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逸飛揚

    金銅佛像的鑑定應以型別、輕重、顏色等為切入點,發掘凝固在佛像上的歷史痕跡。

    型別 中國古代金銅佛像藝術分為漢傳佛像藝術和藏傳佛像藝術兩大部分,要區分風格差異;搞清青銅成分或鎏金等質地;結合時代特徵綜合判斷,以標準器作為真偽依據,判斷銅鑄佛像是否屬於新仿,是否進行過做舊處理。

    顏色 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龕上供奉,久歷人間煙火,日月侵蝕,特別是鎏金銅造像表層顏色暗淡,在Sunny下折射回來的光線柔和。新仿、做舊處理過的銅鑄佛像折射光線較刺眼。

    質量 古代佛像所用銅質較純,質量重,特別是澆鑄器物有厚度。仿製金銅佛像一般銅質不純,質量輕,使用合金材料。

    工藝 受古老的生產工藝限制,澆鑄成型後的佛像要經過細緻雕塑技法處理,表情、服飾、底座加工痕跡清晰可見。現代銅鑄佛像使用機制打磨,生成極有規律的加工痕跡。

    嗅覺 古老的銅質佛像,經長期供奉、煙火燻蒸,可以嗅到煙火味道;倘若長期埋藏於地下,可以嗅到發黴、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學腐蝕味道。

    歷史久遠的金銅佛像,是大眾喜歡的藝術收藏,而且金銅佛像是佛像藝術裡最優秀的藝術品之一,可以供大眾欣賞的藝術品。以上介紹的是金銅佛像的鑑定方法,一些收藏家可以憑藉以上幾點方法前去鑑定。

  • 2 # 一隻小布丁

    一、造型的鑑定

    每個時期的金銅佛像都有它的發展規律和風格特徵,我們可以經過多接觸實物,細心觀察實物,或者參考有關佛像圖冊和考古資科進行比較分析。一般說來,偽器有全新鑄造成像和拼湊嫁接改造兩種。

    全新鑄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儘管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甚至十分接近,但總不免有破綻。比如筆者曾過手一銅像,一眼看去絕無毛病,造像特徵、雕刻風格等都可以被 認為是宋初的菩薩銅像。銅像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於這類菩薩像是像與座分鑄,可裝合、脫卸,因此座與菩薩像之足底是一個嵌合的接觸點,座上是一榫 頭,足底則凹入一小塊,似有半釐米深。而此件菩薩像缺座,由於造形與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當有蓮座相配,而且應在足底部找到與座接觸的 凹塊;但此像不見,只是在足底淺劃上一個四方形痕跡,可能是作偽者見到的真品無蓮座,見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隨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個並不顯眼 的作偽漏洞。另一種是拼合、改造的佛像。這種造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兩件佛像都是殘器,如甲物主尊部分在,失背光、佛床等,而乙物僅存背光、佛床,於是作偽者合二為 一,把兩件毫不相干的佛像拼成一件完整器物,甚至出現缺乏常識地將唐代佛床、背光拼合在北魂佛像上的笑話。第二種是佛像為真品,佛床、背光為偽作,甚至畫 蛇添足,將原本就沒有背光、頭光或佛床的佛像,憑臆想加鑄那些原本沒有的部分。

    二、鑄造技術的鑑別

    古代金銅佛像一般用失蠟和翻砂兩種方法鑄造。由於古代鑄造技術高超,造像的壁較薄,加上長時間的氧化腐蝕,比重下降,致使器物的分量較輕。正因為壁薄,所 以用手敲擊的聲音比較清脆,這也就是古董行話中的“手頭”和“聲響”。作偽的佛像一般都比較重,一是因為製作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隨意鑄成;二是因為偽作 存世短,沒有一個長時間氧化腐蝕的過程,所以分量偏重。當然亦有走向另一極端的,澆鑄的胎體過薄,分量很輕,甚至有一種失重的感覺。因為古代匠人憑藉其豐 富的實踐經驗,往往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間的比例和陳設的穩定性,一般下重上輕,即使是佛身稍稍前傾,製作者有意加重佛座或佛床的分量,或者將背光稍加 厚重來校正器物的重心。這些都是作偽者無法顧及的,所以有些產品不是做得十分單薄,就是過於平均,特別是佛之背光鑄得均衡、板直、單薄,一望即可產生疑 惑。對於上述那些胎體過厚或者過薄的偽作,如果用手去敲碰,前者銅聲混濁,後者銅聲脆而散,甚至會產生小小的震盪感。

    三、漆色的鑑別

    觀察古代青銅質文物的表層和漆色,是鑑別其真偽的一個重要環節。金銅佛像同樣如此,漆色的鑑別是關鍵手段。當從造型或鑄造工藝上難以辨明其真偽時,可以透過其表面漆色的好壞來確定是真品還是贗品。

    金銅佛像的漆色有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銅佛像表面由於種種化學反應引起的質變,自然地、一層層地產生漆蝕,在器表形成或綠、或紅、或藍、或紫的漆色, 這種漆色與物體合一,深淺度基本一致,堅實勻淨,呈現出瑩潤而自然、美妙而誘人之感。但偽作的生坑漆斑,不論綠、紅、藍、紫諸色,均不潤而發出刺眼之色, 行話稱“發賊”,而且這種假漆容易脫落。若需進一步辨別真偽,傳統的辦法:一是用雙手搓熱觸控器物後,用鼻嗅手,有銅腥味,則是後上的漆;二是用熱鹼水刷 洗,假漆即脫落;三是用舌頭舔漆色有鹽酒味,亦是偽作。現代辨別的方法有多種,用氨水或蒸餾水清洗,用化學或電解等手段去檢驗。熟坑是那些佛像表面被蠟塗 過,底層色澤豐富,表層光亮耀眼,而偽作雖然表層同樣因上蠟而光澤明亮,但底層呆板而灰暗,沒有層次感。當然,不論鑑定生坑還是熟坑的銅佛像,除了上述這 些方法外,主要是多看、多接觸、多比較,多積累經驗。

    四、銘文的鑑別

    金銅佛像的銘文,亦稱發願文,主要鐫刻在佛床之框和足表面,少數的刻在背光背面。銘文內容主要包括:時代、年號、月日、地方名、施願者姓名、發願內容等,有簡單的,僅十數字;也有長篇的,多達百餘字。

    鑑別銘文的真偽:

    一是看字型,因為各個時期的畫風不同;

    二是看刀法,因為刀法的優劣、自然與生硬都是辨別真偽的依據。特別是一些佛像,銘文是後刻的,我們可以透過看字口的銅色是否與佛像總體色澤一致來確認;另 外再看所刻的內容是否符合佛像所表示的,如所刻銘文稱“北魏”,佛像風格是否屬北魏。但有一點需要說明,如果刻銘稱此像為觀世音像,但此像完全是佛的形 象,即予否認,這未免過於草率,因為個別的佛像在當時就被稱呼錯了。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還應從風格上進行辨別得出結論。

    採用化學方法鑑別真假

    古代鎏金銅佛像,大都區域性有鏽,在實驗室裡作硫酸或鹽酸對鏽進行溶解後根據能否分解出銅離子或雜質離子,可以斷定是做鏽還是自然鏽,這項工作一般實驗室裡都能做。

  • 3 # 老羅194763

    明代(1368一1644)年,佛造像水平,參差不齊普遍呈衰退形勢。北方山西,河北一帶寺廟中塑像仍固守傳統技法,造型準確表情生動,呼之欲出,造詣極高。如五臺山龍泉寺,塔院寺,殊像寺等,都有許多精美的彩繪泥塑造像。明代從技法上,漢傳雕像技法普遍衰退,但明中期銅佛亦有精美。特別是明晚期:萬曆朝:的造像,一般頭大身小,姿態僵板無雕塑之美可言。但西藏系列佛像大多比例勻稱,顏面端正造型優美,細部雕塑精緻,將漢式衣飾和審美趣味融以西藏系列的準確比例和寫實技法,使得明代佛造像又呈現繁榮局面。佛像作為信奉者的法像,應該只有新舊之分沒有所謂作偽,但近百年來石窟,寺廟中佛造像慘遭破壞盜運出囗,偽作也隨之興起,多半是清末民初所制。新仿的銅佛像手感偏重,銅色發死,銅質發硬發脆。款識可從歷史年號上,發願書的內容上,字型上綜合分析,偽作往往還在刻款上出毛病,各個時代製作技法也有區別,例如水銀法鎏金和電鍍金不同,明代永樂,宣德期間紅銅質地柔軟,佛像底部的底板和周壁固定方法為包底,即底邊包捲住底蓋也稱:卷底:。稍加註意就會發現破綻,假的終究是假的。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編輯!!(圖片資料摘自:金申:先生著.佛像真贗辨別。謝謝!)

  • 4 # 康142341986

    在古代造像史上,造像水平最高的是唐代和明代,有的美術教材說“明清佛像造型死板程式化,缺乏藝術靈動,是造像藝術衰落”等等,其實這是外行的看法,尤其是以西方美術的觀念看待佛教造像,是完全錯誤的。由於這種錯誤認識,致使大量明代精品佛像在幾十年前遭到破壞毀滅,比如青海瞿壇寺全堂佛像都被“破四舊”,八大菩薩僅存的一個,現在成了青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明代佛像達到佛像藝術的頂峰原因如下:

    1,造像規矩如法,自元明以後,佛造像的開臉,穿衣,手印,背光等大都是漢藏結合,依據《造像量度經》而造,不像宋代以前亂穿衣主觀想象,甚至寬袍大袖和世俗穿戴一樣,這都是不如法的。

    2,明代佛像的開臉,大多方面大耳,臉型飽滿,眉如彎月,單看開臉就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3。明代佛像的袈裟,一種是露出右臂(官造的多),一種是袈裟從左臂到背後在搭到右臂一點(民間造像),而現在人造像,有些根本不知道袈裟胡亂穿(比如靈山大佛)(還有廬山東林大佛,上海龍華寺大殿的毗盧佛,雖然都金光閃閃,開臉都是一臉苦相,一看就是不懂造像的美術院校的臆造品)有的甚至和彌勒一樣露著肚皮(不知道有褲裙),因為現在造像者都是美術院校出身,根本不知造像規矩,更沒見過《造像量度經》

    3,寺廟優秀的明代造像知名的有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的五方佛,五臺山顯通寺大雄寶殿三世佛,浙江國清寺大雄寶殿釋迦佛(銅鑄)等等。

    以下是永樂佛像(官造)和明代民間精品造像的典型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牡丹鸚鵡產蛋期需要吃什麼礦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