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其波

    項羽剛復自用,有勇無謀,為圖虛名,婦人之仁,在鴻門宴,放過劉邦,至使范增的計謀落空,使范增的滿腔熱血化為烏有,又受了劉邦方面的離間計。豎子,難與為謀,於是棄項羽而去,途中脊瘡崩發,不治身亡。

    其實項羽最大弱點就是,不會用人,發現不了人才,有了人才也不會用,使韓信投了劉邦。

    更沒建立好根據地,幾乎是流動作戰,疲於應付。後勤跟不上。而劉邦則不同,據關中為戰略後方,手下更有蕭何,張良,曹參,為其張羅糧草車馬,韓信為其帶兵打仗。

    項羽還有兩大敗筆,火燒阿房宮,坑殺二十萬秦降將降卒,不能容人。這樣的人很難成事。

    雖力能拔山,烏江自刎也是必然。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可惜了楚地的八千子弟兵,更對不起江東父老,無顏而回。

  • 2 # 流螢之火

    范增在70歲從軍,為項氏鞍前馬後,出謀劃策建不世之功。最後不得以離去,皆因其事之主項羽已不從其言,無計可施,憤而離去。

    范增其人在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彼時,范增年屆古稀,身隱居鄛,好出奇計,以待天時。此時由陳勝領導大澤鄉起義始,引發了全國大規摸抗秦的運動,全國上下亂成一鍋粥。范增分折局勢,只待良禽擇木而棲,當然范增自認為有兩把刷子,不然朽木將枯,也不會出山。

    他知秦滅六國時,對楚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光號稱“人屠”的白起就坑殺了40萬楚軍,再有秦王騙誘他們的王——楚懷王,被幽禁而死。對楚華人來說簡直是滔天大恨,奇恥大辱。所以坊間有說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機會來了,楚國貴族項梁、項羽叔侄暴動起義,范增遂即投奔項梁。他向項梁分析天下形勢,闡述陳涉起義失敗原因。項梁採納其計,擁楚王之後熊心為首,樹起抗秦復國大旗,楚人紛紛響應歸順,隊伍壯大起來,范增成為不二謀士。項梁戰死後,隨項羽帳下,也對其言必聽計必從,尊稱其為亞父。誅宋義奪兵權,鉅鹿破釜沉舟終勝楚,都有亞父之功。然而,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后,天下擁躉,萬眾敬仰,年輕氣盛的項羽已不把天下人放在眼中了。

    范增還以亞父自居,常當眾數落項羽如小兒,項羽已唯我獨尊,不耐煩老頭兒在自己面前叨擾。

    此時,劉邦軍中曹無傷暗裡通訊給項羽,說劉邦欲關中稱王,私吞咸陽無數珍寶。項羽一聽氣炸了肺,說劉季你這是要造反啊,遂命人四路圍攻。范增也趁機火上澆油“劉邦本就貪財好色,今入咸陽秋毫無犯,有稱雄天下的野心。”

    後因項伯與張良私交,兩邊周旋,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儘管范增極盡能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都因項羽不願陷於不義而使劉邦逃脫。范增怒其不爭“擲子劉郎玉斗”,言“你我之輩都得成為劉邦的階下囚了。”此時的霸王怎麼想?大庭廣眾之下羞辱本王嗎?此後對范增更冷落了。

    到後來楚軍聲勢浩大,數斷劉邦糧草,把他圍困於滎陽。范增建議一舉滅掉劉邦永除後患。在情勢危及之下,陳平利用項羽婦人之仁的脾性,使“反間計”使范增計謀再次流產。氣得范增大怒說“恕子不能為謀”,隨即告老返鄉,項羽此時已巴不得范增離開,遂準其還鄉。可憐范增半路氣病而亡。

    劉邦後來稱帝,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劉邦一言直中要害,范增所言後來不被項羽所用了,無奈離開。

  • 3 # 優秀的米老鼠96

    范增是秦末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說是天下第一謀臣,文可治國,武能興邦。范增看到陳勝吳廣起義,天下群雄並起,決定投奔項梁,助楚滅秦,成為項楚政權的第一謀士。秦朝被推翻後,又是范增出謀劃策,讓項羽設鴻門宴殺了劉邦,未成,而後在楚漢之爭中屢出奇謀,讓項羽乘勝追擊,剷除劉邦,卻屢不為項羽採納,為什麼項羽不採納范增的意見?范增又為什麼在短短五年間不為項羽所容、最終離開項羽、抑鬱而死的呢?我來淺談一下,請大家指正。

    第一,范增多次提出對劉邦要斬草除根,卻屢不為項羽採納,范增看出項羽優柔寡斷,不能成就天下。

    從劉邦攻破函谷關後兵入咸陽推翻秦朝那一刻開始,范增就看出劉邦有爭天下的野心。范增的識人眼光是秦末第一,他看透了劉邦的本質,因此要求項羽務必除掉劉邦。項羽在鴻門宴的表現過於猶豫,致使劉邦逃脫。滎陽之戰,劉邦戰敗,范增再次提出乘勝殺劉邦的主張,項羽再次被劉邦使用陳平之計迷惑,范增的主張再次落空,經過多次的主張得不到實施,使劉邦這一宿敵多次逃脫,范增已經預感到項羽的婦人之仁不是劉邦對手,同時看透項羽決不是平定天下的雄主。

    第二,范增對楚漢之爭的最終結果有獨到的預見性,已知項羽必敗。

    范增共輔佐項羽兩年,透過楚漢之爭的逐步深入,劉邦一步步的掌握戰爭主動權,范增這樣的資深謀臣對天下大勢必具有獨到見解,已經預見到項羽必敗的最終結果,范增對項羽心不黑、手不辣、不對政治對手斬草除根的做法大為失望。他認識到項羽不是敗在軍事,而是敗在政治。項羽輸定了。

    第三,根據項楚政權的人才流失狀況而大失所望。

    楚漢之爭,項羽由於不會用人,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陳平、英布、韓信、彭越原都是隸屬於項羽,最終全部叛變降劉。只有龍且還忠於項羽,由此可見,人心所向,楚漢之爭已經分出勝敗,范增眼看項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而無法扭轉局面,項羽又聽不進逆耳的批評,使范增失望透頂。

    第四,眼見劉邦巧施反間計而無能為力,對項羽恨鐵不成鋼,哀大莫過於心死。

    劉邦採用陳平之計,離間項羽與范增的關係,其實很拙劣的計策竟使項羽中計,項羽趕走了范增,這一切使范增徹底對項羽心死,看出天下必歸劉邦。范增的離開,使項羽人才流失達到頂點,也是劉邦反間計的成功。拋開軍事策略不談,僅憑人心向背而言,項羽已無半點贏的可能。范增離開後,抑鬱而死,實際上是眼看項梁建立的大好局面被項羽一點點的喪盡而傷心,眼看劉邦一步步奪取天下而氣死。

    范增具有經天緯地之大才,無奈投錯了主子,無用武之地,最後只能眼見項楚敗亡而無能為力。范增的忠心可嘉,一門心思匡扶項楚,無奈豎子不足與謀,白白浪費了天下第一謀臣。

  • 4 # 此情可待成追憶否

    絕望,失望!負氣而走!疑人不用 疑人不用!被挑撥離間後不僅不被重用還會被懷疑!范增心裡是何等的苦悶啊!哀莫大於心死!

    在秦末漢初,諸侯紛起,戰亂頻仍。而千里馳騁的疆場之上,既有南征北戰的猛士,也有草露布、出計策的謀臣,他們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是有時候甚至比武將起的作用還大,所以,歷史上,這些謀士的名聲,常常顯於其他功臣。

    秦朝滅亡和楚漢爭鋒的過程中,一大批謀士因此而脫穎而出,如劉邦手下的張良、陳平、酈食其、陸賈、轅生,韓信手下的蒯通,項羽手下的范增,等等皆是。在這些謀士中,范增雖然後來被迫離開了項羽,輔助項羽而功敗垂成,但倘若不以成敗論英雄,范增無疑是此中佼佼者,與張良、陳平等人相較,並無不及,只是,范增未遇到劉邦這種從諫如流的好主,他輔佐的是固執而蠻橫的項羽,因此,他最後離開了項羽,此中也有萬般無奈。范增這個人,有眼光,有才具,有能力,有謀略,人過七十而不仕,像諸葛亮一樣,躬耕於壠畝,只為等待一個可以追隨的好主。自陳勝起義,群雄逐鹿,他聽說項梁叔侄起兵,因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認為一定是個英明之主,因此,年過七十的他,毛遂自薦,投至項梁軍前,希望幫助項氏建立功業。

    范增的頭腦比項梁清醒,他的眼光也比他們叔侄長遠,他為項梁立下的第一個大功勞,就是為項梁的軍隊樹了一面醒目的旗幟,讓天下英雄豪傑紛紛前來投靠。他樹了一面什麼旗幟呢?當時,張楚王陳勝敗死,項梁想乘機稱王,范增獻計說,陳勝之所以失敗,根源就是過早稱王,在天下未定之前,誰稱王最早,誰死得最快,為今之計,只有立楚王后裔為王,才名正言順,才順應人心,才有號召力。於是,項梁言聽計從,立了熊心為懷王,號召天下豪傑反秦復楚,果然聲名大振,不久就成為了最大的勢力之一。項梁為章邯所殺後,項羽重整旗鼓,從南到北,從東至西,縱橫萬里戰場,范增輔佐於側,為項羽一路高歌猛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人與人是最難相處的,往往處艱難易,處富貴難,項羽和范增便是如此。

    項羽與劉邦爭雄天下時,項羽強,富有天下,劉邦弱,只是項羽手下一個小小的沛公。然而,范增卻清醒的看到了劉邦的潛在威脅,多次提醒項羽早作剪除,但項羽充耳不聞,尤其是在鴻門宴中,無視范增的一再示意,讓劉邦冒死而來,虛驚而去,最後放虎歸山,後患無窮。毋庸諱言,范增的離開,是項羽的逼迫。項羽隨著楚漢戰爭的深入,隨著敗局的臨近,他開始變得更加猜疑,劉邦用陳平計,收買項羽手下,放出謠言,最終用離間計,讓項羽趕走了身邊最重要的謀臣,范增病逝於回鄉的路上。最後,項羽也兵敗如山倒,垓下一戰,自殺身亡。

    一個七十多歲的人,那個被你當做父親的人,不圖回報的幫你,卻被你如此猜忌,想必范增心裡已經是透心涼了。即使再和好也始終有隔閡了。可悲可嘆啊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國企沒人際關係,很難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