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春美麗

    大家好,我叫小樑,是一個兩個孩子的媽,打針,很多孩子一聽到就害怕抗拒,對於要不要提前告訴小孩打預防針的真實情況,主要是因為怕小孩害怕,會哭鬧,所以不同孩子要用不同方法:

    1、一週歲前的小孩,對什麼都不懂,只有視覺和懵懂的知覺。而這裡作為父母的您,在面對打針時要控制好情緒,因為您的慌亂緊張會傳染給寶寶,讓他感到害怕,稍微有一點點感觸,就會被嚇到。要像平時一樣,不要緊張,給他拉起衣服時,不輕也不重,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逗他講話或引他抓玩具,寶寶的注意力都在您這邊了,一眨眼功夫,寶對打針的感覺就沒什麼了。

    2、一週歲至3週歲的小孩,對於大人說的話,已經有點意識了。平時的時候,千萬不能以打針來嚇唬小孩,讓他形成一個恐懼心理,有時間的話,可以跟她玩下打針的遊戲,讓她提前接觸,削除她的恐懼;出發前,就要提前告訴寶寶了,您可以告訴她打針是為了預防生病,或者是治病,把病治好了,人就不會難受了;在醫院或診所排隊等待時,當看到別的小孩打針時哭得很厲害,您可以鼓勵寶寶說:“我們的寶寶是很棒的,不會哭的,很堅強的”。在打時,還是要轉移注意力,可以開啟手機視訊給他看,或拿個玩具給他玩,給他講故事之類的。

    3、三週歲以後的小孩,這時的小孩已經有點懂事了,如果3週歲之前不哭的,後面也不會哭了,而一些以前打針會哭的,您可以讓她自已體會。出發前,告訴她就像螞蟻或蚊子叮咬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的,鼓勵她堅強些,如果她害怕針,告訴她不要看就好了;在打時,不要把孩子拽得緊緊的,讓她感到恐懼,告訴她看向另一邊,您在她的另一邊握著她的手,讓她感到安心,放鬆,等她確確切切地親身感受到了,幾次後可以試著讓她看著針打了。

    以上是個人觀點經驗,因為我家老大5歲前不是我帶的,以前也是一打針就哭鬧,後面我也是用了第三種方法,過後他還興沖沖地跟我說,這個打針一點也不疼,比我平時的摔傷碰撞的輕多了,都沒什麼感覺。老二是我自己帶的,他從小到大打針都不哭,還看著醫生扎針。

  • 2 # 向錢奮鬥

    樓主說要不要告訴寶寶我們要帶他去打預防針我認為有必要告訴他。個人觀點,我覺得如果是小寶寶,做父母的完全有必要把他當成一個大人一樣的和他進行正常的書面交流,不要覺得寶寶還小我們說話他也不會懂。

    其實錯了,小寶寶都很聰明的,他只是不能用我們聽得懂的言語方式來表達而已。但是他們的思維能力非常的活躍,我們對他說什麼話,語速放慢一點,他都會用他的小腦袋進行快速的分析,捕捉媽媽的表情資訊,語速,判斷媽媽的表情是生氣還是喜悅。

    由於我也是一個人帶寶寶,我寶寶五個月大,每天去哪裡都不得不帶著他,就連去買菜也要帶著他去。每天出門買菜,我都會跟我的寶寶溝通,告訴他我們要去哪裡,去做什麼,到了菜市場,我挑選什麼菜都會給我的寶寶介紹菜的名字,告訴他我們今晚就吃紅燒茄子好不好。用這樣輕柔的口吻和寶寶說話,這樣的溝通交流看起來像是在和他商量,實則上是我告訴他我的決定是今晚做紅燒茄子這道菜。

  • 3 # 張開狗

    以前不覺得這種問題有啥好說,帶著閨女打過多次疫苗後,我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原來小朋友的反應大多數是因為大人給了強烈暗示後小孩子做出的針對性反應。

    也就是說小孩的哭鬧,大多數時候是因為他們覺得似乎大人在期待這個……

    妻子妊娠糖尿病,閨女剛出生腳底就紮了兩針。閨女眉頭都沒皺,我和妻子可能後知後覺,也毫無反應。醫生說這就對了,很多家長尤其老人家心疼寶寶扎針,說很多話,越說寶寶越哭。

    後來開始打疫苗,還有體檢抽血什麼,我們從來就當做這是一件普通正常的事情,不做任何過多的事情。每次就是扎針的一瞬間,閨女皺皺眉頭或者叫一句,全程都很安靜。而在打疫苗那裡,看過全家三四口大人帶著小朋友去,人家小朋友本來開開心心也不怕,結果大人越說沒事啊不怕啊之類的話,這小朋友哭的越厲害……而且人多真的口雜,有的爸爸在說無所謂,媽媽說很快就好,奶奶說一會吃糖,爺爺說咱們寶寶不怕痛……也許是我看錯了……這種情況下我總感覺小孩子開始迷茫起來!

    所以我個人覺得沒必要把打疫苗當成個大事和小孩說那麼多……給小朋友太對暗示,她們自然會給你,你心裡以為的正常反饋。何必呢……小朋友的強大,爹媽其實根本比不了。

  • 4 # 堅強的小特

    我覺得出發前應該告訴他真實情況。因為以後肯定還會去好多次呢,一個月打一針,怎麼能每次每次都騙她呢,而且現在小孩子都很聰明的,騙她一次兩次她就記住了,她也知道是要去打針,然後她會更害怕。我女兒每次打針我都告訴她,咱們一會要去打針了,不要怕,打完針就不會生病了,身體棒棒噠,作為家長每次都要鼓勵她,她每次都很配合的。

    在打針之前也多給孩子進行溝通,讓他對醫院環境有所瞭解,接受打針的事實。在平時跟她的時候也可以逗逗她,看她怕不怕,如果害怕的話就經常鼓勵一下,慢慢的她的膽子就會大起來,就不會對打針產生特別大的抗拒。

    在打針的時候,儘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來緩解孩子打針時候的疼痛,在打完針之後,家長還應該對孩子進行誇獎。 小孩子都有個過程,我們家長不也都這麼過來的麼!

    祝寶寶身體健康!快樂成長!

  • 5 # 雲捲雲舒——四月天

    我會告訴孩子,如果你選擇沉默和說謊你會消耗孩子的信任感!

    每次我女兒去打針,我會告訴她,“打一次預防針說明你又長大了一點,既然長大了,咱們要勇敢一點,況且打針只是有點點痛,我相信你會勇敢克服的!”

    多數孩子需要鼓勵,越鼓勵越強大!

  • 6 # 海寧帶娃趣事多

    當然應該告訴寶寶啊!讓寶寶知道這是對身體有好處的,要多鼓勵寶寶,讓寶寶更有自信和勇氣;不告訴寶寶就會使寶寶產生恐懼心理,這樣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的。

  • 7 # 小陳生活方式

    看個人的情況吧,比如我家寶寶,打預防針前都要告知一下,因為打預防針現場都是小孩子哭的,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但是呢,每次打的時候都會哭,但是不會動,就是要告訴一下,就打一針就好了,很快的,小孩子也會去理解的。

  • 8 # 櫻桃小王子

    幾乎每個家長帶孩子打預防針,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從開始孩子懵懂不知,直到針扎到面板裡感覺到疼才大哭,到後來孩子一進醫院看到穿白大褂的護士阿姨就哼哼著拽著大人走,甚至我女兒有次我在填表時,她自己往門外跑。

    但是,現在我女兒已經是個很棒的小姑娘了,前兩天打針,她很勇敢的伸出胳膊,只是哼了一聲,連護士阿姨都誇她棒。

    孩子越長大,越知道打針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覺得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真實情況,不要哄騙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在心裡產生恐懼,而是可以勇敢的面對。

    一、家長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設定一些類似的場景。比如,我家裡有一套小朋友玩的醫院的玩具,平時,孩子會戴上聽診器,拿著小針管往自己的娃娃上或是玩具熊上打針,告訴她,不疼啊,一會就好了。讓孩子充當醫生的角色,她心裡的恐懼感也會逐漸消失。

    二、家長必須明確告訴孩子,打針是為了不讓他(生病),健康長大。每次帶女兒打針,我都會告訴她,這麼多小朋友一起打針,就是不想生病,可以一起上幼兒園一起玩耍。隨著她長大,她也已經感覺到,打針只是有一點點疼,一下子就好了。而且打針後只是一個小小的紅點,沒有什麼影響。

    三、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讀相關的繪本讀物。有一本《我不怕打針》是我女兒非常喜歡讀的,一個叫吳俊赫的小男孩生病了,非常害怕去醫院打針,但最後很勇敢的克服了恐懼的故事。鼓勵孩子也向吳俊赫小朋友學習,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四、生活中,家長千萬不要用打針來嚇唬孩子,更不要笑話孩子,打擊孩子。而是要不斷鼓勵孩子,允許孩子哭鬧,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最後慢慢接受。

  • 9 # 一起成長1002

    你好,最好是告訴孩子。

    每個家長都覺得孩子在打預防針的時候,孩子很難控制,防疫針門診處哭聲此起彼伏,本來孩子還不害怕呢,結果到了那也開始排斥了,所以父母要提前和孩子溝通好,有以下自身經驗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1) 在打預防針之前可以先給孩子講繪本,比如《打預防針,我不怕》,今年的話,更可以結合疫情,現在有防疫繪本,可以引導孩子去了解病毒,讓孩子從內心知道我要打敗他,我要堅持,我不怕,打針也不怕,慢慢的引導孩子打預防針沒什麼可怕的,同時要告訴他自己要打預防針了,給他解釋下打的是什麼,這樣孩子更能接受;

    2)孩子在家的時候說的好好的,不怕,但實際到了門診那,看到一群孩子,有哭的有鬧的,孩子心裡也會有點害怕,這個時候父母要去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他看到那些孩子哭鬧的話,要及時安慰他,講講在家看繪本的時候,要分散他的注意力,從周邊的哭鬧環境中脫離出來;

    3)輪到孩子打防疫針了,這個時候和孩子說姐姐(打針的醫生)很溫柔的,我們堅強點,不要看針頭,媽媽抱著你,打針會有點疼,媽媽數10個數姐姐就打完了,如果覺得不行的話,媽媽先把動畫片拿出來,一會可以看著等等。孩子還是有點小緊張,然後就緊緊的抱著他,他就覺得有安全感;然後其實沒數到10位數就打完了,這個父母可以數慢一點,一般在5秒內就打完了。其實打防疫針的時候,父母耐心引導孩子,打針醫生也會配合的,至少我目前遇到的醫生都挺好。

    4)打完針之後,誇誇孩子,然後我說我還沒數到10呢就打完了,然後孩子說,媽媽,數到3就打完了,問問孩子的感受,你覺得疼嗎?是不是和蚊子咬的一樣疼啊,孩子就會和你有一些互動,然後下次再打疫苗,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說上次數到3,這樣我們看看會不會數到5之類的,反正就是各種引導。

    我們是每次都會和孩子提前溝通,當然也有正排號呢,他要溜,也有各種情況,但是準備工作提前做好,考慮好孩子的情緒,接受當前的情緒,不要吵,不要覺得孩子哭沒面子,這樣更會影響孩子,父母一定要耐心引導。

  • 10 # 艾米寶媽生活錄

    打防疫針對於很多寶寶是個陰影,有的寶寶甚至一進入醫院,聞到消毒味,就開始反抗。

    有的家長會提前和孩子說好打針的情況,有的則會提前不說,到了醫院再說。

    區別非常大!家長的不同做法,給孩子帶來的心理作用不同。建議大家選擇前者。

    讓孩子提前做好心裡準備,以便唐突,孩子無法接受

    上週帶寶寶打疫苗,有一個六歲的男孩也去打。哭的死去活來,媽媽爸爸兩人強行把孩子抱起來,讓護士扎針。

    而現場打針的孩子,還有另一種是強忍疼痛的。

    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個六歲孩子的父母肯定是把孩子生來硬拽來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塊很難啃的骨頭!所以,也許本無恐懼感的孩子也被父母的想法所影響。

    如實告知打針會疼,不遮不掩。家長越是遮蓋事實,當孩子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時,就會降低對大人的信任感。

  • 11 # 寶媽麗麗在修行

    應該。

    可能孩子怕打針,所以家長才有這樣的顧慮。

    有的家長嫌麻煩,怕孩子鬧,直接騙孩子,我們要去哪裡哪裡玩,到了之後孩子又哭又鬧,家長不耐煩了,要狠批一通。娃的小心臟受到了打擊。

    有的家長呢,雖然告訴孩子我們是去打預防針,但說一點兒都不疼,不用害怕。沒有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也屬於一種欺騙。

    記住:如果你欺騙了孩子,後果更嚴重,你們之間的信任打破了,不利於今後親子關係的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任何教育。

    所以,在去打預防針前,我們應該這樣做:

    1 第一步

    實實在在地告訴孩子,我們要去打針了。

    如果孩子抗拒,給孩子講個故事,用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打針的重要性。

    故事是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人天生能從故事中聯想自身,找對應。

    聽完故事,孩子也知道打針是必須的,逃避不了。我們的態度也應該堅決。

    孩子1歲前是不會害怕的,他們不知道這是要幹啥。但打過後,知道疼了,痛哭起來。

    一歲後,孩子心裡透亮,我們可以說:我知道你怕疼,對那一下疼痛感到恐懼,對吧?來我們先演練一下。

    然後用筆頭等稍尖的東西在孩子胳膊上試一試。開始不要那麼用力,孩子會覺得這也沒什麼嘛。接著漸漸增加力度。讓孩子能體驗一把,相當於打針的感覺。

    雖然孩子會覺得挺疼的呀,但這在他們的大腦中有了預期。當你的大腦有預期,你對一些事情就不會感到那麼意外了,相應地也沒有那麼害怕了。

    這在心理學上也叫“系統脫敏法”——逐漸靠近你的恐懼之物,在安全的範圍內消化自己的情緒,漸漸你就不再害怕了。

    3 第三步

    到地方後鼓勵孩子。

    可能孩子看到別的小夥伴哭哭啼啼,本來建設好的心理回一下子垮掉。這時候,你就要鼓勵孩子。

    提醒孩子我們之前講的故事——針必須得打,退縮沒用。提醒孩子我們之前做的遊戲——打針就疼一下,你已經提前演練過了。提醒孩子的偶像都是如何做的——比如,愛莎公主此刻會怎麼做?這就是利用榜樣的力量。

    一般到這個程度,孩子還會抗拒,但已經不會大鬧了。如果還鬧,也只能按著孩子把針打了。

    打過後,不要批評孩子,說多大點兒事兒之類的話,而是肯定他,為自己的健康又做出了努力,我真為你驕傲。

    還是利用我們提到的系統脫敏法,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感受打針帶來的情緒,從而不再害怕。

    比如玩醫生過家家,或者讀打針類的繪本。我就經常和孩子玩醫生遊戲,有時候她是醫生,有時候我是醫生。她雖然會害怕“那一下”,但她從不哭鬧。

    千萬不要騙孩子,任何人都討厭自己被騙。孩子是可以接受事實的,關鍵是你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跟她講。並用一些方法,幫孩子克服恐懼。

    孩子對很多事物都恐懼,那是因為他們知道的少。當一個人經歷得越來越多,他的內心逐漸強大,就不再那麼害怕了。我們要耐心,等待咱的小蝸牛逐漸長大。

  • 12 # 大嘟嘟和大嘀嘀的跟班

    1、多鼓舞孩子

    小孩疫苗接種時總是會哭鬧,這是每家小孩都一樣的。因為,小孩子懂得疼,會害怕,會以哭鬧逃避。這時候,家長們一定要耐心,不能發脾氣,好好跟小孩交流,多鼓舞鼓勵,讚揚自已的孩子是世界最勇敢的人。

    2、給予獎勵

    小孩疫苗接種時,家長們要提前考慮孩子哭鬧情況,時刻掌握自家孩子的性格。必要時給予孩子獎勵。(注意:接種前不能給小孩吃東西,接種完後再兌現給孩子承諾的獎勵。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買玩具作為獎勵,個人不建議。因為地攤玩具很多都是質量差不符合安全要求,且商人都會抓住孩子和家長的心理,都會漫天要價)

    3、跟小孩玩小遊戲

    4、有二孩的帶上二孩一起

    家裡有二孩的家長們,不要讓兩個小孩一起都打預防針,是好不是同一天打。但可以二孩都帶上,讓孩子有個件,必要時會相互鼓勵。 鼓勵自家的小孩跟其它孩子交流 一般,防疫站裡家長和小孩都是非常多的,家長們除了要注意自家小孩的安全外,另外,家長可以有意安排自家的小孩跟其它孩子交流,增進孩子的感情,激發孩子的堅持和勇氣。樹榜樣或者被榜樣教育,對孩子來說都是件好事,這也讓家長們省心。

    注意事項:

    疫苗接種前後半小時,不能吃東西、喝水。

  • 13 # 酷媽帶娃

    關於“每次要帶寶寶去打預防針,出發前該不該告訴她真實的情況?”我認為有必要告知孩子。

    可能很多人都是用哄騙的方式帶孩子去打針,結果孩子看到了穿白衣服的人都會害怕,大哭大鬧要回家,我想這樣的場景應該會經常見到。

    一、打針有點疼

    孩子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他們都是可以接受的。

    打針一輩子要有很多次,我們大人千萬不要哄騙孩子。

    反正我從小媽媽就會跟我說:打針一點都不疼,藥一點都不苦。結果我打完針、吃過藥就是被騙的感覺,到現在這麼大了每次吃藥、打針都還會很害怕。

    有一次我在醫院帶兒子打針,一個大概5、6歲的孩子拒絕打針,結果2個人一起按著小孩都按不住,可想孩子那時候多害怕,才能爆發出這麼驚人的力量。

    我們想想這樣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恐懼,那個時候他沒有任何人的幫助,多麼無助。

    有一次帶兒子去打針,正好一個小孩正在那哭鬧,我兒子非常害怕,就哭著說:媽媽,不打針,疼。

    我知道他是看了那個小孩子,所以是會這樣,我給兒子說:打針確實有點疼,就像你上次不小心碰到了茶几角上一樣,你那天碰到了很疼麼?

    兒子說:嗯,疼。

    我說:我覺得我兒子很勇敢,如果疼可以哭出來。

    到我兒子的時候他雖然也很害怕,不過沒有哭鬧,結果令我意外,他沒有哭,打過之後他說:媽媽,沒有那麼疼。

    從那以後要打針,他都會乖乖的跟著我,不哭不鬧,雖然輪到自己的時候還會有點害怕。

    因為孩子心裡明白,所以會坦然接受,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不和孩子說,二用哄騙的方式。

    二、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

    我朋友的兒子4歲左右,從懂事打針開始,都是以賄賂的方式。每次打針都要沒個玩具才可以,不然就大哭大鬧不去打針,其實這是很糟糕的解決方式。

    還有一次我帶兒子打預防針,竟然聽到一個奶奶說:不打針警察就來抓你。這樣只會弄的孩子更加恐懼,本來打針對於孩子來說已經很無助了,結果還要警察來抓,孩子根本不會思考這麼多。

    其實這樣反而會增加孩子的緊張感和恐懼感,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孩子會一次比一次害怕,就像上面我說的那個孩子,幾個人都按不住。

    打針確實令人害怕,我認為也很疼,所以孩子哭鬧是很正常的,如果提前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會大大緩解孩子的緊張,以至於讓孩子可以接受。

    當孩子大哭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這樣會降低孩子的緊張感。

    有一次兒子高燒,沒辦法我們著急去醫院,到醫院之後就要查血,當時兒子第一次抽血,醫生說扶好孩子手臂,不要讓他亂動,我們就拉著他的手臂給醫生,孩子害怕,從那以後兒子害怕抽血,很抗拒,到現在依然很抗拒。

    這就是在他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給孩子帶來的恐懼,確實是我們當時著急,沒有做好這個事情,如果提前給孩子說應該會像打針一樣從容的面對了吧。

    三、正面溝通

    對於孩子的理解能力還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正面用簡單的語言和孩子溝通。

    比如孩子需要打針,我們就應該直接跟孩子說:現在你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好你的病,不讓你這麼難受。千萬不要用孩子不懂的語言去給孩子解釋的過多,因為他根本聽不懂,會更緊張。

    也不要跟孩子說“一點都不疼”,或許第一次孩子相信打針了,但是第二次他就不能像第一次那樣配合了,因為他認為你在欺騙他,明明很疼,你為什麼說不疼呢?要如實和孩子說:打針疼。

    這樣提前告知孩子,孩子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他會勇敢的面對。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電視裡演的角色結婚了都沒和父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