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日本武士刀是由中國的唐橫刀演變而來的,日本原本沒有製作刀劍的技術,全靠模仿中國。

    其次,戚家軍刀絕對是改革過了的,但是並沒有哪一本書上說明了戚家刀是模仿倭刀。

    明中期武備不修,明軍手裡的武器多粗製濫造,能砍人就行。東南沿海抗倭時,士兵遇上真倭,自己手裡的兵器很容易就被真倭手裡的倭刀磕折。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剿寇時發現這個問題,對明朝制式軍刀做了一定的改變,首先就是材質,刀身是百鍊鋼,刀刃是純鋼,不排除借鑑了倭刀的構造。畢竟那種構造確實能提高武器的強度,更加便於劈砍。

    其次,戚家軍刀時單手刀,士兵作戰時,一手持刀一手持藤牌,而倭刀是雙手刀。單手刀和雙手刀差別大了去了。

    還有,戚家軍之所以能戰勝倭寇,不在於用的是什麼刀。最關鍵的是戚家軍軍人過硬的自身素質,還有鴛鴦陣巧妙的配合,鴛鴦陣中的狼筅就是用來剋制倭刀的,還有明軍手裡的火器也是大殺器。明朝的火器早已普及軍隊,種類繁多,殺傷力非常大。刀是必備的,但是不是收拾倭寇的主要武器,戚家軍沒必要在佩刀上浪費太多時間。

    其實元明清時期的軍刀和日本武士刀本就是同源,都是唐朝橫刀,障刀演變而來,祖宗都是一個。長的像無可厚非。戚家軍刀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是否借鑑了日本武士刀,但是守仁君覺得肯定多多少少都會受其影響。不過只要能殺敵,別說戚家刀了,直接拿倭刀砍也無可厚非。

    還有一點,日本武士刀確實好,中國雖然多名刀名劍,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戰爭頻繁,刀劍損耗過快,且數量非常龐大,沒有那個時間去打造上好的武器,都是粗製濫造,能砍人就行。盛世王朝情況好點。所以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冷兵器大國,世界四大名刀卻沒有一種是中國的。日本由於其武士道文化影響,對於武士的佩刀那是相當看重,武士刀都是千錘百煉而成,而且日本武士刀都是一代傳一代,非常有歷史。

  • 2 # 一塵大師1

    戚家軍刀是明朝明將戚繼光為對付倭寇獨創的軍刀.從古書籍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可以看到確實是戚繼光仿製倭刀創造的一中新刀.這種刀被稱長刀.戚家軍刀是專門配給鳥銃手使用的.全長1.5米

  • 3 # 冷兵器研究所

    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一個概念:什麼是戚家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說法:

    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目睹倭寇手裡的武士刀鋒銳難當,能輕易截斷明軍士兵的長槍和腰刀,於是痛定思痛仿製倭刀裝備部隊,藉此與倭寇抗衡。

    但這個說法其實是一個以訛傳訛的網路段子罷了。

    很多人都將明清流行的一種仿倭式單手腰刀稱作了戚家刀。

    這種仿倭腰刀是採用中式刀刀柄和裝具,搭配日式刀條,全長一般介於85cm—95cm之間,其中刀刃部分全長約65cm—80cm左右,刀身狹長而彎曲,刃尖鋒銳,刀面或開血槽,或不開血槽。

    而早在戚繼光出生前,這種仿倭腰刀就很普遍了。比如,洪武十三年(1380),明廷設定“軍器局”,所製作的各類刀劍名目中就有“倭滾刀”的記錄。明武宗正德年間,由內廷宦官主管的“兵仗局”則製作了“倭腰刀萬二千把。”

    這種仿倭腰刀自然不適合被稱為戚家刀。

    不過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記載,戚繼光確實仿製了日本倭寇的一種刀,被他稱作長刀,配備給鳥銃手使用。長刀刃長五尺,全長六尺五寸,重兩斤八兩。這種長刀是有關於戚繼光所有的記載中,唯一一把由他本人創制刀具,因此可以被稱作真正的“戚家刀”。

    其原型實為日本鎌倉至南北朝時代,日本國內流行的一種適合精壯豪勇之士使用的大太刀、野太刀。因為刀身較長,只能雙手揮舞,並不適合單手使用。

    不過,鳥銃手的這種長刀,在刃部靠近護手部位,包裹有一尺長銅製護刃,這是因為過長的刀身不利久持,所以用這段護刃方便鳥銃手拔刀和揮舞。

  • 4 # 古今通史

    《戚武毅公寶刀歌謝蓬萊徐明府桂寶同年》:

    “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

    注: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

    直奔主題我們先來看看制式腰刀的外形,瞭解下這個疑問的由來。見下圖,這種刀是專為剋制日本倭刀、火銃兵自保而製成,並非簡單模仿。從現在儲存下來的腰刀來看,幾乎沒有採用日本刀的鍛造方式。

    上圖為腰刀,下圖為明代倭寇使用的日本刀。

    為什麼要開發新產品?

    《紀效新書》:“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身多兩斷。”------戚繼光

    迸足→丈餘→一丈有餘→10尺以上→3.2米以上。

    五尺是多少?

    營造尺:32釐米×5尺=160CM=1.6米(嘉靖牙尺,尺長32釐米) 

    概括的說------跳斬作用距離4.8米左右。這種爆發力和慣力作用之下,“遭之身多兩斷”就不奇怪了。見下圖,刀身和刀柄真的很長。

    《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

    上圖標註的很清楚了,長三尺,按嘉靖牙尺計算,也就是96釐米左右,還不到一米。一般火銃部隊會配備這種“制式”軍刀(腰刀),火銃需要填充火藥,在這個時候火銃手是非常脆弱的,誰來了都能捅上兩刀o((⊙﹏⊙))o.所以,上圖腰刀是必要的自保工具,能抵擋攻擊。

    一斤 =16兩 =604.79克

    16兩+10兩=26兩

    真正算得上戚繼光創制的,是《紀效新書》中的“長刀”--雙手刀,按照史料上的標註“刃長5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很可惜,我沒能找到相應的圖片,主要是帶有刀柄前的那段銅護刃的戚家刀,實物圖片找到眼花也沒能如願獲得。

    戚家刀只是和倭刀的弧度近似而已,刀背部分相對來說更寬更厚。握柄並沒有倭刀刀柄這麼長,並且符合中國傳統的握柄形狀。重量超輕,超級順手。

    真正的製作方法也是有差別的,既要考慮殺傷力,又要兼顧迅捷性,事實證明戚家刀這種冷兵器在實戰中,對於剋制日本倭刀,作用顯然是巨大的------

  • 5 # 明輝188787857

    你傻呀?!日本在華人眼裡,永遠是小弟。況且我們有過唐刀苗刀,相似的武器。堂堂五千年文化,會受他影響?!雖然,有段時間鬧眼病,叫人揍了。那也是孩子不孝順,造孽。

  • 6 # 鑄劍師孫建軍

    “戚家刀”的名稱在歷史上其實並不存在,它是後人對戚家軍配備軍刀的統稱。“戚家刀”既可理解為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的腰刀,也可理解為戚家軍在戰鬥中使用的所有帶有戚家刀特點的腰刀,包括中國仿製的日本刀、日本專為中國市場生產的腰刀及一大部分直接走私或繳獲來的日本刀。

    提起“戚家刀”,不能不說戚繼光。而說戚繼光,又不能不說當時南倭之患以及倭寇所使用的日本刀。在明朝中葉,倭患甚烈,倭寇所使用的日本刀犀利鋒銳,在兩軍短兵相接、揮刀廝殺中佔盡優勢。戚繼光對“彼”和“己”做了細緻分析和考量後,針對明軍武器數量不足、質量低劣的狀況,派人從日本本土訂購了3000把倭刀,根據明軍的作戰特點並結合日本刀的優點進行仿製和創新,很快就把戚家軍所使用的明式腰刀陸續替換為新式的“戚家刀”,這批刀在抗倭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本身的腰刀,也是細長尖銳的,不過是單手使用,短又薄,很難和倭寇的的雙手刀對拼,據載倭寇善躍,往往近身之前突然躍起一刀斬落,明軍來不及用長兵器抵擋,輕薄的腰刀又抵擋不住,所謂“長兵不捷,短兵不捷”是也。 戚繼光只好自己想辦法仿造倭刀,也就是明軍裝備的那些長倭刀,倭浪刀之類,一般統稱為戚家刀 。

    倭刀又被稱為長刀,刀長兩米左右,重1400克,而當時明朝軍隊使用的腰刀長一米,重700克,無論從長度和重量都與倭刀相差一倍。明軍的腰刀往往被砍為兩段。另外倭刀被打製得刀光閃閃,進攻時乘明軍倉皇看刀時迅猛攻擊,致使明軍遭遇慘敗。關於這一點,戚繼光在他寫的著名兵書《紀效新書》中有明確記載。  

     據史料記載,日本使用的倭刀最初傳於中國的漢代,但是經過上千年的演變,這就是源自中國的苗刀,要說明的是不是苗族人發明的,而是因為其樣子像苗葉。 苗刀的起源於漢朝,到唐朝時鑄造工藝已經成熟。並在那時候鑄造法傳入日本。但後來中原的鑄造法逐漸失傳,(主要是各家都當作自己的秘技不肯外傳的緣故)日本卻反而成了苗刀的鑄造中心。原本,唐朝的苗刀是直,日本改良成彎月狀,事實證明,這種改良大大提升了苗刀的殺傷力戚繼光意識到日本刀的好處,最後普遍裝備於戚家軍,應該說這是冷兵器中極品。

    如今,透過存世的戚家刀來看,其刀刃長度多以65釐米-72釐米居多,這符合華人的平均身高,刀身彎曲,柄為彎曲狀,單手執握,除了這些基本特點,根據造刀法可以看出,真正的戚家刀還具備刀身兩側不起鎬、背不起脊、無血槽、嵌鋼結構的特點。

    但由於戚家刀在戰爭及日常使用中的不斷消耗,今天遺留下來的戚家刀數量已不是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是電視劇捧紅了演員還是演員成就了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