是無可奈何。

    宋太祖深知藩鎮之禍,於是杯酒釋兵權,想方設法削弱節度使許可權。到宋太宗晚年,節度使已經只剩下一個虛銜,是武官的最高榮譽職銜,與唐朝的節度使已然截然不同。

      但是,在南宋初年,宋高宗不但恢復了節度使權力,並且允許各藩鎮招兵買馬。一時間“張家軍”“韓家軍”“岳家軍”名動四方。眾人只知為恩主效力,不知為皇帝效力。

      宋高宗之所以要開啟牢籠,放出猛獸,實在也是沒有辦法。別看他是宋徽宗第九子,妥妥的大宋皇子。事實上,北宋滅亡時,他一無即位詔書,二無軍隊支援。在開封城破,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後,趙構僅僅是在幾個文官支援下,就自立為地。

      宋高宗稱帝之後,並非一呼百應,風調雨順,而是四面楚歌,整天整夜處在驚慌恐懼之中。對他人的不信任,尤其是對武將的不信任,是宋高宗最常見的心態。

      後來,他頗為倚重的侍衛司大將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聲稱要廢掉宋高宗,扶持小皇子登基稱帝,雖然說苗柳之變事出有因,與宋高宗身邊宦官亂政多有關係,不過,統兵大將的跋扈囂張,還是在宋高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為了讓大家儘快行動起來,宋高宗必須給下面武將放權,讓他們得到足夠的利益,才能激勵他們起來對抗金軍,擁護自己統治。但是,藩鎮勢力一旦做大,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在南宋剛剛安定之時,宋高宗就開始削弱節度使權力。中興四大將中,張俊的名聲最臭,此人也是嶽王廟前下跪的四個鐵人像之一。

      事實上,在宋高宗看來,張俊是南宋妥妥的第一忠臣。在他剛剛有收回節度使兵權的意思的時候,張俊就主動將兵權上繳,後來又與秦檜一起,說動其他節度使交出兵權。

      只是,金國時刻威脅著南宋,仗還必須要人來打,兵也需要由人來帶。於是,已經功成名就的老一代名將(節度使)交出兵權,讓新人去上陣殺敵。

      岳飛之所以會死,一個重要原因,他是藩鎮制度的犧牲品。

      在岳飛去世之後,因為戰亂暫時放開的藩鎮制度再次被廢黜。節度使慢慢又變成一個虛職。

  • 3 # 折緣

    此種論斷,筆者不敢苟同。

    從中國古代戰時中央軍制的演變來看,南宋朝廷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完善的戰時中央統軍體制。這一體制一都督府為主導,體現了中央派出軍政機構的常態化。

    早在商周時期,戰時主要靠臨時徵發作戰,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相繼建立了獨立的武官系統,專制武官戰時帶領士兵征戰。進入帝制時代,戰時軍制更趨完善。

    秦漢時期,皇帝會在戰時臨時派遣將軍組成戰時指揮系統,形成將軍統兵出征制度。將軍在戰時所建立的指揮機構,稱之為“幕府”,個幕府屬官由將軍自行委任。在履行拜將、命將、置幕府等手續之後,憑虎符或檄書,將軍有權調動、指揮中央軍或由郡國徵調的軍隊。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將軍名號的階官化和卑微化,州牧、刺史多加將軍稱號,將軍持節都督一州或數州軍事,甚至都督中外軍事,自主權力頗大,形成都督統兵出征制。

    至唐代前期,平時體制與戰時體制相分離,形成了行軍總管統兵出征制(簡稱行軍制度)安史之亂後,唐廷逐漸形成節度使領兵的鎮軍制度,藩鎮兵出征則稱為行營,節度使往往擁有臨時措置權。此體制五代因之,戰時,中原王朝往往建立出征行營。

    北宋建立後,凡有重大軍事活動,往往臨時命將出師,建立行營。但是,與以往不同,宋廷往往透過各種方式實現對出征行營的控制,中樞朝廷對遠征在外的大軍搞遙控指揮,指揮將領按照陣圖按部就班指揮作戰。

    兩宋之際,在經歷宋金之間頻繁的戰事中,南宋社會可以說是一種“戰時政治”。於是,南宋朝廷借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督名號,並加以改進,逐漸形成了以都督府等重要派出軍政機構為主導的戰時中央統軍體制,進一步加強對戰時指揮、調動的控制。

    明清時期,中央朝廷已久從制度方面繼續強化戰時控馭。及至明初,明廷建立了總兵官體制,戰時臨時組建,戰爭結束,隨既撤銷。清代典型的戰時均值是軍機處領導體制,戰時臨時抽調各地賓官歸其調遣指揮,戰後則將帥返回原任,兵士歸還原駐防之地。

    概言之,在中國古代,各時期的戰時中央軍制皆有其特點。與前往相比,南宋時期形成了更為穩定、完善的體制,這種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北宋末年,在金軍兩次南侵中,欽宗分別建立了不同的戰時體制,以應對全域性。第一次南侵時,欽宗朝建立了“親征行營司/守禦使司——宣撫司體制”(我們姑且簡稱兩司體制)。

    在兩司體制下,行營使司與宣撫司分別向宋欽宗負責,二者互不統屬,明顯影響了軍政效率。緣由中樞體制在軍政決策及排程人馬上仍發揮作用,牽制了兩司體制的執行。隨著金軍退師,欽宗逐步罷廢兩司體制,並試圖恢復祖宗舊制——樞密院三衙體制。

    但面對金軍第二次南侵時,樞密院三衙體制下的宣撫使司“節制不專,議論不一”,軍政執行依然不暢。在金軍再次圍城之際,京城失陷,戰時中央統軍體制隨著癱瘓。

    與此同時,趙構大元帥府的建立標誌著兩宋之交新的戰時體制開始逐步建立起來。大元帥府一帥府集團為核心力量,以檄書等文書為軍政執行的載體。其軍政執行力圖突出趙構的核心地位。

    南宋建立之初,當宋廷處於生死攸關之時,宋廷增設了御營使司。隨著御營使司人選才能夠李綱到黃潛善、汪伯彥的轉變,逐漸形成御營使司統軍的局面。

    但是,由於種種因素,御營使司的只能很快就趨於衰減,這導致宋廷不得不順勢調整。在呂頤浩主政時,高宗頻繁“巡幸”(逃跑),中樞政令悉屬高宗行營,御營使司、樞密院等中樞軍政機構之間事權分散、文移紛亂的情況凸顯。最終,在建炎四年(1130)六月四日,範宗尹主政後,趙鼎具體主持改革中央軍制,遂罷廢御營使司。

    宋高宗紹興年間,以新設中央派出軍政機構主導戰時軍政事務,是宋廷在戰時狀態下的重要因應措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宋廷開始嘗試多種形式的戰時體制,兵逐漸突出都督府的主導地位。

    總而言之,南宋因為戰事頻仍,所以北宋的哪一套軍政制度無法適應,所以給與了軍隊相應的自主權,弱化了對軍隊的強力控制,但因為南宋處於戰時政治的局面,所以他的軍政制度,又將領兵、調兵的決策權牢牢掌握。南宋政權所建立的戰時中央統軍體制,有利於中央意義不加強對派出軍政機構的指揮、調動,但也需要面對如何處理好集權與效率的兩難問題。

  • 4 # 漩渦鳴人yy

    大家都知道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可到南宋初年軍隊仍然還是掌握的將軍的手裡,也就是說在軍隊內部將軍的話仍然還是可以跟皇帝的話一覺分量。

    說一個故事,當時岳飛曾經想勸宋高宗趙構趕緊立太子,但是宋高宗趙構表示不同意,可她又並不想福了岳飛的面子,因此他偷偷地去問了一下岳飛身邊的那個副將,說這是你們將軍的意思還是岳家軍的意思?

    宋高宗趙構究竟在怕什麼?他就是害怕這10萬岳家軍跟著岳飛一起同意,宋高宗趙構換太子,整個南宋軍隊總共加起來45萬人,這2/9的人全部都同意了,那這個還玩什麼?

    其實中興四將每個人手裡面都有自己的部隊,人數最少的也有5萬多人,這次元相聚掌握著南宋將近一半兒以上的軍隊,這些人你說他們不是翻著,不是那些節度使,誰信啊?

    如此龐大的軍隊的自主權位於這些將軍的手裡面,宋高宗趙構自然就不答應,是他又沒有辦法,女真人前期對於南宋的公式實在是太猛了,曾經有一段時間女真人拿下了臨安,宋高宗趙構自己被逼的沒辦法逃到海上去,女真人還封海封了幾個月。

    要不是韓世忠擊敗了女神人的不對,我估摸著宋高宗趙構自己這一輩子都不打算到安上去待著,這也正是問題所在,沒有這些將軍替他保駕護航,沒有這些將軍拼死拼活保著他這一根獨苗,他自己的人生安全還真的很難說,靠秦檜那嘴皮子想要保住南宋的江山,做夢去吧。

    所以他前期無限的放兵權,放兵權的好處當然是保住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你包括當時在四川,吳玠率領自己的部隊抵擋住了女真人的進攻,這也為接下來維護整個南宋的國家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時間長了,這些軍隊放在其他人手裡面,宋高宗趙構覺得並不舒服,所以他要回收兵權回收兵權,那當然又是那老幾套,猜一個捧一個,並且聯通幾條走狗一起死命的咬這些將軍讓這些人放兵權。

    剛想這些戰功赫赫的將軍,一個接著一個,倒在了自己人的手裡面,這確實讓人感到唏噓。宋高宗趙構這人著實做人這方面實在是人品不咋滴,大迪為導而自己甘願做人走狗,與此同時還害死了自己的臂膀,這種人能夠坐穩江山,只能夠說當時的女真人實在是沒有加把力了,把這人徹底給挖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苧麻,亞麻-亞麻和苧麻的區別是什麼?/亞麻和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