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風過後的丶

    我是某985高校的學生,應當也屬於“孩子行列”。限於身份,可能無法完美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是分享下自己對抗焦慮的經驗,小時候父母忙於事業,顧不上我,所以與焦慮相處的時間不少,多少有些經驗。

    我覺得想要對抗焦慮,首先要明析一個概念。焦慮是不可能消除的,只能儘量減少。

    1.運動,運動是對抗焦慮抑鬱最好的方法。也有很多科學研究可以支援這一點。

    2.交流,溝通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焦慮必有其因,倘若孩子願意分享,就算家長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說出來,總比憋在心裡強。

    3.陪伴,一個人,首先是一個個體,許多事都是需要獨自一人去面對的,這是青春期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許你不能從根本上減輕他的焦慮,但只要你多陪伴他,相信他,他會一點點把自己的焦慮感解除。

    4.讀書,這裡指的不是說當下很流行的販賣焦慮的青春文學,而是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之類的世界名著。

    5.聽音樂,看電影。當然,這些都可以是在陪伴途中完成的。

    6.玩遊戲,有些家長視遊戲為洪水猛獸,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其實孩子沉迷遊戲,大多是家長的原因而非孩子本身。適當的遊戲,對緩解焦慮非常有效。切記,適當。孩子不玩遊戲,沒必要勸他玩,孩子玩遊戲,一定不要禁止他玩,限制遊戲時間即可。

    7.如果焦慮始終無法緩解,及時看心理醫生,許多心理問題都像感冒一樣普遍,不必對此有什麼不好的看法。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首先,瞭解焦慮的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焦慮? 一般來說,孩子有焦慮,是家長或學校的老師給的,大多數是家長給的,比如分數這件事,如果只是老師在意,家長沒那麼在意,孩子就不會太在意,但是如果老師在意,家長更在意,那麼孩子的壓力就會很大。

    跟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家長,所以孩子焦慮,跟家長的關係可能是最大的。

    包括焦慮“孩子的焦慮”這件事,如果家長不是太焦慮,孩子可能會放鬆一些,家長焦慮,則孩子更焦慮。

    其次,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弄清楚焦慮的原因,就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如果是家長對孩子要求太嚴,是家長有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那麼家長首先要不焦慮,放鬆下來,孩子才會不焦慮。

    第三,接納焦慮這件事,不要跟它對抗。

    人是可以焦慮的,而且人不可能不焦慮,適度的焦慮還有助於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即將到來的挑戰之中,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如果不接納焦慮,跟焦慮對抗,則容易形成“為焦慮而焦慮”的惡性迴圈而更加焦慮。

    第四,豐富孩子的生活,擴大孩子的交際和興趣愛好的範圍。

    很多生活圈子小、活動範圍窄的人容易焦慮,是因為他的目標過於單一,如果在一個目標上達不到自己或父母的要求,便容易焦慮。如果一個人的發展是全面的、興趣是廣泛的,則不會鑽牛角尖而陷入焦慮之中。

  • 3 # 心奕心語xinyixinyu

    首先需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焦慮

    1. 先天特質。

    哈佛的一位心理學家發現,10%-20%的人,天生會對不熟悉的事物反應敏感。面對陌生的人或地方,他們要比常人花更多的時間才能獲得安全感。

    相比其他人,這類人更容易有焦慮的傾向。

    2. 過度保護。

    孩子只有在接觸並熟悉新事物的過程中,才能積累經驗,獲得掌控環境的自信,才能提升對環境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過度保護,總是允許、幫助孩子逃避任何可能引起他們恐懼和焦慮的事物,那麼,因為無法獲得應對問題的經驗,安全感就無法形成,孩子就比較容易焦慮。比如:

    “媽媽幫你去要吸管。”

    “別走馬路牙子,會摔跤!”

    “你不想和他們玩,媽媽陪你玩。”

    “沒關係,你不想攀巖,我們就玩別的。”

    孩子上學了以後,有些家長會幫孩子把落在家裡的作業送到學校,或者,給遲到了不敢上學的孩子寫病假條。

    3. 挑戰過度。

    有些孩子天性謹慎、害羞、敏感,他們喜歡先觀察,再參與,或者,沒有較大的把握,決不輕易嘗試。所以,他們需要更長一些的時間,處理恐懼和焦慮的情緒,並且說服自己。

    如果父母過於心急,用命令、威脅、指責的方式,強迫孩子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挑戰。他會完全被恐懼和焦慮吞沒,這個可怕的經歷,對他來說是個災難,會讓他今後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變得更為恐懼和焦慮。

    4. 心理創傷。

    並不是嚴厲的斥責和懲罰才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

    幼兒園被老師言語諷刺;被同伴欺負、孤立;家裡的規矩太過嚴苛,受到太多的控制;弟弟妹妹的出生,吸引了父母大部分的關注;父母吵架、冷戰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

    孩子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恐懼。擔心父母會死去,生病或離婚;擔心家裡會著火;擔心好朋友不和她玩;擔心自己的身體哪裡出了問題,等等。

    童年的焦慮和恐懼,總是遠遠超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孩子無法說清楚這些深層的恐懼和焦慮時,就會把內心隱隱的不安投射到更加具體的東西上,比如床底下的怪獸。

    5. 焦慮的父母。

    有些父母本身就比較敏感,容易焦慮,而且,他們認為,如果某件事情讓他們感到恐懼和焦慮,那麼孩子也一樣。所以,他們無法忍受孩子經歷半點兒挫折。

    “小心點!”(看到孩子站在攀爬架上的頂端)

    “你還好嗎?真的沒事嗎?你一定嚇壞了吧!”(看到孩子絆到石頭,摔了一跤)

    “這孩子真沒教養,也不懂得分享,你一定很生氣吧!”(看到孩子向別人借玩具車,卻被拒絕了。)

    “快點,要遲到了!你就不擔心嗎?當著這麼多同學的面,被老師批評,你不覺得丟臉嗎?”(看到孩子不緊不慢地穿鞋)

    “今天小強有沒有欺負你?你哪裡受傷了嗎?”(有一次,孩子說,被小強拿著“寶劍”追趕,摔破了膝蓋)

    這些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延伸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恐懼和焦慮傳染給孩子,或者無意中誇大了他們的感受,結果,如他們所願,孩子真的變得恐懼、生氣、擔心和焦慮了。

    6. 被大人嚇唬

    有些大人圖省事,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就編一些瞎話,嚇唬孩子。

    “你再亂跑,就會被汽車撞到!”

    “你再挖鼻孔,鼻子會越長越大。”

    “你不肯吃肉,以後可能會長不大,像七個小矮人一樣。”

    “我再發現你講髒話,就把你的嘴縫起來!”

    你無心的話語,或隨口亂編的謊言,孩子們卻信以為真,併為此恐懼和焦慮好幾年。

    7. 無法表達。

    孩子們常常有許多感受、觀點和願望無法表達。因為,大人總是會去否定或制止他們。比如:

    “我不想上幼兒園。”

    “小朋友們都喜歡上幼兒園。幼兒園多好呀!有滑梯、有秋千,還有老師陪你們玩。”

    “我討厭張老師!她總是規定我們做這個、做那個,煩死了!”

    “你怎麼可以說討厭老師呢?這樣太沒有禮貌了!”

    “牛肉難吃,我不要吃牛肉!”

    “你媽媽的紅燒牛肉做得多香啊!你居然說不想吃,你這孩子太奇怪了!”

    “巧克力粘我手上了,難受,我要馬上洗掉!”

    “沒事,就一點點,有什麼關係!”

    “媽媽!你怎麼把我的火車拆了!”

    “你不用這麼生氣,再搭一個不就行了?”

    還有些更小的孩子,無法用語言,只能透過發脾氣、哭泣來表達情緒,卻總是被父母嚴厲制止。

    結果,孩子們有很多想說的話,卻無法說出口,內心有太多的情緒,卻無法表達,結果只能壓抑它們,時間一長,就會引起焦慮。

    8. 感官系統異常。

    有些孩子聽覺過於敏感,稍大一些的談話聲,都會讓他們難以忍受;觸覺敏感的孩子,衣服的一個接縫都會讓他們覺得不舒服,或者根本無法觸碰某種布料。有些孩子本體感覺超敏,看3D或4D的影片都會覺得害怕,更不用說模擬過山車之類的了。

    但是,生活中這樣的刺激無所不在,因此,這些感官系統異常敏感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恐懼。

    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國債超過二十二萬億美元,為什麼能夠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軍事基地遍佈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