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家王曉平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攻書法,精繪藝,擅金石,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他也善寫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有“趙魏公好學尤甚勤,羲獻帖凡臨數百遍,盛名光照四海”之說,被稱為“元人冠冕”。

    在元代書法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轉而取法書聖二王時,而倡導書壇“革命性”運動的領軍人物就是一代宗師趙孟頫。他窮其一生追隨二王”一脈書法,把“崇古”詮釋到了極致。趙孟頫五十七歲時才得到了僧獨孤所贈的定武蘭亭帖拓本,曾先後為之題跋十三次。在《松雪齋摹古》冊頁中,趙孟頫共摹了12個帖子,前三帖為摹王羲之,後九帖為摹王獻之。

    他在繼承二王筆法的基礎上,創建出儒雅遒勁、剛柔並濟、淸和灑脫的書法境界,以鮮明的領創精神和強烈的藝術個性卓立於當時的書壇。他在跋語中說:《蘭亭》誠不可忽,專心而學之,使可名世。

    趙孟頫取法二王,倡導以右軍法度為宗,他每臨摹一法帖,多至數百遍,透過博釆眾長、貫穿斟酌,形成其流利飛動、溫潤而雅的書風,天賦、勤奮二者促使了他的書法成功,其用功之勤是常人所不能及也。

    趙孟頫的書法風格不僅籠罩元代、影響明清,連董其昌、傅山等到了晚年都對趙氏書法無不歎為觀止。人們對二王書法的熱衷追捧是與他的積極倡導、引領推崇密不可分的。

  • 2 # 晉風

    那麼,趙孟頫在書法上倡導二王的具體表現有那些呢?

    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學術上樹立學習二王書法的正統性和必要性。他在詩中盛讚王羲之:右軍瀟灑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神。裹鮓若能長住世,子鸞末必可驚人。蒼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閒花幾日春。書法不傳今已久,楮君毛穎向誰陳。在《蘭亭十三跋》中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意,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即已廢的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在所作《宋元人詩箋冊》中說:“若今子弟輩,自小便習二王楷法,如《黃庭》、《畫贊》、《樂毅》、《保姆》,不令一毫俗態先入為主,如是而書不佳,吾不信也”。“學書須學古人(晉人),不然,雖禿筆為山亦是俗筆”。限於篇幅不再摘錄,由此可見趙孟頫在倡導二王書風上,不是要寫一部煌煌鉅著一鳴驚世,而是利用各種文字形式,如溪流般滲入學書者的心田,催生出有元一代繼承傳統而出新的學書風氣。

    二是趙孟頫身先親為學習古法,為天下學子立則。趙汸在跋趙書《東方朔畫贊》中說:“聞文敏公門下士言,公初學《智永千字文》,臨習背寫五百紙,蘭亭亦然”。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二王諸帖及簡扎,松雪朝夕臨摹,蓋於冥會神契,故不但書跡之同,雖行款亦相似。趙孟頫日寫萬書而能筆筆精到的功夫,連董其昌都大呼“吾不如趙“。

    正是這種廢寢忘食、如飢似渴的學習晉人而又能自出新抒的學書精神和作為,成就了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能開宗立派,成為一代大師的根本原因。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3 # 如石書藝

    趙孟頫倡導學魏晉“二王”,具體表現在極力推崇王羲之的《蘭亭序》,他認為《蘭亭序》法度、神韻皆備,故對王羲之的《蘭亭序》下足功夫。有史書記載,他臨摹《蘭亭序》多達上萬本,也有說他臨摹達數百種,現傳下來的趙孟頫臨《蘭亭序》也多達十餘種版本。如圖一至圖五為趙孟頫臨《蘭亭序》的不同版本。

    趙孟頫更崇尚《定武蘭亭序》。唐太宗得《蘭亭序》真跡,命歐陽詢臨摹,根據摹本臨拓刻石,戰亂中石碑遺失,北宋時又發現了此碑,並置於定州州治(定武),故稱此石刻及其拓本為“定武蘭亭”或“定武石刻”。在大德三年(公元1310年),當五十七歲的趙孟頫得到了定武蘭亭帖拓本時,大喜過望,曾先後為之題跋十三次。在跋語中說:“古今言書者以右軍為最善,評右軍之書者以禊帖為最善,真跡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為最。”

    趙孟頫竟會如此崇尚定武蘭亭帖拓本,一定有他的獨到見解,可惜無從考證。也許是他認為其他後世所傳《蘭亭序》皆為唐以後輾轉勾摹,筆墨氣韻漸去原跡。

    現以“定武”、“馮承素”和“趙臨蘇博本”為例,以“永和”兩字作一比較:如圖六為《定武蘭亭序》、圖七為《馮承素蘭亭序》、圖八為趙孟頫臨本《蘭亭序》(蘇博本)。從三圖看,圖六字型最為規矩,也許碑刻緣故,筆法、筆勢不明顯;圖七結體靈動飄逸、點畫書寫自然,筆法、筆勢明顯;圖八結體居於兩者之間,這也許是趙孟頫認為《馮承素蘭亭序》勾摹有失原跡;也許是如有人所說,大凡書法大家如歐陽詢、趙孟頫等臨《蘭亭序》注重神似,而忽視形,而馮承素雖不是書法大家,但勾摹一流,故忠於原帖,形神兼備。

  • 4 # 臨池管窺

    仔細比較一下,趙孟頫對書壇的影響力和貢獻值,其實都遠超過了與其並肩的“歐、柳”二家,是繼王羲之、顏真卿之後最偉大的書法巨匠。可以這樣說:中國劃時代的書法家,只有三位:一是王羲之;二是顏真卿;三即是趙孟頫了。

    趙孟頫倡導二王書法,以實際效果表現來看,是中國文化的全面“復古”。以思想意義來說,完全可媲美西方的“文藝復興”,其偉大與廣博,則可以說隻手擘起了東方的“文藝復興”。。。

    趙孟頫復古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書法,其繪畫、文章、經濟(經世濟民之道)上等各方面也有所體現。我們從他的書法作品和往來書札中可以體會到,經他摘錄的前人經典文學作品,又被他賦予了純粹文人的儒雅與君子風度;他的繪畫,瀰漫著一種上古的稚氣,但又滲合著現代的精妙筆墨,讓遙遠的氣息瞬間適應了現代呼吸需求;他的隻言片語中,無不時刻透露出儒、釋、道的真灼,但又是那麼的與生活情懷息息相通。

    趙孟頫借書法或者說借用二王書法,深刻描繪了一箇中國文人,或者說是東方文化的最“初心”的形像,是中國傳統書法“去偽存真”的最佳“標榜”。所以“集大成”的歷史定位,與“元之有趙吳興,亦猶晉之右軍,唐之魯公,皆所謂主盟壇坫者也”的評價並不為過,也是我們看待“二王”書法的最佳註釋。。。

  • 5 # 方哲健康生活

    趙孟頫是宋末元初的書法家,擅長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穩健、筆法圓熟流暢,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二王”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以書法上的成就王羲之被尊為“書聖”、王獻之享有“小聖”美譽。筆者認為趙孟頫在書法上倡導“二王”的具體表現和意義在以下幾方面:

    一、尊“二王”而立元風書法方向

    唐宋時期,書法藝術已進入歷史鼎盛時期,名家鵲起。唐朝的書法藝術是繼魏晉之後第二個高峰期,出現了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四大書法家,唐風書法特點為“尚法”,書法理論家對書法的運筆、結體、謀篇等提出了明確的規範,使書法形成“法度嚴謹、體式完備、章法森嚴”的唐風特點。

    宋朝書法藝術則拋開唐風的拘緊,開創宋人崇簡的美學觀點,湧現出“蘇軾、米芾、黃庭堅和蔡襄”書法四大家,宋風書法特點為“尚意”,“未形之相、既形之心”,極書法之造意運筆,蘇軾書法“體度莊安、氣象雍裕”,黃庭堅書法“縱橫奇倔、長袖善舞”,米芾書法“風檣陣馬、快劍斫陣”,蔡襄書法“沉著痛快、姿媚豪健”,其尚意追求是書法雅、善、美的境界。

    趙孟頫作為元初的書法大家,認為要立元風書法的特點必須正本清源、揚“二王”古風,因為唐宋書法家無一不受“二王”尤其是王羲之書法造詣的影響,其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名家,他們對王羲之心悅誠服,《蘭亭集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書法藝術還以唐太宗收藏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及墨寶、宋徽宗收藏王獻之80餘幅書跡為鑑,說明晉風“二王”書法才是崇尚的典範,元風書法藝術走“崇古”方向。

    二、學“二王”而以臨名帖為途徑

    趙孟頫不僅是元代書法家,還是書法評論家,他在評論跋語中說:“《蘭亭》誠不可忽”。認為在臨寫古人法帖上,“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於世。何況《蘭亭集序》是王右軍(王羲之)滿意的書法。如果不停地學習,怎麼會擔心書法勝不過別人。”

    由於唐太宗將《蘭亭集序》真跡陪葬,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趙孟頫在56歲才得僧師贈《蘭亭集序》摹本。他推崇“二王”,以秉承古法確立書法風格,堅持“二王”一脈書法為主要方向,在《松雪齋摹古》冊頁中,趙孟頫共摹了12個帖子:前三帖為摹王羲之,後九帖為摹王獻之。

    趙孟頫在繼承二王筆法的基礎上,創建出儒雅遒勁、妍麗精絕、清和灑落的書法境界。

    三、崇“二王”創立元明風書法“尚態”特點

    領導宋代書壇“革命”的一代宗師趙孟頫,使元風書法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影響惠及明代書法藝術。清梁巘在《評書貼》中說“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可謂精僻總結了中國書法藝術各朝代的特點。如果沒有趙孟頫對二王書法“崇古”的倡導,就沒有元明書法“尚古”“尚態”的一脈相承。

    趙孟頫對“二王”書法的倡導,使書法藝術朝“尚態”方向發展,對元明和現代書法藝術都具有深遠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能夠提升自身修養和自身價值的書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