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聰明的小龍女

    歷史上最偉大的權宦是明朝太監鄭和,他奉永樂帝朱棣七下西洋,開闢了海上交流、貿易之路,又一次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平往來。

  • 2 # 學史篤行

    如果說司馬遷是最偉大的權宦,該沒人反駁吧?

    公元前99年,此時的司馬遷已經繼任太史公之職。太史公看似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官”,實際地位高於丞相,甚至獨立於皇權之外,沿用子承父業的世襲制,不受皇帝任免。

    這樣的制度有效保證了史官記載史料的公正性,但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不少學者認為,司馬遷之所以被連坐處死,不是單純的因為替李陵求情,而是漢武帝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皇權,從而對百官有效控制,才借題發揮採取此招。

    從後面司馬遷遭遇宮刑,其子全部改名換姓,司馬家的世襲制度被打破,太史公的權力被削弱等種種跡象,都可以推測出來。但是由於沒有史料作為支撐,只是單純推測罷了,還是看看正史記載。

    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率領5000人抗擊匈奴5萬人,經過10余天的浴血奮戰,殺敵約1萬人。最終援軍遲遲不見蹤影、糧草補給全部耗完,被迫投降。漢武帝對於降敵之事龍顏大怒,不單是損兵折將,更因將軍降敵過於屈辱,嚴重影響軍心士氣。

    群臣們紛紛附和,義憤填膺地將矛頭全都對準李陵,數落種種不是。唯獨剛正不阿的司馬遷說道:“李陵將軍為人忠義,與匈奴作戰以寡敵眾,依然不落下風,投降只是緩兵之計,實則等待良機再報效大漢。”

    漢武帝雖然震怒,但李家三代滿門忠烈,沒有選擇當場進行處置,而是派公孫敖前往打探訊息。那時的漢匈關係劍拔弩張,哪能這麼容易瞭解到實情。公孫敖擔心無功而返受到牽連,於是汙衊李陵已經背叛大漢,現在正在幫助匈奴練兵。

    漢武帝怎能容忍叛徒,直接下令誅殺李陵三族,司馬遷也由於為李陵說情受到牽連,被定性為“誣罔之罪”,按律當斬。但當時西漢還是比較“人性化”,死刑犯也有選擇不死的權利。要不就是拿錢買命,要不就是用子孫後代的命續自己的命。

    生死抉擇之時,司馬遷已經創作《史記》5年多時間,如果慷慨赴義就將葬送個2代人的畢生理想。在一番權衡和思想掙扎之後,他選擇了接受宮刑。頂著旁人異樣的眼光,潛心創作,歷時14年時間,一部52萬字的“史家之絕唱”橫空問世。

    心血之作完成的同時,司馬遷也將再一次面臨生與死的考驗。《史記》想要流傳於世必須經過漢武帝的批准,而《史記》本著實錄精神,“原原本本”地記錄了漢武帝的一生。(因司馬遷遭遇宮刑,不可避免對其有個人色彩)

    但在其中,對漢武帝推行的一些政策、選人用人都予以暗諷,甚至還揭露漢武帝殘暴虛偽、奢侈縱慾。何等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看見《史記》中記錄了太多關於自己的負面評價,被氣得當場吐血。

    次日便將司馬遷召進宮去,司馬遷早已下定赴死的決心,並在呈報《史記》前,就叫家人把原稿藏於山林之中。漢武帝問道:“你就不怕我把《史記》銷燬了,並殺了你嗎?”司馬遷答到:“人有人的命運,書有書的命運,我只是完成史官應盡職責。”

    漢武帝雖然對司馬遷恨得咬牙切齒,但是因為史官記錄史料而被殺,不僅會給當時帶來很多輿論,還會讓後人對他產生更多負面看法。因此他放過了司馬遷,但也保留了自己的底線,在世時沒有將《史記》推廣。一直到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在位時,朝廷清明、善於納諫,司馬遷的外孫才把準時機,將《史記》上書得到批准,“二十四史”之首才得以流傳至今。

    《史記》為什麼這麼偉大?網上的評價很多。在我看來,《史記》讓我們原汁原味地瞭解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歷史,在讀《史記》的同時也增加了自身底蘊和處理事情的經驗。

    正如有人對歷史這麼評價: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前人在應對人生、民族、國家等各種層面的挑戰,所有成敗得失的記錄,這裡面蘊含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智慧和方法論。

    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曾說:“讀史就像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會留下一些歷史印記。透過熟讀歷史,當碰到一些問題時,我們也就會下棋了。”

    論司馬遷的地位、品質和成就,還是《史記》對國家、民族以及每個人的貢獻,我都認為司馬遷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權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的我被男朋友劈腿後分手了,我能走出來,能嫁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