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有五座尼姑庵,分別是普壽寺、七佛寺、白雲寺、集福寺、海會庵。
1、普壽寺
五臺山普壽寺,坐落於山西省五臺縣臺懷鎮東莊村南端,創建於北宋,光緒三十四年重建後,獻於十三世達賴喇嘛。寺廟的面積達到了1.9萬平方米的超大面積,廟裡可以大致分為東西兩個院落,東院比較大,是普壽寺的主體建築。西院又被稱為內院,進去後是四個小四合院。
普壽寺最初建於北宋時期,在後來的戰爭中遭到了損壞,後來在清朝的時候有幸得以重建。後來,寺廟被公社的衛生院徵用,廟裡的佛像廟宇全被損壞了,後來在九十年代復建成為比丘尼道場,面積擴大了非常多,而且作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現在可以說是一個佛教學校。
2、七佛寺
七佛寺該寺創於北宋,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修葺,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菩薩頂大喇嘛重新修葺成為佛教莊嚴的道場。據《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已經有六佛連同世尊統稱為過去七佛,以寺內供奉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故名七佛寺。
寺院歷經十餘載建成了大雄寶殿、天王殿、七佛寶殿、華嚴三聖殿、文殊殿、禪院、藏經閣,新建一座22米高的漢白玉七佛塔,此塔設計別具風格,是五臺山最高的石塔,如今七佛寺已經恢復禪宗清靜楞嚴道場。
3、白雲寺
白雲寺位於五臺山北麓峨口,寺院依山而建,下臨潺潺溪不,背腹巍峨群山,樓聳白雲,瓦耀穹廬,山鷹迴旋,景色十分壯觀,是五臺山四大名寺古剎之一;享有“南有九華金鼎寺,北有五臺山有五臺白雲寺”的美譽,其古老的文化歷史悠久遠長。在當時,該寺大殿內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譽全國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連所供奉的羅漢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獨一無二的。
同時,她也是全國高僧師和賢達信眾們前來五臺山紜聚參修朝拜禮佛的首當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規模,浩大的聲勢,精嚴的教威,真是享譽空前
4、集福寺
集福寺位於臺懷中心區以北,距臺懷寺廟叢集區一里許,坐落在通向鴻門巖的公路邊小坡上。該寺曾為喇嘛廟,現在是一座比丘尼寺院,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章嘉活佛五寺之一。寺內有殿堂僧房80餘間,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文殊殿等。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創建於清代,屬於喇嘛廟,寺宇建築呈西藏式格局。
殿分三進,第一進是天王殿,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左右配鐘鼓二樓。第二進大殿是該寺的主殿,面闊三間,單簷四阿頂,殿週四出廊,殿額上有板畫,殿簷陰影部分彩繪有龍鳳等。
5、海會庵
海會庵,創於清代,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普濟和尚重修。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晉察冀邊區黨校。海會庵是一座神奇的尼姑庵。寺院坐東面西,建在清水河畔,夏季洪水曝漲,寺週一片汪洋,但它卻點水不沾,穩如泰山,故名「海會庵」。
海會庵現存寺宇佔地4410平方米,有殿堂11間,禪堂房舍26間,鐘鼓樓各一座,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依次為天王殿,文殊殿和大佛殿,均為民國初年(1912年)建築。
五臺山有五座尼姑庵,分別是普壽寺、七佛寺、白雲寺、集福寺、海會庵。
1、普壽寺
五臺山普壽寺,坐落於山西省五臺縣臺懷鎮東莊村南端,創建於北宋,光緒三十四年重建後,獻於十三世達賴喇嘛。寺廟的面積達到了1.9萬平方米的超大面積,廟裡可以大致分為東西兩個院落,東院比較大,是普壽寺的主體建築。西院又被稱為內院,進去後是四個小四合院。
普壽寺最初建於北宋時期,在後來的戰爭中遭到了損壞,後來在清朝的時候有幸得以重建。後來,寺廟被公社的衛生院徵用,廟裡的佛像廟宇全被損壞了,後來在九十年代復建成為比丘尼道場,面積擴大了非常多,而且作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現在可以說是一個佛教學校。
2、七佛寺
七佛寺該寺創於北宋,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修葺,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菩薩頂大喇嘛重新修葺成為佛教莊嚴的道場。據《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已經有六佛連同世尊統稱為過去七佛,以寺內供奉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故名七佛寺。
寺院歷經十餘載建成了大雄寶殿、天王殿、七佛寶殿、華嚴三聖殿、文殊殿、禪院、藏經閣,新建一座22米高的漢白玉七佛塔,此塔設計別具風格,是五臺山最高的石塔,如今七佛寺已經恢復禪宗清靜楞嚴道場。
3、白雲寺
白雲寺位於五臺山北麓峨口,寺院依山而建,下臨潺潺溪不,背腹巍峨群山,樓聳白雲,瓦耀穹廬,山鷹迴旋,景色十分壯觀,是五臺山四大名寺古剎之一;享有“南有九華金鼎寺,北有五臺山有五臺白雲寺”的美譽,其古老的文化歷史悠久遠長。在當時,該寺大殿內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譽全國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連所供奉的羅漢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獨一無二的。
同時,她也是全國高僧師和賢達信眾們前來五臺山紜聚參修朝拜禮佛的首當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規模,浩大的聲勢,精嚴的教威,真是享譽空前
4、集福寺
集福寺位於臺懷中心區以北,距臺懷寺廟叢集區一里許,坐落在通向鴻門巖的公路邊小坡上。該寺曾為喇嘛廟,現在是一座比丘尼寺院,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章嘉活佛五寺之一。寺內有殿堂僧房80餘間,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文殊殿等。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創建於清代,屬於喇嘛廟,寺宇建築呈西藏式格局。
殿分三進,第一進是天王殿,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左右配鐘鼓二樓。第二進大殿是該寺的主殿,面闊三間,單簷四阿頂,殿週四出廊,殿額上有板畫,殿簷陰影部分彩繪有龍鳳等。
5、海會庵
海會庵,創於清代,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普濟和尚重修。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晉察冀邊區黨校。海會庵是一座神奇的尼姑庵。寺院坐東面西,建在清水河畔,夏季洪水曝漲,寺週一片汪洋,但它卻點水不沾,穩如泰山,故名「海會庵」。
海會庵現存寺宇佔地4410平方米,有殿堂11間,禪堂房舍26間,鐘鼓樓各一座,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依次為天王殿,文殊殿和大佛殿,均為民國初年(1912年)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