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抖抖抖

    《道德經》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其實是錯誤的,雖然上善若水是正確的。

    先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為啥錯誤。首先水善利萬物,同時水也害萬物!房子裡的傢俱,衣物,糧食,水太多就會黴爛腐朽。大水能沖毀農田,房屋,橋樑,水庫,沖毀一切。油鍋裡最怕進水,手機和一切電器都怕進水,腦子裡更怕進水。

    所以,水不僅利萬物,水也害萬物。利也是水,害也是水。水害水患水災是經常發生的。

    水不爭嗎?水爭!水往低處流,水爭往低處流是不顧一切,非常瘋狂的,水往低處流無人能與之相爭。

    所以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大錯特錯了,是謬論!是腦子進水了得出的荒謬結論。

    為啥上善若水是正確的?

    其實水利也罷,還也罷,爭也罷,靜也罷,水是不會自己判斷和有意為之的。水不會為利而利,也不會為害而害,水不會為爭而爭,水不會為靜而靜。這就是水。水是五蘊皆空,水是無眼耳鼻舌身意,水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無明,亦無明盡,無智亦無得,無貪嗔痴愚,無利害得失,無心亦無念。利亦無心無念,害亦無心無念。善亦無心無念,惡亦無心無念。

    所以,最高層次的善,就像水一樣,無心無念,不為善而善,不知善而善。

    水是一種佛的境界,是應無住而生其心。

  • 2 # 開卷有益l侯公子

    很多人單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非常地難以理解,人怎麼能夠不爭呢?尤其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不爭恐怕都無法生存下去吧?於是覺得《道德經》是要人守弱,不思進取。但其實,這都是斷章取義造成的誤解,相反,“不爭”才是最大的進取!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8章,是非常高深而實用的智慧,對我們的人生和生活有非常大的指引和幫助,它的原文句子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古文今譯: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我的理解:

    水善於滋潤萬物,上善的人也是如此,他善於成就別人,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所以說,“利萬物”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否則可能會像我們說的“好心辦壞事”,或者“人善被人欺”,善良本身沒有錯,也許只是我們用錯了方法,也許是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

    比如,你想救濟一個人,他本來是懶的,而非貧窮,你想著去幫扶他,可是越扶越是扶不起來,他覺得反正有人關心我,反正你餓不死我,這就出問題了。一片好心去為人做事,結果適得其反。

    “善利萬物”,是說對萬物要有利的、有好處的,這也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也是這萬物之一。比如有人說“我都是為了你好”,可做的事卻在傷害對方,或者雙方都受到了傷害,那就“不利”了、不好了。

    如果我們去救濟或幫助他人,而要以犧牲自己為代價,這也不是“善利萬物”,有一句話叫“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除非是自己心甘情願的選擇,那就無所謂好壞、對錯。我們說“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正是此理,只有幫助一個人的能力,那就幫助一個人,如果想要拯救社會,那就要承受一般人無法承受的苦痛,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決心,去提升自己拯救天下的能力。

    上善的人,盡其所能幫助別人、助人成事,“善利萬物而不爭”,但他不和別人爭功、爭名、爭利。“處眾人之所惡”,即使功成名就,也像水一樣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功成不居,謙遜待人,所以最接近於道。也就是說,這樣的人的品性跟水很相近。

    當我們在人生行進道路上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如果牢記“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就是給自己最正向的指引,而不會迷失自己。

  • 3 # 一直奔跑的小樓

    《道德經》的思想淵源是老子對自然的理解。因此,本書善於用自然界的東西來解釋生活哲學。我們知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世界的主人,老子認為水是這個世界上最接近道的。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是非。

    世界上的鬥爭以及名利雙收的鬥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為名利而競爭,他甚至可能給自己帶來傷害。在歷史上,許多王子和大臣們為了名聲,財富和官位在朝廷上明爭暗鬥。明朝的黨派鬥爭就是這種情況。魏忠賢領導的太監黨與東林黨交戰。最後,明朝的國力薄弱,這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在生活中,如果您過分追求名利,不僅名譽之心會侵蝕我們,還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有句話說:“高處不勝寒。”處在高位的人通常是是非多,如果它們抓住把柄,就會牆倒眾人推。最後,什麼都煙消雲散。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漢朝的孔融四歲那年,每次和兄弟們吃梨子時,他總是拿最小的一個,然後把好東西送給他的兄弟們。 。這個故事使孔融成為世代相傳的典範。

    在生活中,與其明爭暗搶,倒不如謙遜禮讓,如果人人都像孔融那樣禮讓事物,就可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這樣人人都可以互相幫助,人與人之間通過禮達到和諧相處的境界,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美好。

  • 4 # 李海燕奇門遁甲

    被譽為“中國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經>>第八章雲: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備最好稟性的“人”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適應任何之地,心胸沉靜高遠,待人真誠友愛,說話言而有信,為政謀求清平,處事能方能圓,行動善擇時機。正是由於不與人爭的美德,所以永遠也沒有過失。

    這篇文章雖然表面上是對水的頌歌,但實際歌詠的物件卻是具備像水性那樣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個“善”字並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啟發,對有關水的進一步寫狀,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

    為什麼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這是因為水具有其它萬物所沒有的獨特的幾種稟性。

    其一、 水能滋養萬物生命。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儘管它是生命之源、滋養萬物,但卻從不居功自傲,更不會佔據高位,把持要津,而總是默默無聞的處於眾人不願處的低位。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讚譽!

    其三、水能以柔克剛。水性儘管溫柔,柔弱,但這種溫柔會聚集巨大的能量,變得異常剛烈。俗話說: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恆也。正是它不捨晝夜,持之以恆,才能把石一樣堅硬的物品擊穿。

    其四、水能因勢而變。水能至靜—水平如鏡、至潔—晶瑩剔透,但也能至動—奔騰不止、至濁—混濁不清,總是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所以蘇軾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正是水這種變動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潤萬物,並且一路流過沖走許多汙垢,盪滌人世間一切汙泥浮塵。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質,不僅老子愛水,而老子的學生孔子也喜水,每見大水必觀焉,併發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逝者如斯”的感嘆!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水也一樣,既能載舟、亦能覆舟。既能利萬物,可一旦洪水氾濫又會生靈塗炭,摧殘生命。故常有洪水猛獸、水火無情之說。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認為水德“近於”而不是等於道。

    既便是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樣,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對當今世人來講,老子講的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準則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那樣要求實在太難、太苛刻了。不過可成為我們立身處世的典範,完善的人格也應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我們做事做人當如水,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地方,做別人不願做的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盡其所能地貢獻力量幫助別人,而不要與人爭功爭名利。

    總之,“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人的修煉與品德最好要像水一樣。我們為人處世的要旨,就是要領悟老子那振聾發聵的不朽名言:夫唯不爭,故無。只有奉獻不爭,才能沒有過失。這就是我們讀“上善若水”最大的啟示。

  • 5 # 花姐講中醫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談談我潛伏的理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在中醫裡天地萬物是個整體是個平衡的。助萬物而天下有生機,善者善也。 居身,安於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天下歸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合乎時宜。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 水面對的外部環境各異,都能順其勢而流,山、石、土、木,得水而滋養,得水而生機勃勃。人與水似有相似之處,人生在世,面對外部環境不外乎居身、存心、交往、言語、為政、做事、行動。用何種方法來應對自有它的道理,雖不爭而與之爭,是最好的處事哲學。

    不與朋友爭對錯,不與家人爭高低。

    過路讓路過橋上橋,見老敬老見小愛小。

    遇事不往心裡去,遇人讓三分快樂是一生。

  • 6 # 悟宇之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有人理解成水有利於萬物,是無私的善良。

    我理解的是,水善於利用萬物的變化而變化形態,本質不變。水遇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冷變成較大水滴,水遇冷變成冰,水遇到圓形水缸,還是遇到方形水缸,都是形態變了,水的本質不變。水可以滴水穿石,水遇到強大壓力就會變得非常強力,水聚整合勢能毀滅一切,水還能滋生眾生生命。最重要的是水與萬物眾生是相生相剋動態平衡關係,就是不爭,就是無為無不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基金連跌買進好還是定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