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雨說歷史
-
2 # 太興真人
泰華人和中國的西雙版納的傣族緬甸撣幫的撣族人是同一個民族,他們是中國雲南的土著人,應該起源於哀牢山的瀾滄江和元江流域。是古代百越人的一支。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截至2018年泰國最新公佈的官方人口統計資料為69037513。泰國和中國一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泰國的主體民族是泰族,約佔其全國總人口的40%左右,其餘人口分屬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苗族、瑤族、桂族、汶族、克倫族、撣族、塞芒族、沙蓋族等不同民族。也許有心細的朋友已發現泰國有的民族和中國境內的民族重合,這其實是普遍存在於中國和周邊鄰國之間的現象——中國與周邊鄰國之間生活著很多這種跨境居住的民族。如果要將所有泰國民族的起源一一闡述清楚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這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解答的,完全可以專門就此出一本書了,我只能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泰國民族對其起源進行闡述。
作為泰國主體民族的泰族其實是一個混血程度較深的民族——事實上泰族可以明顯地分為北部泰人、中部泰人和南部泰人三大分支:北部泰人是保留古泰人基因最完整的分支。古泰人又名傣人(和中國的傣族其實是同一個民族,只是具體寫法不同而已)。傣(泰)人是一個廣泛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鄰國的族群:目前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傣族有126萬餘人,在緬甸傣族是僅次於緬族的第二大民族,除中、泰、緬三國之外傣(泰)人也廣泛分佈於越南、高棉等國以及印度東北的阿薩姆邦。目前學術界關於傣(泰)人起源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遷徙說和土著說。所謂遷徙說認為:傣(泰)人的先民起源於川北陝南地區、阿爾泰山地區等中國北方乃至更遠的地方,後來不斷向南遷徙,大致在隋唐時期他們進入雲南地區並在這裡建立了南詔王國,一部分傣(泰)人繼續南下進入中南半島。公元1238年這些南遷的泰族先民開創了泰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所謂土著說認為傣(泰)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紅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一直延伸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帶,但就傣族是何種土著居民演化而來則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傣(泰)人先民為古越人,也有人認為傣(泰)人是由撣人演化而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土著說也並不排斥傣(泰)人先民遷徙的觀點,土著說盡管並不認為傣(泰)人先民的祖先是來自於中國北方那麼遙遠的地區,但也認為傣(泰)人先民在包括今天的雲南、廣西以及越南、高棉、緬甸、泰國等國境記憶體在遷徙活動。目前學術界一般較為公認的說法傾向於認為:如今泰國境內的泰族人應該是從中國雲南地區一帶遷入,在他們進入如今泰國境內的過程中逐漸演化為北部泰人、中部泰人和南部泰人三大分支:北部泰人較多保留了古泰人的基因,中部泰人和南部泰人則均與其他民族有較多融合——中部泰人主要是和來自中國的漢人後裔存在融合跡象,而南部泰人則與由南洋群島遷入的馬來族群存在融合跡象。
華族是泰國對由中國遷入的漢族的稱呼(這裡特指已入籍泰國的土生華裔,不包括旅居於此的華僑)。在泰國華族佔其總人口的14%左右,是除泰族之外最大的族群。宋元時代華人遷居東南亞的現象就日益頻繁起來:公元1279年宋軍崖山兵敗後南宋丞相陸秀夫之子陸自立率殘部流亡爪哇島並在此建立爪哇順塔國;洪武三十年(1397年)崛起於爪哇島東部的滿者伯夷王國消滅了三佛齊王國,旅居三佛齊的華人一千多人聯合不願臣服於滿者伯夷的三佛齊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王;明洪武年間奉命出使出使婆羅洲(加里曼丹)的黃森屏在加里曼丹島東部自行稱王,建立了獨立的華人政權,後與渤泥國王馬合謨沙聯合組建了新的汶萊國;明嘉靖年間廣東饒平縣上饒島石下倉人張璉奪佔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並自立為國王。這一時期泰國境內生活的華人也越來越多,直到18世紀泰國華人歷史上最傑出的英雄人物誕生了:當時還叫暹羅的泰國被緬甸征服,但緬甸人並未能完全控制暹羅各地,與此同時緬甸還在北部邊境和當時乾隆皇帝統治下清王朝爆發了戰爭,於是在暹羅一些未被緬軍控制的城鎮就形成了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在這其中勢力最大一股當屬華裔鄭信領導的隊伍。鄭信泰文名達信,是中國潮州人後裔。當緬軍攻克暹羅都城大城後他就在分析當時局勢後認定要光復國土當以擴大基地為先,於是在1767年6月率領精兵攻打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兵臨城下時下令軍士吃過晚飯後將鍋爐碗缽等炊具全部搗毀,明日早飯到城內燒煮已顯示破釜沉舟之志。攻克尖城後鄭信將此作為復國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加緊趕造戰艦。雨季一過即率領士兵五千、戰艦百艘自尖城出發,當年11月鄭信軍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復吞武裡城,然後逆流而上直搗大城緬軍紮營重地——三菩提樹營。緬軍不能對抗,大敗而歸,至此被緬軍佔領了七個月的大城被暹羅收復。鄭信見大城被緬軍破壞殆盡,於是遷都吞武裡。鄭信這樣做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大城遭受嚴重破壞,要恢復已不容易;緬軍對大城地理形勢瞭若指掌;大城遠離海口,對外通商貿易並不方便。反觀吞武裡城面積雖小,卻有“威猜巴碩堡”為屏障且接近海口,對外貿易比較有利;如遇強敵入侵,不能對抗,可退回尖城。鄭信在吞武裡城召集因戰亂逃亡的流民並穩定糧價以安撫民心。在完成安定民心的任務後鄭信就對暹羅境內的其他割據勢力下手,他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統一暹羅的任務,此後又進一步加強國防建設並同緬軍交戰多達十次。1771年鄭信親自率兵佔領了高棉,任效忠鄭信的柬國大臣主治國事,高棉遂成為泰國藩屬一直至1778年。1774年他又先後征服了喃奔、帕、難、蘭那、寮國等城。鄭信一朝的國土北邊擁有寮國境內的永珍、鑾巴茫;南邊統領甲蘭單、單卡奴、沛武裡;東邊擁有寮國、高棉湄公河地區,窺望越南邊境;西邊國土遠達緬甸的毛達瑪、塔威馬力、禾腦悉。儘管鄭信在1782年在如今統治泰國的曼谷王朝的開國之君昭披耶卻克里發動的政變中被推翻並於同年佛曆4月6日被處死,但泰華人為紀念他的復國之功尊稱其為“吞武裡大帝”。1954年4月17日推翻鄭信的曼谷王朝正式為鄭信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同年的12月28日是鄭信登基紀念日,這一天曼谷王朝第九代國王普密蓬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此後每年的12月28日泰國政府都會舉行鄭信朝祭大典並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兩天兩夜的文娛活動。泰國華人的同化程度非常高,由於大量華人和華泰混血大多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因此並不被計算在華人人口之中。事實上包括如今的泰國曼谷王室在內的中部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與華人融合的跡象。
在泰國生活著大約200萬馬來人,其中100萬聚居在泰國最南端的北大年、也拉、陶公和沙敦四府,馬來人佔據了這四府總人口的70%。泰國境內的馬來人其實和作為馬來西亞主體民族的馬來人同根同源。馬來人的起源相對比較複雜:有來自南洋群島以及太平洋諸島嶼的南島語系民族,有從非洲沿海岸線一直遷徙到亞洲的矮黑人,因此一部分馬來人成為了介於黃種人和黑人之間的棕色人種,這很有可能是馬來民族形成歷史上不同人種通婚的結果。由於南部泰人存在與馬來人融合的跡象,所以在泰國也能見到相當數量的面板較深的棕色人種。嚴格意義上已被融入南部泰人的馬來後裔已不再被計入馬來族裔的人口統計之中,如今生活在泰國的200萬馬來人屬於保留著馬來習俗的未被同化者——他們大多不會講泰語並堅持伊斯蘭信仰。泰國曼谷王朝的開國之君拉瑪一世及第二代國王拉瑪二世曾向馬來半島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蘭丹等地進行持續不斷的擴張,正是因為這些地區被併入泰國版圖也使泰國增加了大量馬來裔人口。
高棉族是高棉的主體民族。早在公元7世紀高棉人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公元802年高棉人建立的吳哥王朝是東南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全盛時期的吳哥王朝佔有今高棉全部、泰國及寮國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對中南半島幾乎所有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奠定了中南半島諸國的文字基礎和宗教基礎,吳哥王朝鼎盛時期遺留下來的吳哥窟這一歷史文化遺蹟至今見證著昔日的輝煌。12至13世紀吳哥王朝國勢由盛轉衰,暹羅、佔婆等國不斷與之徵戰。1431年暹羅攻佔吳哥王朝首都吳哥城,吳哥王朝滅亡,公元1434年高棉從暹羅的統治下復國並遷都金邊。高棉儘管成功復國,但昔日吳哥王朝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已歸屬暹羅阿瑜陀耶王朝,此後國力一蹶不振的高棉淪為東部的越南和西部的泰國爭奪的物件。在被併入泰國的原高棉領土上仍生活著相當數量的高棉人。他們的同化程度非常高——基本將泰語作為第一語言,宗教信仰幾乎與泰人相同。20世紀70年代高棉內部爆發曠日持久的內戰,幾十萬高棉人越過泰柬邊界進入泰國,這些新移民仍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據統計:80年代時泰國境內的高棉人約有60—80萬。
泰國人起源何處一直是個迷。一種學者支援起源於中國,但起源於中國何處?美國的一位學者認為泰國人的發源地在阿爾泰山和蒙古的縱深地帶,但前蘇聯考古學家在阿爾泰山考古發掘,卻沒發現任何泰人居住過的痕跡。近來,泰國學者們認為泰人就是居住在泰國的土著居民。更多人認為泰人與傣、壯同族,發源於四川、雲南及兩廣地區,。
回覆列表
個人泰認為泰人也有好幾支,他們都屬於蒙古人鍾,使用泰語。北部泰人曾經建立《元史》中記載的“八百媳婦國”至於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我也不太懂,可能就是音譯問題。他們中很多中國有歷史淵源。中部泰人有本地土著和外來人(主要是中國)的融合,他們基本代表了泰人文化和發展水平。南部泰人大概就是當地人與馬來人等民族的融合。
泰人的水稻種植和手工業在歷史上一直很有名,泰人男子多信奉佛教,基本每個男子一生必須出家一次。泰人的一些手工妝飾和傳統服裝也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