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育兒的渝譽
-
2 # 大熊說事兒
家長應該要求孩子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在潛移默化中植入垃圾分類的意識,漸漸培養和形成種種更為可貴的生活習慣。在德國的小學教室中,右前方有洗手池和雜物櫥,洗手池邊的地上放著4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用來丟棄金屬,廢紙、塑膠和食物.分類丟棄垃圾的習慣是孩子們早在幼兒園就學會並養成的。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早巳播下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種子,那是一種信念、一種生活的態度,靠的是引導和薰陶,而非機械地灌輸.
首先,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是終將有一天可以使用的原料礦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對垃圾進行分類,將提高資源回收的價值.讓孩子們從內心建立起“垃圾分類”的意識,貫徹於日常的行動中。
1.垃圾分類介紹:
一般來講,垃圾分類大致分成四大類:
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至於上海的幹/溼垃圾,真的太難了。
這裡介紹一下比較普遍的。
2.垃圾分類的好處:
保護環境,垃圾分類適當,我們可以集中處理有害垃圾,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環境改善的直接受益人就是我們,人人都想住在乾淨美麗的地方。
變廢為寶,可回收垃圾是個寶,可以變現,或者經過處理作為其他產品的原料。
增加就業,垃圾分類可以拉動新的產業,
如新的公司(垃圾回收公司)、新的職位(垃圾分類員)、新的學校(垃圾分類學校)等。
3.垃圾分類遊戲
製作卡片,卡片上有垃圾的圖片,註明是什麼垃圾。
用紙盒製作分類垃圾桶,桶上寫上類別。
教孩子辨認卡片上的垃圾屬於什麼垃圾,然後讓孩子投遞到對應的垃圾桶中。
用比賽的形式,每人隨機抽選卡片,卡片數量一樣多,然後開始投遞。
看誰投遞的準確量多,可獲得環保小衛士的徽章。
4.角色扮演
四個人扮演垃圾桶,用便利貼寫上不同的垃圾桶名字,貼在身上。
其他人扮演垃圾,用便利貼寫上不同的垃圾,貼在身上。
孩子扮演環保員,監督垃圾投放,投放不正確要罰,投放正確要獎,判斷錯誤,環保員受罰。
看誰的工作做得好,贏的人可得到環保徽章。
5.畫畫
讓孩子自己畫不同的垃圾桶及對應的垃圾。
如小明畫的是可回收垃圾桶,且要畫出10種應該被仍在裡面的生活垃圾。
給定一系列的垃圾名字,孩子可以從中選擇。
看誰畫得又多又好,贏的人可得到垃圾分類達人徽章。
6.垃圾分類實踐
孩子進行了垃圾分類學習之後,就讓孩子幫忙丟垃圾吧。
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學習成果,孩子表現好記得給予獎勵哦!
-
3 # 寶貝朋友
上海推行強制垃圾分類,在中國,垃圾分類的知識普及還任重而道遠,更可況是孩子。
家長應該要求孩子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在潛移默化中植入垃圾分類的意識,逐漸培養和形成種種更為可貴的生活習慣。
首先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是最終將有一天可以使用的原料礦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對垃圾進行分類,將提高資源回收的價值,讓孩子們從內心建立起“垃圾分類”的意識,貫徹於日常的行動中。
其次,家長應該將垃圾分類的知識,以兒歌、遊戲等生動形象的形式教給孩子們,讓他們瞭解垃圾分類的好處。比如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要扔垃圾的時候,向孩子們發問它們屬於哪類垃圾等,家長們應該知道的
家長們應鼓勵孩子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在孩子們心中植入垃圾分類的意識,將垃圾分類延伸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這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而且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較強的環保意識和工藝意識
-
4 # 美媽學樂匯
首先垃圾分類是每個人都要參與的事情,爸爸媽媽要著手讓孩子加入進來,從小培養孩子垃圾分類的意識。在分類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就可以將啟蒙教育融入其中啦~
01培養歸納分類能力
我們知道,美國小朋友的邏輯思維非常好,因為美國家長普遍認為:分類與排序是邏輯思維尤其是數學思維的基礎。所以,從小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分類能力。
垃圾分類就是將歸納分類融入生活的最佳案例了,孩子透過思考判斷,在將垃圾分為幹垃圾、溼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類時,可以很好地鍛鍊歸納分類的能力。
從小要培養孩子的分類思維,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可以做到分類彙總,做到有條有理,可以培養孩子的條理思維,保持條理清晰的思維方式。
在生活中,孩子也能更好地利用歸納分類的能力,比如,髒衣服放在一起,乾淨的衣服放在一起;爸爸的,媽媽的,寶寶的;上衣;褲子;襪子;內衣……
如果孩子一時間難以接受,可以先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慢慢接觸,然後再進行實際操作。等實際操作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可以把垃圾分類指南打印出來貼在牆上,讓孩子對照著表,這樣哪個垃圾該拉哪個桶就一目瞭然啦~
02養成良好的習慣
日常習慣的養成,告訴孩子,垃圾可以分為幾類,每一類裡面分別有什麼,然後當我們家裡產生了這樣的垃圾的時候,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垃圾分類,讓孩子來分類,並且有適當的加強獎勵。
日常習慣的養成絕對不是我們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就夠的。
有研究表明,讓孩子學會飯前便後洗手的這個習慣,老師至少要說兩千多遍孩子才能夠自覺的去進行飯前便後洗手等行為。所以對於家長來是說一樣的道理,我們也要多提醒,多演示,才能夠讓孩子學會垃圾分類,並且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
垃圾分類考慮到後期的處理,很多東西不能按照常識來進行分類,所以在扔之前需要好好動腦筋思考一番。
比如,過期的包裝麵包,是不能整個都丟到垃圾桶的。裡面的麵包是容易腐爛的,屬於溼垃圾;食品乾燥劑是無毒無害的且不可回收,屬於幹垃圾;包裝袋也是屬於幹垃圾;
每天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久而久之,就能對垃圾分類做到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非常重要,節約資源,杜絕浪費,做到對垃圾的有效回收和利用,對於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
對於自己不確定的垃圾,可以主動尋求爸爸媽媽的幫助,或者對照垃圾分類表進行檢視,將其投入到正確的垃圾桶中,也鍛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03建立同理心和責任心
在孩子參與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可以設身處地地體會到環衛工人的辛苦,明白他們為我們美好的生活環境做出的貢獻,尤其是夏天處理容易腐壞的溼垃圾,從而養成在日常生活中節儉不浪費的好習慣,也更有責任心。
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讓孩子更能體諒爸爸媽媽的辛苦,更願意幫助爸爸媽媽分擔家務。比如,主動將吃飯產生的垃圾丟進相應的垃圾桶,吃剩的食物及時處理……
乾淨舒適的環境也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益,同時也能讓孩子們心生感恩之心,做到換位思考,加深對社會角色分工的體諒和理解。
這麼看來,垃圾分類是不是一件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事情呢?爸爸媽媽快快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吧~
當然對於家長來說,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行哦。
家長應該要求孩子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在潛移默化中植入垃圾分類的意識,漸漸培養和形成種種更為可貴的生活習慣。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是終將有一天可以使用的原料礦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對垃圾進行分類,將提高資源回收的價值.讓孩子們從內心建立起“垃圾分類”的意識,貫徹於日常的行動中。
回覆列表
孩子的意識的產生永遠不是憑空想象得來的,習慣的培養也從不是與生俱來或者簡單的教育就可以達到的。我本身也是個本科生,這種垃圾分類的環保思想老師也教育了很多次,但始終沒能形成。根據我自身的經驗,我認為應該這樣:
第一,在路兩旁建立垃圾分類的垃圾桶,並且密度一定要大。(很多城市都有,但不多,絕大多數還都是不分類的)
第二,在垃圾桶上註明每一個垃圾桶都裝什麼,記住,一定要是具體的物品,別說什麼大而空的東西,因為在中國,很多人沒受過好的教育,垃圾桶上的分類標準一般人看不懂,而我是一個文科生,走到垃圾桶前,也不知道我手上的垃圾應該仍到哪一個桶裡,就是因為不知道我手上的垃圾到底屬於哪一類。比如註明某一個桶裝塑膠袋和其他與塑膠袋一起的東西(我不懂這屬於哪一類,也不懂什麼和塑膠袋是一類的)。這樣人們看到標註就知道手上的垃圾應該仍進哪個桶,習慣慢慢自然而然的就養成了。
第三,習慣養成之後,再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一些宣傳教育,並且附帶垃圾分類的好處,這樣應該就能培養出意識的。
任何意識的提高都是慢慢培養出來的,不可能一蹴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