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孫超心理師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系統DSM-5標準:

    作為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以下至少三種反社會行為:

    1、不能遵守社會規範和法律,表現為頻繁的可能被逮捕的行為。

    2、說謊,使用假名或為了牟利或取樂而欺騙他人。

    3、失去獨對沖動的控制,不能提前計劃。

    4、 快速被激惹,發怒和有敵意,表現為頻繁打架或攻擊他人 。

    5、不擔心或不關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

    6、經常逃避或忽略主要責任,表現為總是失業,無法還債 。

    7、缺少悔意,不關心對他人的傷害,虐待或偷竊 。

    除以上各項,還必須符合下列標準:

    1、至少18歲。

    2、在15歲之前出現品行障礙的跡象。

    3、在雙相障礙或精神分裂發作期以為,表現出反社會行為。

  • 2 # 王丹818

    人格與性格大有不同,反社會人格屬嚴重的心理障礙,有嚴格的診斷標準,反社會性格沒有這個說法,大概是說性格中有類似“反社會人格”的氣質特點,比如暴力傾向,衝動,負性情緒,做夢多血腥暴力等等。

  • 3 # 微微光

    我的回答可能要跑題。我想說,個人很難透過一些細節就判斷出反社會人格,而且也不要輕易嘗試去這樣做。

    答案下有位朋友(孫超心理師),詳細列出了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關於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現階段國外比較知名的還有美國精神病學家Cleeky和加拿大的精神病學家Hare的評估標準。小的指標可能有變化,大的方向比較相似,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翻查孫老師答案或者上網搜尋。

    而我要說的是,反社會人格是一種與違法犯罪關係最密切的人格障礙型別。

    首先,它確實很難辨認。我們可以在一個慣犯身上發現很多特點,比如習慣性說謊、注意力分散、易衝動、有暴力傾向等,但當這些特點散落在一個普通人身上時,我們很難說這個人一定會成為罪犯。

    其次,即使是嚴重犯罪者,也並非就是反社會人格,這更給辨認增加困難。審判和服刑的存在,即是讓人們為罪行付出代價,也是謹慎的分辨罪行。誠然,衝動的人比冷靜的人犯罪的機率更高,但是有時候犯罪的誘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會榜樣、惡劣環境、突然刺激等都有作用,而一些性格很好的人也有可能犯罪。

    第三,這件事不僅複雜,而且危險。結合生活中一些案例,有的人衝動、暴躁,但不一定會越軌(破壞社會規則),有的人雖然越軌但極懂得掩飾和隱藏。而捕捉證據和分辨,應該交給專業的機構和人士,就像診斷病患一樣,普通人僅僅想透過網路閱讀或書面知識,沒有其他輔助手段和團隊想加以甄別,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風險。社會交往和互動,對於“垃圾人”還是要遠離。

    第四,給任何人輕易貼上這樣一個標籤,都需要極為謹慎。當我們說某人具有反社會人格時,幾乎等同於俗話中罵人講的“天生的壞胚子”這其實是一種很嚴重的評價和判斷,幾乎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交際圈,或者有可能將某人潛藏的惡的一面激發出來。

    所以,很抱歉我沒有就題目中所問,哪些細節可以判斷出來一個人具有反社會人格做一個詳細論述。我的觀點是,難以辨認,不要輕易嘗試,要謹慎貼標籤。

  • 4 # 輪迴是真的

    反社會人格通常經歷非常的坎坷,常年生活在不平等對待的世界裡。而且遭受的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比如正常人遭受了會尋短見想不開,這種人卻靠自己的意志抵抗存活下來,在尋找希望的同時也處於崩潰暴走的邊緣。多產生在老實人或者弱勢群體當中。

  • 5 # 心理諮詢師郭果果

    A一種無視和侵犯他人權利的普遍模式,始於15歲,表現為下列三項症狀:

    1.不能遵守關於合法行為的社會規範,表現為反覆做出會被逮捕的行為。

    2.欺騙性,表現為反覆撒謊,用假名,或為個人利益或者享樂而欺詐他人。

    3.衝動性或者不能提前做出計劃。

    4.易激惹或攻擊性,表現為反覆的鬥毆或攻擊。

    5.全然不顧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6.一貫不負責任,表現為重複性地不能保持穩定的工作表現或履行經濟義務。

    7.缺乏懊悔之心,表現為做出傷害,虐待或偷竊他人的行為後不在乎,或將其合理化。

    B.個體至少18歲。

    C.有證據表明品行障礙始於15歲前。

    D.反社會行為並不僅僅出現在精神分裂症或雙項障礙的病程內。

  • 6 # 犯罪心理解剖室

    說的通俗易懂一點,就是一個正常公民應該遵守的社會法則都會讓其產生很強烈的抗拒厭惡感,對整個社會產生強烈的仇恨心理,把自身因素帶來的挫折或痛苦歸類為社會對其的不公平,從而產生報復社會報復他人的危險犯罪型心理。

  • 7 # 路過山谷的清風

    對於反社會的人格的識別,一個簡單的方法是透過他的行為。

    行為會折射一個人的人格。如果他經常做一些破壞公共事物,發表不當的言論。他就有可能有這方面的傾向。當然你需要去區分,他在抱怨還是真正的去破壞。如果僅僅是抱怨,那只是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而已。

  • 8 # 心理諮詢師王旭亮

    可以肯定是存在的,

    社會型人格也稱為精神變態或社會變態,在人格障礙的各種型別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最為重視的,他們共同的心理特徵是情緒的爆發性,行為的衝動型,對社會,對他人冷酷,仇視,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責任感,缺乏悔過悔恨之心,不顧社會道德,法律準則和一般公認的行為規範,經常有反社會言論,不能從挫折和懲罰中吸取教訓,缺乏焦慮與罪惡感,無罪疚感,內疚感。

    心理學家克萊克利他的《正常的假面具》中做過描述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初次相識,給人以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困難。

    2,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症狀的非離行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

    3,沒有神經性焦慮,對一般人心神不寧的情感不敏感

    4,他們是不可靠的人,對朋友無信,對配偶不忠實

    5,對事情無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6,無後悔之心,也無羞恥之感

    7,有反社會行為,但缺乏契合的動機,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別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塹長一智

    9,變態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發育不成熟,沒有愛和依戀的能力。

    10,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冷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制問題的性質

    12,對一般的人際關係無反應

    13,做出幻想性的,使人討厭的行為,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意無動於衷

    14,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歷史

    15,性生活輕浮,隨便,方式與物件都與本人不相稱。

    16,生活無計劃,除了老是和自己過不去,沒有任何生活規律,沒有穩定的生活目的,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突然迸發,而不是在嚴密計劃和準備下進行的

    反社會型人格都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最晚不會遲於25歲

    臨床心理學家還發現,反社學型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時期就有所表現,如偷竊,任性逃學,離家出走,流浪對一些權威的反抗行為,少年時期過早出現性行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壞公物不遵守規章制度等不良習慣,成年後工作表現差,常礦工對家庭不負責任,常犯法犯規。

    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典型為連環殺人犯,邪教的教宗

    反社會型人格在40歲以後會有緩解或者明顯的改善,因為他的體力不足以支援他進行犯罪行為。

  • 9 # 孫榮輝

    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具有兩面性,正能量和負能量,若看到的事情大多都是正能量,說明這個人心理健康,若看到的事情大都是負能量,則心理陰暗面積過大,如何區別呢?需要用自己的大腦去好好考慮下。

    比如:上班因為堵車遲到被老闆訓,張三覺得老闆太不近人情,早上六點就來趕路上班,而且為公司付出很多,可老闆卻訓得那麼兇,心裡很是怨恨,導致工作效率低了很多,而且路上看到開車太快或隨意變線的人就來氣,嘴裡罵著:跑那麼快咋不死呢,這樣的人心中充斥了很多的怨恨,從他們的談話觀點能看出來他們的怨恨,埋怨工作不公平待遇,埋怨社會的不公正,埋怨他人的不公正。

    而李四呢,是一個積極Sunny的健康心理,當他遇到同樣的事後,他從中間仔細查詢問題,發現自己與老闆的關係需要修復,而且上班的地方有點太遠了,不太方便,是考慮換住的地方還是換工作,若都不更換的話,如何做才能真正地避免遲到問題,隨著計劃的落實,李四與老闆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好,被重用,而且李四更換了租住的地方,離公司更近了,直接解決遲到問題。

    這樣大家應該都容易理解了吧,只是一部分很難做到李四這樣的健康心理。

    換句更簡單的話,反社會人格的心理大都是以自己為核心,任何問題都是因為他人或社會造成的。出現問題後自己是沒有錯的!

    而健康心理全部都是任何問題出現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有的問題都是因自己而起,都是自己的選擇和行為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熙到底做了什麼被稱為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