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鹿鈴吖

    我覺得我就是不怎麼愛交際,比較宅的那種,寧可待在家裡,也不想出去找朋友玩。

    我不會主動聯絡我覺得一般(就是平時就打個招呼)朋友,如果是比較要好的,真心把你當朋友的,或者你覺得這個人非常實在,可以去聯絡一下感情感情。

    我得聯絡感情的方式就是我會把我看到的搞笑段子發給朋友看,哈哈哈這也算是變相的聯絡朋友了吧。

  • 2 # 一淵寓言

    不愛交際,卻產生這樣的焦慮,無外乎兩個情況:一,是出於外界的壓力,覺得自己不隨大流,會被邊緣化,時間長與周圍格格不入;二,是出於自己的壓力,雖然不愛交際,可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總要與外界產生各種這樣的聯絡,關係到用的時候不夠親近,或者顯得刻意,所以想平時就儲備著。

    所以,你看,都是抱著目的的。那就看你想要什麼樣的結果,來覺得你要不要主動聯絡朋友拉進朋友。

    可以說,人不可能活成獨夫,但你依然可以有一定的選擇權,選擇適合的朋友,保持合理且舒適的關係,在不愛交際和交朋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因為,兩者並不是對立,而是為了自己感受舒服,一定要對朋友的質量有一個更高的保證而已。

    同樣,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愛交際的人,並不意味著他交際的每個人都是他的朋友,交際和朋友不成必然關係,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

  • 3 # 麗姐說情感

    有必要主動,但是主動拉近關係的前提是:有著深度的自我認知後所做的決定,而不是因為外界的影響或是當下的壓力,很不情願的做出的無奈選擇。

    對於一個不愛交際的人來說,如果是牽強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情,那麼即使主動,也未必會能拉近和朋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從瞭解自己不要交際的原因開始,在到想交際的理由,最後才能做到真正的拉近朋友關係。

    一.不愛交際的原因

    1.原生家庭影響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不愛交際,不愛說話,比較內向是天生的,基因自帶。就好像說這個孩子學習不好,也被認為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學習好也會被說成天生就聰明。

    人的大腦確實從出生有著差別,但是差別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後天的環境影響和家庭的教育有關。

    可能你會說,我見過父母都是非常健談的人,可是他的孩子就是不愛說話,見到人也不打招呼,把我們當空氣一樣,這怎麼解釋?

    不要以為父母愛說話,孩子就愛說話,關鍵在於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是不是有尊重過孩子的感受,每次做錯事情,有沒有做到理解孩子和傾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父母一直在指責,然後用大人的思維模式去要求和控制孩子,來達到自己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是這樣的父母,孩子會在每一次心靈受傷之後,漸漸的失去了話語權和自我存在的價值感。

    那他為了避免父母的責怪和嘮叨,找出了一套自認為對的解決方法:就是少說話,閉上嘴巴。

    長大之後也不會主動去想和別人說話,他害怕在受到傷害,內心產生了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還有一種父母不愛說話,這也會影響到孩子的交際關係的原因,我每週都要帶著孩子去上興趣班,上課前我女兒都會和小朋友們,玩的不亦樂乎,但我發現有個孩子,每次她來了之後,就是坐在那裡不說話,我很好奇走過去問她:為什麼不和小朋友們玩呢?

    她看了看我說:我不想和他們玩。

    我問為什麼呢?

    她說:在家裡都是我自己玩,所以我不想和別人玩。

    後來認識了她的媽媽,也是話語極少的人,你不問她不說,差不多就是這樣。

    我們想一下,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將來長大了,不知道與人交往的好處,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是多麼的可怕。

    所以家庭的氛圍和父母的教育,會直接影響一個孩子的交際能力。

    2.很少得到肯定

    不論是童年還是成年步入社會,一個人所作的事情,大多數都是被別人否定,那麼在他的內心就會滋生出“我不行”三個字,嚴重的缺乏自信和抗挫敗能力。

    導致這個人做事畏手畏腳,總是謹小慎微,甚至都不敢和別人說話,他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怕自己說錯話,被別人笑話,所以他寧願和自己獨處,也不要去嘗試別人對我有1%的肯定想法。

    週而復始,內在的想法惡性迴圈下去,他就很難從那個習慣中走出來,就好比有個10000小時定律:當一個人專注做一件事情,堅持了五年後,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高手。

    同樣一個人長期被困在錯誤的思維裡,他就很難面對真正的自己,因為他所做的這些並不是自己需要的,他渴望和別人交往,但是他不知道怎麼擺脫自己的心魔。

    二.想要交際的原因

    1.壓力導致

    一個不善言辭,不善交際的人突然想有和朋友交際的想法,一定是有原因的。

    比如工作上的壓力,總是自己在做一些事情,但是沒有多大成效,而且現在都是團隊作戰,自己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變。

    首先來說這是個好事,最起碼能意識到交際帶來的好處,其次你要深入的瞭解自己,並不是因為現實狀況,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而是要從內心去對交際這個事情有著自我認知,直白點說,就是發自內心的明白了,交際不僅能給工作事業帶來幫助,也會讓自己活的更充盈。

    2.別人的影響

    父母同事上司,所有身邊認識的人的建議所影響,經常會聽到他們說,你這樣可不行啊,哪有人連個朋友都沒有,以後你有事需要幫助,誰管你等。

    這些話會一直在你的腦海裡纏繞,因為你想像他們一樣也有朋友相伴,和朋友們聚會聊天等活動,但是你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做的來,所以你才會問,一個不愛交際的人,有沒有必要主動聯絡朋友拉進關係?

    內心有彷徨,有想衝破禁錮的想法,還在一直糾結要不要這樣做,是因為你不確定主動聯絡會產生你想要的結果,所以你需要有個充分能說服自己的理由,才敢邁出那一步。

    三.感知需求才能做到交際成功

    一個人渴望達成圓滿,前提是他有自己的需求,並能從需求中得到自我認知,真正認識到做這件事,我能得到什麼?

    1.自我需求

    我太孤獨了,我需要有人理解我,我做的事情都是否定,我想得到肯定,別人對我說的都對,我想要去做嘗試,一個人的世界,並沒有那麼輕鬆,我想同朋友分享喜悅和煩惱。

    這些都是自我需求,當你有了這些想法之後,你才會有急切交際的慾望,才會深入的去想要改變現狀,從而才能真正的在行動中得以實現。

    否則你只是想想而已,因為交際的想法並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因為其他的因素影響,而那些並不是你想要的,最後的牽強的結果,很不情願的去照做了,和朋友的關係非但沒能拉近,可能因為自己的不真誠,導致朋友徹底疏遠和決裂。

    所以不管要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先從內看,看真實的內心所需求,一旦強烈的想要得到滿足,你就會把這件事情做好。

    2.感知需求

    當你有了自我需求後,你想邁出艱難那一步,可能在這其中你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自己不會交際,你去買書看,你會去請教身邊的親人,但始終難付諸於實際。

    其實這不是你的錯,不要認為自己沒勇氣,沒膽量,而是長久的都是這樣生活著,那種習慣很難一下改變。

    更不要害怕我如果踏出了第一步,會不會被別人否定,然後自己又受到打擊,這些都不要去考慮,你就想著我只管去做,即使結果會令我失望,那是必然的,因為我不是很會交際,這是學習的過程。

    交際高手都是從跌跌撞撞走過來的,沒有多次的失敗又怎會換來今天的成功呢?而且每個朋友的性格特點都不同,你不是完全要把他們都變成自己的朋友,而是交下一兩個就可以。

    “朋友千千萬,知己一二人”記住這句話,朋友不需要多,只要有那麼一兩個同自己的價值觀相同就可以,這就是你要的感知需求。

    你要感知到自己交往朋友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你才能從容去面對交際這件事,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認識自己很重要。

  • 4 # 剛正人生

    沒有必要,主動攀緣的結果,全是自討苦吃,自找沒趣,自尋煩惱。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人需要有獨立性,我就是這樣子,與書為伴,與武為伴,生活的很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防止菜豆植株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