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華夏

    曾國藩與左宗棠、胡林翼同稱晚淸“同治中興”的三大名臣。左宗棠與曾國藩在晩清的政壇上相愛相殺,最初兩人稱兄道弟,互相扶持,但他們脾性不同,矛盾不斷,兩人之間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故事1:文人吵架的方式:

    有一次,左宗棠、李鴻章又槓上了,曾國藩為緩和氣氛,就改換話題,說咱們對對子吧,並出了上聯:"季子自鳴高,與人意見常相左;"是說左宗棠喜歡自鳴得意,常常為了標榜自己而特立獨行;聯中嵌進"左季高"(左宗棠的字)三個字,開了一個玩笑。

    那知左宗棠聽後,十分生氣,直接對了個下聯:"藩臣身許國,問君經濟有何曾?"說我看你曾國藩說自己以身許國,真說到經世濟民的學問,你又懂得多少!下聯也嵌進"曾國藩"三個字。

    古人出於尊敬,一般稱人的字,而不稱名,但是,這是左宗棠以牙還牙,直呼其名,比起上聯"季高"的字呼更加狠辣。曾國藩本想借對聯化解紛爭,不料左宗棠不吃這一套,最終鬧得個不歡而散。

    故事2:憑什麼“曾左”

    關於左宗棠的高傲,還有一個故事。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曾國藩年長於左宗棠,並且對左宗棠又多次提拔舉薦;人們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但左宗棠很不服氣。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則無曾公。”左宗棠聽後沉思良久。

    故事3:死後輓聯稱晚生

    曾國藩與左宗棠的矛盾有很多,後來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曾國藩突然去世,千里之外的左宗棠派人送來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不負平生。

    輓聯署名晚生,讓人感慨,左宗棠一生頗為自負,決不肯屈居人下,但這次卻署名晚生,實為罕見。

    人生知己難求,更難得棋逢對手。

  • 2 # 蕭蕭勁竹

    同為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內斂而守拙、謙謹堅忍,左宗棠張揚多奇智、剛直倔強,性格迥異不同,這讓兩人之間發生了許多精采的故事。

    一、第一印象彼此感覺不錯

    曾國藩與左宗棠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咸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曾國藩被任幫辦湖南團練大臣,趕到長沙,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等人議事。舉人出身的左宗棠雖然只是幕僚,但介紹起長沙的防務,頭頭是道,令曾國藩歎服。

    他在致胡林翼的信中寫到: “二十一日馳赴省垣,日與張石卿中丞、江岷樵、左季高三君子感慨深談,思欲負山馳河,拯吾鄉枯瘠於萬一。蓋無日不共以振刷相勖。”

    左宗棠給朋友的信中也提到了這次相見: “曾滌生侍郎來此幫辦團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與僕甚相得,惜其來之遲也。”

    彼此感覺都不錯。

    二、湘軍初期,融洽相處

    湘軍建軍初期,左宗棠雖然仍是張亮基的幕僚,但對曾國藩幫助不少。不但幫湘軍籌糧籌款,還向曾國藩推薦了塔齊布這樣的戰將。但左宗棠喜歡指手劃腳,指示訓誡。好在曾國藩有容人之量,彼此倒也同心同德。

    左宗棠給胡林翼的信中描述過這種場景: “滌公才短,麾下又無勤墾有條理之人,前自嶽州歸後,弟無三日不過其軍絮聒之。伊卻肯聽話,所以諸事尚有幾分。進來外人亦不盡以書憨嘲之。伊卻自笑雲: 壞了幾分矣。以後若再好幾分,恐又行不去也。”。說曾國藩才能不行,又沒幫手,全靠他出主意,好在曾國藩肯聽,所以事情還算好,眾人也不再嘲笑曾國藩是書呆子。高已卑人之態盡現。

    咸豐四年四月,曾國藩于靖港戰敗,羞憤之下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後仍存死志,左宗棠聽說後趕去看望。大罵曾國藩是“豬子”,遇到挫折就想死。此時湘潭大捷傳來,曾國藩復振作而起。

    三、曾國藩對左宗棠有提攜舉薦之情

    咸豐九年,左宗棠捲入樊夑京訟案。永州鎮總兵樊燮因濫用兵丁、挪用公款被參劾免職,因為查證和起草奏摺都是左宗棠幫湖南巡撫駱秉章所為,樊夑呈狀訴左宗棠“通知”,湖廣總督官文趁機上奏左宗棠有把持軍務之嫌。咸豐帝密諭官文: “左某如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後經湖南一眾官員力保,肅順乘機進言得免。

    咸豐十年三月,左宗棠轉投曾國藩宿松大營,給曾國藩做了一段時間的幕僚。這一段時間,太平天國經過內亂後大膽啟用陳玉成、李秀成等年輕將領,清軍的南大營被攻破。清庭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湘軍,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咸豐帝經過這一波折,有意起用左宗棠,詢問曾國藩的意見。曾國藩上折“左宗棠剛明耐苦,曉暢兵機。當此需才孔亟之時,無論何項差使,唯求明降諭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圖報,有裨時局。”左宗棠隨後被授予四品卿銜,幫辦軍務。

    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著《左宗棠傳》,說這段時間,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三人經常密議,最終形成湘軍三馬駕車之局,並很可能已經討論了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湘軍的前途問題。隨著戰事發展,南京已被合圍,浙江戰事提上議事日程。曾國藩讓左宗棠自立門戶,將浙贛邊界湘軍歸其節制,再招募兵馬,另成一軍進軍浙江,左宗棠自己命名為楚軍。

    四、勸曾國藩起兵謀反

    蕭一山的《清代通史》採信這一說法,在專章《曾國藩不做皇帝》中有如下記述:

    左宗棠於樊燮事件後,題神鼎山聯語曰: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專差封此稿致胡轉曾,請同為刪改。胡啟視,當然已知來意,因一字不易,加封轉曾。曾僅將似字改為未字,又原樣還胡。林翼在此箋尾批: 一似一未,我何詞費?

    此事極有可能。左宗棠出山很晚,功名上只是個舉人,對清庭的忠誠度遠不如曾國藩,又受樊燮事件追查,差點掉腦袋。加之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咸豐逃往熱河,明局動盪,左宗棠有此想法並不奇怪。只不過曾國藩一直以護持儒教為幟志,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不願白毀立場。

    五、 兩人交惡是演戲?

    湘軍攻佔南京後,由於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之事,左宗棠、曾國藩兩人相互上折攻擊,讓人大跌眼鏡。曾國藩奏報說所有悍賊被一網打盡,偽幼主積薪宮中舉火自焚。左宗棠說偽幼主逃到湖州府同太平軍將領黃文金匯合,正在召集部眾。曾國藩說是太平軍將領為糾合軍眾故意假冒作偽。左宗棠大怒,指斥曾國藩欺君罔上。實際上左宗棠說的是事實。但從此兩人交惡。

    也有傳言曾國藩出對調侃左宗棠: “季子敢鳴高,與予意見大相左。”將左宗棠名字嵌入對聯,又切事達意,渾然天成。左宗棠對以“藩臣徒誤國,問他經濟有何曾?”也將曾國藩名字嵌入,譏諷嘲弄,形成絕對。還有人將之擴充為: “季子自鳴高,仕不在朝,隱不在山,與人意見輒相左。”,“藩臣當衛國,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問你經濟又何曾。”也算好聯。

    對於兩人交惡不相往來的原因,左景伊認為是故意做給朝庭看的。清朝一直是滿蒙當權,平定太平天國後,主要的精銳部隊控制在漢人手裡,朝廷難以安心。兩人交惡,迎合了朝廷分而化之的預期,彼此心安。這也解釋了心印多年的一對好友為些許小事而反目的疑惑。

    六、大事相幫

    雖然曾國藩、左宗棠後期不相往來,但在國家大事上還是遙相呼應,彼此相幫。

    同治五年,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平回剿捻,曾國藩不但讓部下大將劉松山隨軍出征,而且及時籌餉,對左宗棠幫助極大。薛福成記載: “文正為西征軍籌餉,始終不遺餘力,士馬實賴以飽騰。又選部下兵最練、將即健者遣忠壯公松山一軍西征,文襄之肅清陝甘疆皆倚此軍之力。”

    同治十年,曾國藩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事業局。左宗棠也上奏朝庭大力支援。

    七、後事見真情

    同治十一年,曾國藩病逝,左宗棠聞訃甚悲之,致幣百金料理後事,親寫輓聯: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在給兒子左孝威的信中,不但囑咐他喪到湖南時去弔喪,而且專門談到了他和曾國藩的爭執: “吾與侯有爭者國勢兵略,非爭權競勢比。同時纖儒,妄生揣疑之詞,何值一哂耶!”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後人也很照顧。收復新疆後期舉薦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同俄國重啟談判。曾紀澤不負眾望,改簽了《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並不再割讓帖克斯河流域,博得朝野好評。後來曾紀澤任海軍衙門幫辦、戶部右侍郎、總理衙門大臣,也得力於左宗棠的推薦。左宗棠去逝前,還上奏請設海防大臣,保薦曾紀澤出任。

    從這些事來看,左宗棠同曾國藩的情誼應當是非常深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四皇白鬍子有愛收義子的怪癖,其他三個皇有什麼怪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