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衣的時空
-
2 # 常想一二928
不能。縱觀中國幾千年朝代的更替。被取代的王朝都是統治者無能,腐敗透頂,爛了心的。曾國藩所處的清朝,還沒有到這一步;再者,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忠君愛民,士大夫不會反對清庭,曾若舉兵,不能得到他們的支援。相反,他們會抵制,反對,甚至會武力對抗;還有那時也沒有大面積出現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的現象,老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絕不會鋌而走險的追隨曾反對清庭。所以說,既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援,也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援,必敗無疑。
-
3 # 每天一起學歷史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當時曾國藩手握雄兵三十萬,掌控南方半壁江山,那麼如果此時曾國藩自己稱帝,能取代清王朝嗎?小編的觀點,絕無可能。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雖然曾國藩手握雄兵三十萬,到這當中也包含了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武裝。一旦曾國藩稱帝,舉起反清的旗幟,這些將領能有多少支援他,都是未知數,而且淮軍的戰鬥力也不見得比八旗軍強多少,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真要打起來,僅僅依靠淮軍不一定能打的過清軍。
2.曾國藩稱帝,當時的西方列強不會支援他。當時西方列強透過數次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剛剛開始從中受益,賺取了大量白銀,西方列強從戰爭中也發現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維持這樣的政府遠比出現一個雄心勃勃的地方軍閥要好的多,所以西方列強是不會允許曾國藩有一番作為的,勢必會聯合清政府一起圍剿曾國藩,從而獲得在華的更多利益。
3.曾國藩不具備推翻清政府的物質基礎。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南方沿海各省都是中央政府的稅收主要來源,可是經過了太平天國數年的戰爭,南方人口急劇減少,土地荒蕪,商業蕭條,根本不具備讓曾國藩北上推翻清王朝的錢糧。而清政府在東北有穩定的糧倉,又有蒙古的支援,曾國藩是無法與清政府長期抗衡的。
4.曾國藩稱帝不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缺乏民眾的支援。到了清朝咸豐時期,這時滿漢已經融合了多年,相互之間幾乎沒有了隔閡,民眾基本認可了滿清的統治。經過數年的內亂,百廢待興,百姓普遍渴望安居樂業的生活,此時曾國藩再次挑起戰火,是違背民意的,也不會有人支援他。
-
4 # 青衫素人
取代不了,不僅取代不了,還會遺臭萬年。
信奉儒家,思想上不允許他這麼做轟轟烈烈波及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清帝國的政治勢力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局面。
一方面,太平天國覆滅後,湘系勢力和淮系勢力又如兩大軍閥勢力控制著半個中國,湘系勢力控制著首富之區,淮系勢力控制著首善之區,這在以往的清史中,前所未聞。
另一方面,清政府的權力格局形成了新一輪的洗牌。由於朝廷八旗軍戰鬥力不堪,皇帝、滿清貴族面對太平軍長毛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為了自保,迫不得已賦予了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練兵權。而李鴻章、曾國藩也抓住這個機會大力發展了淮系和湘系兩大軍閥勢力,這種權力格局的出現,使得一大批淮系、湘系手握重兵的漢臣出現,滿清貴族代表的清政府不信任、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去重用這些漢臣,這在以往的清史中,也是頭一次。
在這種政治格局、權力格局下,滿漢勢必會造成一系列的矛盾衝突。
所以在曾國藩打下南京後,朝中就有大臣參劾曾國藩“擁兵自重”“聽調不聽宣”。
曾國藩對此頗有耳聞,所以在打下南京後,曾國藩急匆匆的上了一份摺子,這個摺子的大致內容就是裁軍。
今江甯已克,大功粗成,該大臣酌量可以裁撤二萬餘人。且體察各員弁久在行閒,厭苦兵事,不至另生枝節,自屬實情。著即籌發欠餉,酌量遣撤。
實際上湘軍打下南京後,國內的逆亂依然層出不窮,在南方各省,長毛依然實力雄厚,北方的捻軍、回亂,這群亂國賊寇遙相呼應,清帝國的江山依然岌岌可危,在這個時候裁軍,曾國藩對於流言蜚語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曾國藩這個人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漢臣,也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讀書人,古代知識分子最講究的就是忠君愛國,而且曾國藩信奉儒道,思想上,曾國藩並不具備造反的野心。
而且湘軍官兵從軍為國的目的就是升官發財,招兵的旗號就是驅除邪教。打下南京後,湘系勢力官員大發國難財,個個賺的盆滿缽肥,而且經過長毛摧殘後的百姓民心所向的就是清政府,這個時候造反,根本不得人心,出師也無名。
國內的政治格局使得曾國藩造反,無異於玩火在鐵與血中崛起的,不光是曾國藩的湘軍,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
左宗棠平日裡十分自負,根本不拿曾國藩和李鴻章放在眼裡。
而李鴻章的淮軍在鎮壓太平軍一系列的戰事中,不斷地發展壯大。與曾國藩的“真美人不甚爭珠翠,真書家不甚爭筆墨。制勝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不同,李鴻章的淮軍裝備精良,又完全採用西化操典。上海一戰,淮軍大帥李鴻章橫刀躍馬,左手手槍、右手戰刀,親臨一線指揮戰鬥,又使得淮軍一戰成名,曾國藩清楚的意識到,昔日寄人籬下的李鴻章,如今已經羽翼豐滿,有了和湘軍相提並論的資本。
而且李鴻章的淮軍比起湘軍,雖說是淮由湘出,但實際上淮軍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武器裝備,均在湘軍之上。
這些出身於兩淮大山的淮勇兵丁,素質參差不齊,只要聽到洋教官的洋文口令,卻能立即做出相應的動作。而李鴻章本身為了發展淮軍,也在不斷地挖湘軍牆角。
李鴻章執著的向湘軍借兵,使得淮軍實力大增。他採取“化湘為淮”的策略,利祿驅使、重才學,寵信有加是李鴻章把湘軍兵將化為自己麾下的標準手段,使得程學啟、黃翼升等一大批湘軍將領對李鴻章拋頭顱灑熱血,忠心耿耿。
1862年,曾國藩的湘軍正在圍攻太平軍的都城南京,但戰事並不順利,清廷下令李鴻章率淮軍會同曾國藩的湘軍攻打南京。
這時候曾國藩跟曾國荃非常緊張,而李鴻章本人也是顧慮重重。
當時的南京一直都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在領兵主攻,南京已經是湘軍的囊中之物,最後關頭,淮軍想來搶功勞,曾家兄弟顯然不會坐視不理。而曾在湘軍中做過幕僚的李鴻章也深諳此道,深知自己攻打南京意味著什麼。
李鴻章一方面以各種理由推脫朝廷,另一方面遲遲不肯出兵。
湘軍圍攻南京已有兩年多,李鴻章本人也不想跟曾家兄弟搶功,得罪自己的恩師曾國藩。但是朝廷似乎沒有體諒他的意思,仍然催促李鴻章率軍迅速向金陵集結。身後幾萬裝備精良的淮軍如同一道無形的大山,壓得湘軍官兵喘不上氣。
當時的曾國荃簡直要瘋了,他把李鴻章的發兵公文拿給他手下的將領們看,說:“我們湘軍官兵苦打了兩年,眼看就要破城了,現在,他李鴻章帶著幾萬淮軍來了,我們該怎麼辦?”結果曾國荃的將士們異口同聲的說:“願效死力。”
湘軍在淮軍的實力催逼之下,終於攻下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李鴻章則始終把淮軍部署在南京外圍,按兵不動,主動放棄了與老師爭奪頭功的機會。但是曾家兄弟以及湘軍將領都很清楚,論戰鬥力、戰鬥意志、武器裝備,李鴻章的淮軍已遠在湘軍之上,昔日的學生和幕僚如今已經羽翼豐滿,淮軍僅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就全面超越了湘軍,成為大清帝國熱兵器武裝下,帝國保衛者的新式陸軍典範。
想稱帝,得先想想不能打垮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
-
5 # 樓石山人
還是很有可能的。
因為在鎮壓天平天國之後,湘軍人數已經多達十幾萬了,而且湘軍的軍權一直都是掌握在曾國藩的手裡。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兄弟,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全軍上下只服從曾國藩一人。"中興將相十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臺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數不勝數。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也都投入到曾國藩麾下,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曾國藩同時又藉助了安徽本土力量,發展了淮軍,並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而當時的清廷朝廷內部政治腐敗,軍中將領也大多能力不足,八旗子弟在安逸一百多年後,早就騎不得馬,射不了箭了。整個清廷的軍隊,除了一部分的蒙古騎兵還有一些戰鬥力,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所以如果當時曾國藩在消滅天平天國後,再收編天平天國那些百戰老兵,揮軍北上,在軍力上完全可以碾壓清廷。而且一旦曾國藩起兵反清,湘軍出身的那些各省總督,巡撫肯定舉旗響應,很可能一戰定天下,把清廷趕回白山黑水去。
回覆列表
根據史料,曾從未有過這一念頭,即便他身上長滿銀屑癢得厲害,有奉承者說這是龍鱗、帝王之相,他也沒動心造反;即便他真的反了,也不會最終成功,因為有左宗棠可以制約、打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