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黃昏1

    大唐是歷史上太上皇最多的時期,太上皇的出現一般都伴隨著宮廷鬥爭,一旦做了太上皇,則權力全失,是一種變相的廢立之計,也基本上就被與人世隔絕了,做太上皇的日子並不好過,能有多苦只有自己知道。

    唐高祖李淵稱帝以後,分封自己的三個兒子,太子李元吉,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建成,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太子與齊王,自己登基稱帝,是為唐太宗,尊李淵為太上皇,贍養起來,李淵從此基本上與世隔絕,再沒有訊息傳出來,直至去世。

    武則天稱帝以後,改國號大周,勵精圖治,出現了一段政治清明的好時光,但隨後酷吏當道專權,武則天的統治始終未能恢復唐太宗貞觀之治的興盛局面,晚年又寵信武氏家族,政治上再度昏暗。

    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發動“神龍革命”,誅殺武則天近臣張易之、張宗昌等,迫使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隨後在冬季十一月去世,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武則天也做了一回太上皇,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

    到了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之後,唐睿宗李旦也順水推舟,樂得讓李隆基登基,自己做了太上皇,李隆基隨後發奮圖志,革弊興利,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

    但是,李隆基晚年荒於淫樂,納兒媳楊玉環為貴妃,任用楊貴妃堂兄楊國忠為相,政事日趨昏暗,最終爆發“安史之亂”,叛軍席捲大半個中國,一度攻下長安。

    在逃亡西蜀的路上,軍士譁變,先殺楊國忠,後逼楊貴妃自縊,李隆基晚年淒涼的時光正式開始,隨後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

    安史之亂大致平定後,唐玄宗自西蜀回到長安之時,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權力,只好也做了太上皇,晚年在寂寞中鬱鬱而終,享年七十八歲。

    到了唐順宗李誦,又做了太上皇,禪位給兒子唐憲宗李純,彼時順宗已經中風,身體上不堪承受皇帝之勞,又與太監們齟齬,被逼無奈只好做了太上皇。

    唐末昭宗李曄時,宦官劉季述、王仲先等,幽禁並逼迫昭宗禪位太子李裕,雖然後來孫德昭等殺劉季述、王仲先等,迎接昭宗復辟,但昭宗還是做了一回太上皇。

    這樣,在大唐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六位太上皇,而且前後所隔的時間都不長,成為中國歷史上獨特的風景,李家皇帝善做太上皇也!

    一般而言,做了太上皇意味著交出權力,安心靜養天年,既有年齡的原因,也有宮鬥失利的原因,能夠安享晚年已經不錯了,像睿宗李旦,看到兒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勵精圖治,也放心地把權力交給他,這個太上皇做的是十分滿足的。

    但是,像武則天、李隆基做太上皇,還不是那麼情願,但是年齡既高,也回天乏術,也失去了對於權力的掌控基礎,做太上皇還是迫不得已。

    唐肅宗李亨迎接唐玄宗從西蜀返回長安,曾經跪拜於馬前,恭請唐玄宗親政,惺惺作態一番,雖然著實上演了一出親情大戲,但是背後的文武群臣們早對唐玄宗失望透頂,哪裡還會讓他再度復辟呢?

    除了唐朝之後,中國各朝各代的太上皇還真是非常少見,像滿清有乾隆做太上皇,但那時天下太平富足,政治比較清明,也沒有發生劇烈宮鬥,自然就與唐朝迥異了。

  • 2 # 歷史戰爭

    在中國古代的皇室當中,有一個極其特殊的身份,它就是太上皇。所謂太上皇就是指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然而在這其中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皇權的分配。政治鬥爭向來是充滿血腥與殘酷的,即使是父子兄弟在皇位面前也會失去情感,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數量其實並不多。不過唐朝卻是一個例外,唐朝共有四位太上皇,且大多都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他們分別是:唐高祖李淵、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順宗李誦。

    唐朝的太上皇多為盛世之君,然而在他們成為太上皇的路上,圍繞著皇權的鬥爭比之皇子奪位也不遑多讓。這四位太上皇除李誦以外,幾乎都是被迫退位的,而他們退位以後的晚年生活,也透露出權力鬥爭的殘酷。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直到死後才會將皇位傳給太子,極少數有成為太上皇的。作為唐朝開國皇帝的李淵想法也是如此,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最終卻成為唐朝第一位太上皇。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事變爆發,李世民殺掉自己的兄弟李建成與李元吉。李淵見大勢已去,被迫封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以後就“主動”退位,李世民繼位,李淵則成為太上皇。《資治通鑑》記載:“制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這段話的記載可能是真的,但至於真實情況,想必李淵與李世民都心知肚明。

    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他在朝中不可能沒有勢力,李淵集團中恐怕也不乏勸說他與李世民奪權的老臣。不過李淵看的比較透徹,或者說他已經無可奈何,自己已經失去了兩位兒子,他沒必要再去與李世民拼個你死我活。李淵希望透過配合,能夠讓自己安享晚年。然而李淵卻沒有想到,他成為太上皇以後的日子並不閒適。《資治通鑑》中記載,在李世民避暑時,御史馬周曾向他勸諫道:“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涼處。”一位太上皇,卻連居住在避暑宮殿的資格都沒有,想必李世民也沒有太把李淵當回事。

    除物質生活以外,李淵的精神生活也不太愉快。遠離政治以後,李淵最喜歡的就是與曾經的老臣們一起把酒言歡,暢談過往,然而李世民卻把與李淵關係好的老臣們全部罷免,連京城都不讓他們留。此時的李淵名義上當然還是尊貴的太上皇,然而他的實際地位與權力恐怕連唐太宗的一位寵妃都不如。一代開國皇帝,晚年境遇如此悽慘,不免令人唏噓。

    大唐的第二位太上皇睿宗的遭遇與李淵十分相似,不過退位之初他的境遇還是比李淵好很多的。唐睿宗在位時其實就是一位傀儡皇帝,作為武則天的兒子,只要母親活著,他就不可能擁有實權。不過睿宗李旦的性格與司馬懿很像,對於母親的霸道,他就貫行兩個字:忍讓。武則天讓李旦退位,他立刻禪位給母親,隨著又讓給哥哥李顯。總之李旦就是一句話:我是好傀儡,別殺我。怪不得就連《資治通鑑》都評價他說道:“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

    睿宗想隱忍,他的兒子李隆基卻不願忍。李隆基是一位雄主,他率軍剷除武氏集團,隨後又將自己的父親睿宗重新扶上皇位。睿宗知道自己能夠重新當上皇帝兒子功不可沒,因此他很快就立李隆基為太子。然而此時的處境卻十分微妙,李旦是皇帝,但李隆基的聲望卻已經逐漸超越他,可是太平公主又不甘寂寞,與李隆基針鋒相對。

    鬥爭的最終結果就是太平公主被逼自盡,李旦宣佈退位,李隆基成為皇帝。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讚譽李旦道:“唯睿宗上畏天戒,發於誠心,為史冊所表。”然而實際上李旦禪讓 恐怕是不得已而為之。退位初期的太上皇李旦生活倒也悠哉,李隆基對他還是比較孝順的。不過李旦作為一位傀儡皇帝,被自己的母親奪權,被自己的兄長奪去皇位,最後又被自己的兒子逼著退位,他作為太上皇的晚年生活到底愉快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唐玄宗李隆基恐怕不會想到,他對父親的所作所為,他兒子又依樣畫葫蘆對他來了一遍。李隆基是一位雄主,而雄主大多是不太顧忌感情的,這一點在李隆基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李隆基對於皇權的佔有慾是強烈的,當初武惠妃陷害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說是宮中有賊,讓他們披甲入宮,等到太子三人入宮以後,武惠妃又與唐玄宗說太子造反。唐玄宗震怒,不由分說將三位兒子賜死,足以可見他的狠辣。李亨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李瑛三人的慘死時刻提醒他父親的冷血。因此在馬嵬之變以後,李亨沒有任何心理愧疚的自行宣佈登基,李隆基就這樣被迫成為太上皇。

    不過李亨對於父親李隆基還是十分孝敬的,李隆基進膳李亨總會先嚐,李隆基坐車李亨甚至為他親自駕車,朝中有珍貴的貢品李亨也會送給太上皇。先不管李亨此舉是否是作秀,李隆基晚年的生活一開始還是非常愉悅的。然而李隆基晚年時的一件事,卻揭穿了李亨對於父親的真實態度。

    李隆基晚年最悠閒的地方就在於他有許多老臣陪伴在他左右,比如高力士、陳玄禮等人一直都對他忠心耿耿。然而權臣李輔國對高力士等人卻十分不滿,於是他在李亨面前構陷說高力士等人攛掇太上皇謀反。史書上記載李亨不相信,李輔國於是矯詔,帶領數百名刀斧手將李隆基等人包圍,讓李隆基搬家。李隆基嚇得半死,連忙撤出興慶宮,再不問朝事。而高力士等人都被罷免甚至流放,李亨還挑選出一百多位太監服侍太上皇,至於到底是服侍還是監視,恐怕李亨自己心裡最清楚。經此打擊以後,唐玄宗身體每況日下,最終在762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而唐朝最後一位太上皇唐順宗李誦堪稱唐朝最特殊的一位皇帝,他做了二十五年太子,在繼位以後不久就被宦官威脅,最終禪位於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不久以後,唐憲宗對外公佈唐順宗病危,次日李誦駕崩。關於李誦的死有人猜測他是被宦官殺害的,至於真相如何已經無人知道。

    縱觀唐朝四位太上皇,會發現他們的晚年生活似乎都不太愉快,有的境遇甚至十分悽慘,與他們在位時的意氣風發相比可謂雲泥之別。其實說到底,這些太上皇大多都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他們曾是皇權的擁有者,最終卻成為皇權的犧牲品,這便是權力鬥爭的殘酷性。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司馬光

    《容齋隨筆》 洪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關於描述梅、蘭、竹、菊的古風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