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史書上關於張闢疆出自《史記·呂太后本紀》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闢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闢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為帝,謁高廟。元年,號令一出太后。

    劉邦死後,兒子漢惠帝劉盈繼位,劉邦的皇后呂雉在成為皇太后,但實際此時呂家並沒有掌握兵權,兵權仍舊僅僅握在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將軍手中。

    呂雉是《史記》唯一一個獲得本紀資格的女性,這是帝王才有的待遇

    呂后和劉邦僅僅生育了一字一女,分別是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但漢惠帝七年,劉盈去世的去世時,在葬禮上失去獨子的呂雉卻“乾打雷不下雨”,號哭震天,卻沒有一滴淚水,這讓丞相陳平等人很是疑惑,於是當時張良的二兒子,僅僅十五歲的張闢疆就對陳平說:“你知道為何太后如此做派嗎?是因為漢惠帝的兒子太小,太后懼怕你們因為新皇帝年幼專權,你要是將軍權盡數交給呂氏一族,然後讓他們進宮,太后就會心安了。”陳平聽從了張闢疆的建議,從此呂氏徹底掌握西漢大權,後來才得以封王封侯。

    史記這樣的記載只是說這是張闢疆對於陳平的建議,事實上可能沒有那麼簡單,張闢疆作為“漢初三傑”張良的次子,是沒有資格繼承他老爹的留侯的爵位,而後來繼承爵位是張良的長子張不疑。所以張闢疆為政治前途,投靠了呂后及呂氏家族,此時漢惠帝剛剛去世,對於漢惠帝死後的政治遺產分割問題,有些事情呂后不好直接開口,就讓張闢疆作為傳聲筒,來向陳平、周勃等人來傳達自己的意思。

    而早就是人精的陳平也自然心領神會,立即將軍權移交給呂氏一族,而呂后自己的目的達到後,可能終於想起了自己的死去的兒子,才嚎啕大哭,淚如泉湧。

    而張闢疆後來的結局很可能有兩個,一是當時呂后八年後病死,隨後劉邦時代的功臣和劉姓諸王發動政變,一舉剷除呂氏,並迎接文帝劉恆入主長安,隨後對於當時親呂勢力進行反攻倒算,張闢疆也很可能在被清算的人群之中,另外一個可能就是接受老爹建議,急流勇退,隱居深山。漢惠帝死的時候,張良還健在,但是從劉邦建漢稱帝起,張良就一直在儘量遠離政治,明哲保身,以他的智慧他不可能看不到張闢疆作為呂后傳聲筒的巨大政治風險,因此他有可能勸張闢疆退出政壇,遠離政治,即使與呂氏集團剝離,隱居山林。

    張良功成名就後退出政治,遠離江湖

  • 2 # 走著聊著

    西漢開國功勳、留候張良生有二子。長子張不疑,次子張闢強,張闢疆應是訛傳。

    張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才能助力漢高祖劉邦打下江山,然後功成隱退。長子張不疑承襲留候,稱二世留候。

    漢文帝五年的時候,二世留侯張不疑參與了一樁謀殺原楚國舊貴族的案子,犯了不敬之罪,被剝奪留侯封爵。因張不疑是朝中大臣,所以《史記》、《漢書》均有此事記載。只不過《史記》更為詳盡,說張不疑本來犯了死罪,他變賣了所有家財得以贖身。後來不再顯貴,成了一個普通人。

    張良次子張闢強十五歲的時候,在漢惠帝劉盈身邊任侍中。

    劉盈是劉邦和呂后的嫡長子,十六歲登基。由於呂后掌權操控,劉盈平生不得志,因此鬱鬱寡歡,在位七年之後競一命嗚呼。

    本來這事和張闢強沒啥關係,《史記.呂后本紀》記錄了整個事件經過。兒子死了,應該是太后的呂后欲哭無淚,十五歲的張闢強看在眼裡,趕忙去見丞相陳平。張闢強提醒陳平應該迎合呂后的想法,拜外戚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以免招致殺身之禍。陳平依照張闢強說的辦法做了,呂后很高興,為兒子送葬的哭聲由此才變得悲傷起來。

    呂后一直想著把劉家的江山改為呂姓。劉邦死後簫何為丞相,簫何身後有曹參,曹參之後陳平接任丞相,這幾個人都是開國大功臣。呂后再怎麼折騰,他們的底線是不能容忍呂后纂朝。西漢初的丞相主外,權位極高,所以呂后一直沒機會。劉盈死了,呂后下一步免不了找忠臣的麻煩。這些居然沒逃過一個侍中張闢強的眼晴。

    審時度勢,陳平先把呂后穩住了。呂后做夢也不會想到,幾年之後她死了。丞相陳平和大臣周勃聯手將呂氏外戚殺得雞犬不留,連呂后的孫子都殺乾淨了。

    回頭再說張闢強這麼聰明,為何除了名留青史的僅這一段,史上再也找不到隻言片語。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他的職位。侍中,西漢時陪伴皇帝身邊的官員,也稱近侍。雖說天子近臣,但是在西漢初期算不上王候將相和重要大臣,只是侍中一職在漢武帝在位時權力有所增大。

    那麼,張闢強在太史公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中沒有立傳也就不足為奇,他不夠資格。僅有的出現在《史記》中的一段也是撰寫呂后的《呂后本紀》才出現了,算一小配角。

    由此也證明了,張闢強就算有張良之策,有聰明的頭腦,終究一生也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小偏猜測以張闢強的本事,碰上後來的“文景盛世”混個一官半職沒問題,其碼比起他哥哥要好過一些。

  • 3 # 南朝居士

    《史記》原本有52萬字左右,漢武帝時亡佚《孝武帝紀》,東漢楊終也曾受詔刪為了10萬字。幾經亡佚,《史記》也救丟失和刪改不少內容。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東西,跟原有的東西不大一樣,至於說張良的兒子是天才,就有點扯淡了,

    他勸陳平的話,會不會是呂后暗示他說出來的?或者其他人用他的口說出來的?僅憑這個就說他是天才,有點不妥吧?

  • 4 # 文史漫讀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闢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

    張良是戰國時期南韓的貴族後裔,張良作為企劃高手,足智多謀,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往往保持有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為劉邦所信任和倚重,也建立大漢王朝,立下赫赫功勞,大漢開國後,劉邦曾誇讚張良:“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論功行賞時,漢高祖劉邦讓張良自己選擇齊國最富裕的三萬戶為食邑,但張良比較謙虛,所以堅決拒絕,請求封留地,自降食邑戶數,劉邦同意了,故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身體較弱,時有多病,自從劉邦入住關中,天下初定後,他便多病為理由,很少出門。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降低了自己在劉邦集團的權重。在漢初劉邦誅滅異姓王和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更是恪守遠離的策略,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則,極少的參與其中。正因為張良懂的進退,示弱,行事低調,有分寸,所以劉邦和呂后對張良一直比較信任和尊重。

    張良這麼足智多謀,行事低調,那麼他的兒子呢?為何史書上少有記載呢?史書記載張良有兩個兒子,長子張不疑,張良死後,繼承留候。漢文帝五年留侯張不疑參與謀殺原楚國的舊貴族,犯不敬罪,削奪留侯職位,封國除國。後來其傾盡家產贖命為一更夫,命保住了,但是留侯家族從此一蹶不振。

    張良之次子張闢彊,又名張闢強,十五歲時即官至侍中。史書記載,漢惠帝劉盈去世時,呂太后很悲痛,但卻顯得心不在焉,心事重重,掉不出眼淚來。

     張闢彊很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現象,他立刻告訴右丞相王陵。王陵曾由項羽手中救出劉邦一家人,包括太公和呂后,深得劉邦和呂后的信任。但是,王陵個性耿直,講義氣,話又多,誰也不怕得罪,是朝廷中有名的血性漢子。由於王陵處理政事經驗少,而且應變能力較差。當時,身為大漢最高管家的王陵並未覺察出這一奇怪現象。

     張闢彊提醒王陵:太后獨有孝惠皇帝(劉盈諡號)這位獨生子,如今崩逝,雖哭之卻沒有悲意,君相知道為什麼嗎?王陵坦白表示不知道。張闢彊道:“先帝沒有年紀大的兒子,因此太后擔心指定的繼承人合法性不足,會遭到你們這些大臣們的阻攔,心中不安,沒有心情沉浸於喪子的哀痛中,這樣下去,可能會危及您等大臣和國家的安全。君相不如主動討好她,請拜封呂后家族中的呂臺、呂產、呂祿等為將,負責禁衛軍團的南北軍,讓呂氏一黨能入宮參與政史,如此呂太后才能心安,君相等也才能免於禍害。”

    王陵覺得有道理,立刻和陳平、周勃等商量,大家同意後。王陵便立刻依張闢強計策,呈請呂太后重用呂氏一黨。如此果然解決了呂后心中大患,呂后也為惠帝哀悼而痛哭起來。

    在惠帝去世後,呂后只表示痛苦,而不痛哭的事情處理上,顯示了張良二子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高超的政治藝術,可見只有十五歲的張闢彊確實是天才少年,這這件事情上比經歷過大風浪的王陵,陳平等老臣都眼光獨到。

    那麼為何史書上對其很少有記載,可能他遵循張良低調形式的原則,在繽紛變換的政治大潮中,也採取明哲保身原則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或許後來成就很少,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所以史書上也很少有記載。

    參考書籍:《史記》《資治通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登、字母哥和濃眉哥,誰最有可能是未來五年NBA最好的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