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衛風·氓》是春秋時期的一首民歌。這是一首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長詩。
詩中的女主人公以無比沉痛的口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
我們高中時候都學過。我對這首詩印象深刻。為什麼印象深刻呢?因為它給了十七八歲的我很大的震撼。
在情竇初開的年紀裡,天真的我還在相信著永恆和永遠。無數本躲在被窩裡和課桌底偷看來的言情小說,讓我覺得愛情故事的終點就是王子和公主衝破重重阻撓結婚了,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以當時我簡單的思考方式,覺得《金粉世家》爛尾了,為什麼金燕西會和冷清秋分開?編劇一定是為了虐而虐。
《氓》這首詩也讓我覺得這很“祥林嫂”。為什麼結了婚還這麼矯情?我長大了可一定不要變得像這女主一樣三八。
現在長大了,看《如懿傳》,腦海中總是浮現《氓》這首詩。
你看看,如懿和《氓》的女主差在哪裡。
除了比氓的女主身份尊貴點,受的委屈和辛酸並沒有少分毫。
曾經也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青梅竹馬,青櫻紅荔。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無奈歲月流轉,幾十年的光景,物是人非。
如懿和乾隆走到最後,成了一對標準的怨偶。
夫妻兩人,每天都對對方有新鮮的厭惡感。
本來的願望是,白頭偕老,老有所依。
後來發現,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磕磕絆絆,彼此互相忍耐,兩人的婚姻總算強行捱到中老年。
年輕氣盛時吃過的醋流過的淚撕過的逼鬥過的三,都已經隨風而去。
現在女主角年紀大了,她總算忍不了了。
她要死了。
臨死之前,她終於明白了:不應該抱著那點過去的溫存回憶,再騙自己。
已經騙了自己半輩子了,不能騙自己到死。
年輕時候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落魄。
那個男人對自己好過,也真的狠過。
現在回頭看一看,他也不過就是一個道貌岸然、自私虛偽的色老頭,不復當年少年郎的模樣。
遇到後宮矛盾衝突,渣龍只會虛張聲勢大呼小叫,自以為自己可以hold住全域性,完全不講道理。
可就算是天子,生死的事,誰能hold住?
天子可以剝奪如懿並不需要的後位,可以大發雷霆降罪親族,可以切了這個侍衛,搞廢那個貴妃。
但是他管不住青櫻要離開的心。
如懿是皇后,在那個時代,她的那種身份地位,不能做到法律意義上的離婚。
所以,她非常有儀式感地選擇斷髮。
曾說好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但渣龍“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以至於,“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牆頭馬上,故人已去。
割發斷情,恩愛已絕。
如懿猜中開頭,卻沒有想到這結局。
肉體從這個宮裡走不出去,魂魄總可以離開。藥不吃了,就用它澆死昔日那株盛放的綠梅。畫也撕了,不留念想燒個乾淨。
只要我誠心誠意地走,你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也找不到我。
活著不能決定自己去向何處,死了總可以選擇魂歸何地。
最後一段,垂垂老矣的乾隆,把一縷白髮和如懿的黑髮放在一起。安詳地閉上了眼。
弘曆妄圖死後,能夠重見青櫻。
恕我直言,覆水難收,破鏡難圓。
生前就是怨偶,死後更不可能重歸於好。
就算貴為天子,您也並不能如意。
真正如意的,還是如懿。
最後,她終於可以自由自在,不受這些俗事紛擾。愛的時候真摯,放手的時候決絕。
如同《氓》的女主角那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了,你若無情,我便休。
還記得高中時候語文老師說,《氓》的女主角是勇敢的,她選擇離婚。
在那個年代,選擇離婚的老婦人,後半生說不定無比悽慘,但是她依然有勇氣離開這個困局。
如懿呢,以生命為代價,逃脫這夫妻離心的無用婚姻,她是多麼地勇敢無畏。
《如懿傳》這部劇,沒有給女主角一個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爽文意料之中的打臉逆襲情節,從來沒有在她身上出現過。
最後。
她沒有制霸六宮,安享晚年。
也沒有夫妻破冰,恩愛到死。
甚至在史書上,她都成為一名標準的棄婦。
但如懿獲得了靈魂和精神的自由。
她成為了一個擁有自我,擁有愛情的人,她不再只是殘酷後宮裡,最尊貴的生育工具。
宮鬥劇裡的女人,沒有一個不是含恨而終。
但如懿,都已經放下了。
不在意那些輸贏和真假,不再有期待,也不再有遺憾。
當她不再被愛,她選擇了體面地離開。
這應該是她對自我和愛情,最大的尊重。
我愛你,但我永遠不能失去自己。
如懿總算如意了。
————
所以我覺得,《如懿傳》最後一集很好。
比標準復仇爽文結局,好太多。
默默點題,也默默給了女主她想要的東西。
也許在工筆史書上,皇后烏拉那拉氏並不體面。也許在觀眾眼中,如懿的後宮戰績,並不精彩。
但如懿對自己所求之愛從一而終。愛而不得時,便瀟灑離開,並無留戀,也無遺憾。
不為後位所累,不為子嗣煩憂。此生無悔,並未白活。真算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結果,如了意,就是最好結果。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衛風·氓》是春秋時期的一首民歌。這是一首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長詩。
詩中的女主人公以無比沉痛的口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
我們高中時候都學過。我對這首詩印象深刻。為什麼印象深刻呢?因為它給了十七八歲的我很大的震撼。
在情竇初開的年紀裡,天真的我還在相信著永恆和永遠。無數本躲在被窩裡和課桌底偷看來的言情小說,讓我覺得愛情故事的終點就是王子和公主衝破重重阻撓結婚了,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以當時我簡單的思考方式,覺得《金粉世家》爛尾了,為什麼金燕西會和冷清秋分開?編劇一定是為了虐而虐。
《氓》這首詩也讓我覺得這很“祥林嫂”。為什麼結了婚還這麼矯情?我長大了可一定不要變得像這女主一樣三八。
現在長大了,看《如懿傳》,腦海中總是浮現《氓》這首詩。
你看看,如懿和《氓》的女主差在哪裡。
除了比氓的女主身份尊貴點,受的委屈和辛酸並沒有少分毫。
曾經也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青梅竹馬,青櫻紅荔。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無奈歲月流轉,幾十年的光景,物是人非。
如懿和乾隆走到最後,成了一對標準的怨偶。
夫妻兩人,每天都對對方有新鮮的厭惡感。
本來的願望是,白頭偕老,老有所依。
後來發現,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磕磕絆絆,彼此互相忍耐,兩人的婚姻總算強行捱到中老年。
年輕氣盛時吃過的醋流過的淚撕過的逼鬥過的三,都已經隨風而去。
現在女主角年紀大了,她總算忍不了了。
她要死了。
臨死之前,她終於明白了:不應該抱著那點過去的溫存回憶,再騙自己。
已經騙了自己半輩子了,不能騙自己到死。
年輕時候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落魄。
那個男人對自己好過,也真的狠過。
現在回頭看一看,他也不過就是一個道貌岸然、自私虛偽的色老頭,不復當年少年郎的模樣。
遇到後宮矛盾衝突,渣龍只會虛張聲勢大呼小叫,自以為自己可以hold住全域性,完全不講道理。
可就算是天子,生死的事,誰能hold住?
天子可以剝奪如懿並不需要的後位,可以大發雷霆降罪親族,可以切了這個侍衛,搞廢那個貴妃。
但是他管不住青櫻要離開的心。
如懿是皇后,在那個時代,她的那種身份地位,不能做到法律意義上的離婚。
所以,她非常有儀式感地選擇斷髮。
曾說好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但渣龍“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以至於,“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牆頭馬上,故人已去。
割發斷情,恩愛已絕。
如懿猜中開頭,卻沒有想到這結局。
肉體從這個宮裡走不出去,魂魄總可以離開。藥不吃了,就用它澆死昔日那株盛放的綠梅。畫也撕了,不留念想燒個乾淨。
只要我誠心誠意地走,你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也找不到我。
活著不能決定自己去向何處,死了總可以選擇魂歸何地。
最後一段,垂垂老矣的乾隆,把一縷白髮和如懿的黑髮放在一起。安詳地閉上了眼。
弘曆妄圖死後,能夠重見青櫻。
恕我直言,覆水難收,破鏡難圓。
生前就是怨偶,死後更不可能重歸於好。
就算貴為天子,您也並不能如意。
真正如意的,還是如懿。
最後,她終於可以自由自在,不受這些俗事紛擾。愛的時候真摯,放手的時候決絕。
如同《氓》的女主角那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了,你若無情,我便休。
還記得高中時候語文老師說,《氓》的女主角是勇敢的,她選擇離婚。
在那個年代,選擇離婚的老婦人,後半生說不定無比悽慘,但是她依然有勇氣離開這個困局。
如懿呢,以生命為代價,逃脫這夫妻離心的無用婚姻,她是多麼地勇敢無畏。
《如懿傳》這部劇,沒有給女主角一個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爽文意料之中的打臉逆襲情節,從來沒有在她身上出現過。
最後。
她沒有制霸六宮,安享晚年。
也沒有夫妻破冰,恩愛到死。
甚至在史書上,她都成為一名標準的棄婦。
但如懿獲得了靈魂和精神的自由。
她成為了一個擁有自我,擁有愛情的人,她不再只是殘酷後宮裡,最尊貴的生育工具。
宮鬥劇裡的女人,沒有一個不是含恨而終。
但如懿,都已經放下了。
不在意那些輸贏和真假,不再有期待,也不再有遺憾。
當她不再被愛,她選擇了體面地離開。
這應該是她對自我和愛情,最大的尊重。
我愛你,但我永遠不能失去自己。
如懿總算如意了。
————
所以我覺得,《如懿傳》最後一集很好。
比標準復仇爽文結局,好太多。
默默點題,也默默給了女主她想要的東西。
也許在工筆史書上,皇后烏拉那拉氏並不體面。也許在觀眾眼中,如懿的後宮戰績,並不精彩。
但如懿對自己所求之愛從一而終。愛而不得時,便瀟灑離開,並無留戀,也無遺憾。
不為後位所累,不為子嗣煩憂。此生無悔,並未白活。真算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結果,如了意,就是最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