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文繪歷史

    說起中國古代貨幣,都是從勞動工具中演變過來的,比如刀幣,鏟幣,往前以物易物的貝類就不說了,太遠了,從這些金屬貨幣說起吧。最早的商代末期出現金屬貨幣,上面有政府鑄造的標記,貨幣的重量統一,重量就是含銅量,也是貨幣的價值,銅在古代絕對是硬通貨,所以就算改朝換代了,銅都具備本身的價值,並不像現在使用紙幣,國家一滅亡,紙幣就成了廢紙,所以古代王朝更迭對貨幣的價值影響不大,它永遠是保值的。

    圖為秦半兩,這是中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秦國成為大一統王朝,它也統一了貨幣,全國推行半兩錢,圓形方孔,上面印有半兩二字,俗稱“半兩錢”,古代一兩等於24銖,這個秦半兩錢重12銖,漢朝也鑄造半兩錢,但是用銅上有減少,重量比秦半兩輕,所以是名不符實的漢半兩,到了漢武帝時期又新鑄了三銖錢和五銖錢,特別是五銖錢使用非常廣和年限非常長,直到隋朝時五銖錢還在流通,使用了6,700年,雖然中間有別的錢幣出現,但主要的還是五銖錢,所以就和前面所講的,銅鑄的錢幣在古代只要銅含量實在,就會一直保值。

    圖為五代十國南漢時期,鑄造“乾亨重寶”鉛錢所在地,鐵屎逕鑄錢遺址,圖為出土的錢範。

    從唐朝開始,錢幣上不再標值了,而是使用通寶、元寶,比如開元通寶,到宋朝時使用的錢幣上再加上皇帝的年號,比如紹熙元寶、大觀通寶,一直到元、明、清都是這樣的,也稱為年號錢幣,這個對於研究歷史和考古幫助很大。前面說貨幣主要是銅,少量的鉛和錫鑄成,也有用鐵鑄錢的,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因為沒銅礦,缺銅,所以鑄鐵錢,比如蕭梁的鐵五銖,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各政府鑄錢也多為鐵錢,鉛錢,比如南漢的乾亨重寶就是鉛錢,甚至北漢用泥土製錢來剝削百姓。

    金板或金餅,是銅幣以上最貴重的稱量貨幣,古代大宗交易才使用金餅按重量切塊交易,圖為戰國陳爰金鈑。

    北宋時期在四川、陝西、山西部分地區也缺銅,朝廷就在這些地區鑄鐵錢,鐵不值錢,所以鐵錢鑄的很大,一枚銅錢等於10枚鐵錢,買東西往往只需要幾個銅錢,如果用鐵錢就要一筐,很不方便,南宋時必須跟北方強買強賣,下令也鑄鐵錢,珍貴的銅都留作自用,現在南宋的考古挖出的鐵錢都是一堆一堆的。

    古代還有一種不在社會流通的幣,比如南宋的乾道元寶金幣,明朝西王賞功金幣,是有特殊意義的紀念幣。

    最後說一下貨幣最早是如何流通起來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百姓是沒有機會使用貨幣的,有交易產生的都是貴族或奴隸主,這些貴族也不會自己走南闖北買東西,比如要買山東的鹽,湖北的銅,由人代替買,這群人就是最早的商人,這群商人之間由各地貴族認可的貨幣進行流通,最早的海貝,到銅幣,再到金餅,而銅幣最早也不是流通貨幣,它只是一種貴重的物品,用來以物易物,經過漫長的演變,東西周時銅幣也只是財物的其中一種,直到秦統一,銅幣才真正成為流通貨幣,而鑄幣權一直都掌握在統治者手裡,包括中央和地方諸侯國。

  • 2 # 戰術L

    在不同時期,用的錢也不太一樣,具體掌管發行的部門也不一樣,這裡以唐朝為例說一下。

    後來唐高祖李淵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可以視為基本確立了貨幣制度。

    貨幣制作發行是收為國有,具體負責的部門是少府監。

    錢幣透過發放的方式進入市場後,再透過賦稅方式回到國家手中。

    發放方式,一般來說,是透過軍費、俸祿、宮廷花費、政務經費、賞賜等等,發放給各級政府或個人,再由他們流入民間。

  • 3 # 訥言訥行

    古代的錢幣也是由國家控制,不過由於技術落後、控制力度大小不一,經常出現私鑄錢幣的現象,這個暫且不論。應當講,漢代有上林三官,主管錢幣鑄造。但真正官方有了規範的鑄幣機構要從唐代算起,專門設定了錢監,建立了“開元通寶”錢制,由於錢幣質量大幅提升,深受民眾喜愛,故此一直延續下來。到了明清兩代,錢監改為寶泉局,後期又設寶源二局等。至於錢幣流通,途徑很多,比如官員俸祿、政府採購、舊錢兌換、銀錢兌換等等。

  • 4 # 小歷影視

    古代各個王朝的錢幣都有所不太同,製造監管部門也不一樣,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其目的有二

    1.方便民間流通

    2.記載統治王朝的豐功偉績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存在,由於民間以物易物非常的不方便,所有貨幣也就是古代的銅錢應運而生,在商品生產條件下,貨幣作為商品價值的代表,直接體現社會勞動,可以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和購買其他一切商品。

    貨幣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係。共有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前兩種為基本職能。

    從貨幣的功能來看,貨幣的積極作用表現在:作為交換媒介,貨幣降低了產品交換成本,提高了交換效率;降低了價值衡量和比較的成本,為實現產品交換提供了便利;作為價值貯藏形式,貨幣提供了最具流動性的價值貯藏形式,豐富了貯藏手段。

  • 5 # 汗青正浩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王朝,我們以管窺豹,以唐朝發行錢幣的流程作為例子來解釋你這個問題。

    一、鑄造機構

    歷朝歷代鑄造錢幣的權利都歸於國家,不例外,其餘所有的古代朝代也不例外,對於私自鑄造錢幣著,官方都會給予嚴厲的處罰。

    唐朝鑄造錢幣的機構名為少府監,專門掌管錢幣的鑄造,在地方上又設有官員監督,中央少管府根據朝廷的需求,下令地方鑄造錢幣。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錢幣鑄造的數量不是看市場需要多少,而是朝廷需要多少就鑄造多少。

    二、錢幣如何流向市場

    國家錢幣鑄造好之後如何流向市場?通常國家會選擇從幾個方面開始支出鑄造好的錢幣,如軍費,官員俸祿,基礎建設,賞賜等等。

    國家將一部分錢財支出流向市場後,後面又可以透過稅收回收一部分錢財,這就成了錢財流通的手段。

    而在唐朝,由於政策的原因,中央支出最大的就是軍費和俸祿了,由於招募兵將眾多,這一項支出排名第一,特別是在唐朝後期動盪不斷,軍隊需求更大。其次是官員俸祿,在唐朝,當官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因為當時待遇特別好,不僅有固定工資可以拿,每月還有各種補貼費用。

  • 6 # 為she著迷

    首先我們認清古代貨幣的實質

    不要把今天大規模使用的紙幣作為古人貨幣的替代品。

    古人用的是銅錢,其次是金銀。

    這些貨幣本身就具有價值,而非像人民幣一樣,只有信用價值。

    所以說古代王朝,印發新幣的時候,並不需要把市場所有的舊幣收回來。

    那也不現實,只需要提供兌換舊幣服務。

    因為新幣還是金銀銅,實質沒有大的改變。

    百姓即使不換新幣,舊幣也依然能夠在市場流通。

    當然金、銀貨幣容易磨損。

    所以時間久了之後百姓手中的金銀物會自動貶值,這是自然規律。

    所以說古代朝廷只要多設立幾個兌換新幣的兌換點。

    然後在兌換新幣的時候多給點優惠就可以了。

    並不需要過多的干涉市場貨幣。

    切忌把自己的觀點代入古代經濟。

    封建朝廷不是說越增發貨幣越有錢。

    貨幣過多依舊會導致通脹。

    因此兌換的貨幣數量會是朝廷增發新幣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

    掌管錢幣發行的單位

    這裡有一個小科普。

    在漢以前,鑄幣非朝廷獨家權利,也非某個朝廷機構專營。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所對應的時期應該是漢代和漢代以後。

    漢代鑄造錢幣的機構是上林三官。

    上林三官,是漢代主持鑄造錢幣的官員,即鍾官,技巧,辨銅三官。由他們所鑄規格整齊的五銖錢是錢幣學與考古學上重要的分期標誌,因而一直為人所重視。

    唐宋明清鑄造錢幣的機構叫錢監。

    錢監,官署名。監督錢幣的鑄造和流通。《新唐書·食貨志四》:“﹝ 開元 ﹞二十六年, 宣 潤 等州初置錢監,兩京用錢稍善,米粟價益下。”

    清末的鑄幣機構是大清銀行。

    大清銀行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原名為清政府的戶部銀行,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的戶部改名為度支部,戶部銀行因而改名為大清銀行。

    1912年1月3日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由吳鼎昌、葉揆初、宋漢章等發起成立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請求將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

    獲准後,1912年2月5日中國銀行即在上海漢口路3號大清銀行舊址開始營業,大清銀行歷史結束。成立目的主要是為了整理幣制而設,鑄造發行貨幣、代理國庫等特殊業務,是第一家中國的中央銀行,也是第二家現代化銀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車貼與原車漆顏色相同的改色膜,是否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