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逗醤
-
2 # 房三多
李鴻章借錢對外國銀行霸氣十足,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
1、國家信用擔保,關稅、土地等擔保。通俗點兒講,外國銀行借出去的錢不用擔心收不回來,堪稱零風險。
2、外國銀行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國內銀行根本不是一會兒事兒。外國銀行很大程度上自負盈虧,沒有業務會倒閉的,碰到資質好風險低的主顧那是要競爭的頭破血流的,說白了就是爭取一單穩賺不賠的生意。這個時候多個業務員求著跟你合作,你可不就是爺麼!至於天朝銀行,你們都懂得!
-
3 # 每天讀一篇歷史
話說在清政府統治年間,朝廷每年向北洋水軍撥款200萬兩銀子,可是裝備這麼貴,200萬兩銀子遠遠不夠。那麼如果想要繼續武裝,就必須要自己想辦法,這個時候所謂的“海防捐”就出來了。
“海防捐”指的是由社會上各色人為籌備海防經費的捐款,當然捐款的都是商人,商人以利益為主,為了讓他們獲得一定的利益,所以規定捐款數額達到一定,就可以獲得海防官員職位。
本來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不過卻被一些人挪用來修建圓明園,李鴻章心裡有苦說不出只能借錢去武裝海防。當找到四家外國銀行洽談借貸事宜時,李鴻章故意擺足架子,甚至不與他們握手,來吊他們的胃口。隨後,李鴻章提出條件:哪家銀行貸款的利息最低,那麼就從哪家銀行借款。可是銀行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做這種賠本的買賣,不過李鴻章依然絲毫不慌的講到:從哪家銀行借款,就從哪家銀行所在的國家購買艦船。
最終,李鴻章用德國德華銀行的借款,從德國購進了2900噸的巡洋艦“經遠”號和“來遠”號。
-
4 # 楊角風發作
這段歷史在《走向共和》中提現的比較透徹,我結合電視劇和歷史來談這件事吧!
晚清轟轟烈烈的海防捐鬧劇,以慈禧太后訓斥醇親王奕譞而告終,雖說海防捐是李鴻章挑起來的,表面上也是為了海防。其實出發點是為了補修頤和園的窟窿,但究竟多少銀子進了李鴻章個人腰包,這就不得而知了。
叫停了海防捐,但修頤和園的缺口還是很大,於是醇親王出了主意:
“以辦海軍名義,一是請各地督撫認交,二是向洋人借款。”
顯然,這兩個差事還是落在了李鴻章的頭上,那麼他又是怎麼做的呢?
一、
有了慈禧太后的允許,頭一個差事太好辦了,直接給各地督撫寫信就好,誰敢違背?
所以,湖廣總督張之洞也是拼了老命,又抓賭場,又挪庫銀,又親自給“壞人”寫墓誌銘的,總算是湊夠了100萬兩銀子。
當然,之所以張之洞能痛痛快快地湊銀子,主要原因還在於盛宣懷幫他解決了漢陽鐵廠的困境。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這些大佬們交鋒,面子上總是過得去的。
而李鴻章跟各國銀行借款之事,盡顯李中堂的大智慧:
在鴉片戰爭之前,外華人是不能在中國開設銀行的,等到了鴉片戰爭之後,主要是英華人在中國開設銀行,比如麗如銀行、有利銀行、麥加利銀行、匯豐銀行等。
按理說,李鴻章只需要向英華人借錢便是,但清政府進入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之後,也就是1890年之後,其他國家也開始來中國開設銀行。比如1890年在上海設立總部的德國德華銀行,1893年同樣設立在上海的日本橫濱正金銀行,還有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沙俄的華俄道勝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等。
正是由於李鴻章多了幾個選擇,所以情況就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所以,幾大銀行的管事就得到李鴻章府上,等李鴻章召見!
而李鴻章,卻可以遲遲不露面……
二、
盛宣懷還在一直勸在場的銀行代表吃荔枝,吃的時候不忘宣傳一下大唐的楊貴妃: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可惜在場的各位並不關心楊貴妃,只關心李鴻章大人叫大家來究竟要幹什麼?
盛宣懷掏出一塊懷錶,說了一句:
“中堂大人準備九時三刻召見大家,還有二十秒。”
此時,那個光頭的銀行代表跟另一個偷偷說了一句:
“華人從來不懂得遵守時間,他們的官僚更是如此!”
之所以光頭銀行家這麼說,其實還是有幾條原因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什麼會發生,主要原因就在於清政府未按照第一次鴉片戰爭約定的時間內,達成貿易協議。
而且在他們眼中,清政府的官員簡直是不可理喻,虛驕自大,不識時務。即使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達成了《天津條約》,他們還妄想迫使公使進京面見皇帝時行跪拜之禮。
就為了天朝上國的面子,再次激怒了英法聯軍,甚至清政府還扣押了英國派出談判的巴夏裡和士兵等39人,最後這批人也大都被虐待致死。憤怒之下,他們決定要給清政府一個教訓,火燒圓明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當時英華人赫德對清朝廷的這些種種做法評價是:
“智淺而欲輕人,力弱而欲服人!”
三、
當然,更重要的是,那時候的華人確實沒有時間關鍵,畢竟不是人人都有懷錶,看時間靠看太陽,靠點柱香。當然,李鴻章是有懷錶的,而且歷史上李鴻章也確實是一個很有時間觀念的人。
而英華人赫德對清廷的評價並不錯,李鴻章也是譜很大。英國匯豐銀行的代表主動伸手打算跟李鴻章握手,結果吃了癟,被李中堂直接無視,他自己又尷尬地抽了回去。
借錢都能借得如此有氣勢,也只有李鴻章李大人了:
“今天請諸位來,是想向諸位借錢!”
而諸位的好處呢,李鴻章一共提到了兩種,一是可以得利息,二是北洋海軍部分軍火可以從該國採購。
法國東方銀行的代表比較精明:
“中堂大人是想讓我們在您面前表演鷸蚌相爭?”
其實這不叫鷸蚌相爭,這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叫競標!
既然是競標嘛,那就是誰出的價最低,誰中標,放到這件事上,那就是哪家銀行給的利息最低,那就選哪家!
剛才也提到了,這時候的中國,已經遍佈眾多國家的銀行,這四家不肯借,那麼還有十多家等著借呢。
所以,在意思傳達到位後,李鴻章留下了盛宣懷跟他們玩中標遊戲,自己拂袖而去。正所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說主要的事,其他的一概不講,這或許也是李鴻章的氣場足夠大吧。
四、
既然李鴻章借錢還這麼霸氣,為什麼這四家銀行代表並沒有走,還是願意借給他呢?
其實找外國銀行借錢,並非是李鴻章開的先河,之前也有先例的,比如左宗棠。十多年前左宗棠收新疆的時候,就是透過胡雪巖向英國銀行借款,而且是高利貸,銀行大賺了一把。
外國的銀行是資本家的銀行,以謀取利益為重,且自負盈虧,想想雷曼兄弟是怎麼倒閉的?
好不容易遇到以國家信譽擔保,且抵押了海關、土地、鹽茶,穩賺不賠的買賣,他們必然會擠破腦袋競爭。
後來各國銀行都爭相借給清廷銀子,其中英德借款後,增加了一條條款,那就是:
在借款償還的四十五年期限內,不論英國對華貿易是否佔第一位,中國海關稅務司一職將一直由英華人擔任。
中國海關關稅,被英華人赫德把控了長達半個世紀,當然,也給清廷帶來了更多的稅收。
更重要的是,李鴻章還有一個優厚的條件,那就是從他國購買軍火,這可是暴利。現在俄羅斯靠賣軍火和資源,硬是撐起了整個國家的GDP,足見軍火的誘惑力之大。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銀行家的腦袋被驢踢了,他才不會借錢給李鴻章,否則,必然盡力壓低利息,也要把錢借給李鴻章。
後來李鴻章選擇了德國的德華銀行!
其實,李鴻章一開始就是衝著德華銀行去的,其他幾家銀行不過是個襯托,是他壓價的手段罷了。
更重要的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克虜伯大炮是李鴻章最愛,當年李鴻章就是從德國購買了“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艘鐵甲艦,作為主力艦,裝配北洋海軍。
這次向德國借款,也是為了繼續能購買德國的軍艦,以裝配北洋海軍!
盛宣懷不懂,還反問李鴻章:
“向兩家借,豈不是周旋餘地更大一點?”
李鴻章一針見血:
“向一家借,越多越好,借少了你是他孫子,借多了他反而是你孫子。”
這句話簡直就是真理,不用解釋了,大家都懂!
而盛宣懷隨後感慨一聲,只不過借來的錢都去昆明湖打了水漂……其實這筆借款確實用於北洋海軍了,最後大都進了海軍衙門賬戶,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了,錢也沒花了,當然這是後話,這裡不提。
回覆列表
首先,先說借款的四家銀行,英國匯豐和怡和,德國德華和法國東方四家。借款當時李鴻章就表明態度,是因為北洋水師經費不足需要金錢,並許下諾言必有重謝,這是先禮。說起借錢就不得不說利息和那個所謂的重謝,李鴻章說哪家銀行利息低就問哪家借錢並在那國採購軍火,採購軍火才是大頭;這是後兵,意思你們自己看著辦,反正你不借有的是人借,不借的後果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