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68314046阿平
-
2 # 歷史隆中對
張浚作為中興四將,後世爭議很大。
有人認為張浚作為主戰派,抗擊金軍,平定叛亂,穩固南宋半壁江山,反對對金議和,為秦檜所斥;但是更多人只記住張浚多次對金作戰失利,治軍無方,致使南宋對金始終處於被動,同時嫉賢妒能,對岳飛等人都刻意排斥,“有中興之志,無中興之才”。那應該怎麼評價張浚呢?
我認為對張浚的評價,要從各方面來考量。
政治上,張浚初期依附投降派,誣告彈劾主戰派宰相李綱,致使李綱被迫罷官;以謀反罪誅殺曲端,損南宋大將,導致陝西淪陷;秦檜入朝也有張浚的一臂之力,以後權力鬥爭才反目成仇。
軍事上,與岳飛韓世忠關係不和,致使延誤戰機,富平,符離多次敗戰,損兵折將不計其數。雖然主戰,但可能是作為與秦檜的鬥爭口號而已。
從這些方面來看,張浚實為奸臣庸將。
可是,在我看來,張浚並不是主觀作惡,更多的是性格所致。好大喜功,對權力的貪婪以及嫉賢妒能是他的致命弱點。
但是他為官清廉,而且舉薦了許多人才。
軍事上雖然攻伐不足,但是守成有餘。知人善用,雖然丟了陝西,但卻也保住了蜀中之地。在我看來,功過參半。
在那樣的一個時代,可能他也只能做到這樣了。
他的一生屢屢犯錯,但是錯不在他,錯在讓這樣的人當宰輔將相的人。用人不當,德不配位才是最大的錯誤。
-
3 # 江山史話
我覺得用高分低能形容最為準確!矬子裡面拔將軍,一步步走到了帝國的頂級序列,從政而無績,用人有偏差,彈劾李綱,殺死曲端,懷疑岳飛,重用秦檜。如果和平年代可謂政治高手,生於亂世只能說不逢時,一個眼高手低庸碌無為的政客!
-
4 # Gurunding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在那個時間點有兩個音同字不同的“張jun”,一個是文官“張浚”,一個是武將“張俊”,所以說在岳飛廟了跪著的張俊像是武將“張俊”而不是“張浚”。
好了,言歸正傳。
對於南宋大臣“張浚”的功過是非,我個人羅列了以下幾點:
功勞:一、保高宗、行復闢,臨危受命守半壁山河;汴京陷落後,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立即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陝的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在關陝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雖然經過“富平之戰”關陝丟失,但保全了整個蜀地的安全,且以形勢牽制住了金國進攻東南的節奏,使江、淮之地安穩下來。
紹興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飛鎮壓楊么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從而擊退劉豫軍。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軍南犯,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雖然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但是宋高宗卻認為終將歸於和,所以並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
二、主功伐、薦勇將,居安思危行主戰之能;看張浚一生,崛起在北宋滅亡南宋苟活初期,南宋深受北方女真人的侵襲,張浚臨危受命,很多優秀的將領都在其的領導下嶄露頭角: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吳玠、岳飛等;
在南宋定居臨安(今杭州)後,很多人因為南宋和金國和談,開始漸漸放鬆對北面金國的警惕,但是張浚確是居安思危、一力主戰:
靖康初年,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陝的建議,以牽制敵國(金國);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卻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而朝到罷官;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官爵,只保留文階;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因母死守喪,於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万俟卨、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回覆;
過錯:一、以政治進身為目的,多為取巧鑽營;有人說,張浚其實是欺世盜名,雖然他一直主戰,但跟多的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官位而不是國家利益;
其實我個人不反對這一說法,反而也非常的贊同:
1、張浚在靖康之恥後瞬間投靠宋高宗,並能迅速得到賞識,不得不說他審時度勢的能力很強,善於鑽營;
2、雖然一力主戰,但是拿得出手的戰績是寥寥無幾,但是升官發財上確是平步青雲;
3、越在相對和談期間越是一力主戰,基本和另一個宰相秦儈(和談派)是對著幹,你越要和談我就越要主戰。(有沒有點譁眾取寵的感覺?當然也不能說張浚是騎牆派,他有自己的堅持,但是做為丞相,瞭解整個社會情況和政治動向應該是比較清楚地,在這種情況下還一力主戰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至少我覺得他在特立獨行、譁眾取寵,只為讓皇帝多關注他,另外,張浚的一力主戰失敗太多,做為一開始非常信任他的高宗而言,也很難再相信他。)
宋高宗之不能中興者,豈特壞於秦檜之主和。張浚之為將,有累中興者多矣。張浚受宋重任,三命為將,三至敗績。蓋以量狹果於自用,而不能聽諫;智黯暗於兵機,而不善用材故也。……富平之役,李綱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舉,岳飛在營,浚惡之,聽其歸而不能留;符離之戰,虞允文遠在川、陝,浚雖聞其賢,而不能舉以自副。然則宋高之不能中興者,秦檜為之首,而張浚為之從也。……此(殺曲端)何異於秦檜之死岳飛乎?岳飛之見殺,百世之下,雖婦人女子亦知憐其冤。若曲端之見殺,及浚之屢敗,史冊事,俱難掩,而中不無掩飾。故不謂其殺戮忠良,敗壞國事,而反謂其能雪仇復土,謬歸以中興之功。後世儒臣,不加詳察,誤入帝王之詞,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與忠良之心,必羞與之列矣!三、善於自我標榜卻常常喪師辱國,空耗國力;張浚一生有三次非常大的大型會戰,即富平、淮西、符離三戰,這三戰雖然不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但是都是在張浚一力主戰之下促成的,很可惜,三戰的結果就是喪師辱國、空耗國力。
特別是富平之戰,戰前有很多的官員都反對,張浚卻一意孤行,集陝西諸路四十萬人馬,與敵決戰,激戰只半日,諸軍皆潰,致使關陝全失。此戰是宋金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兵團決戰,敗得也最慘,斷送了關陝形勢之地,中原永無恢復之期,使得南宋偏安一隅之局形成。
有人會問,為什麼你之前不是說張浚雖然經過“富平之戰”關陝丟失,但保全了整個蜀地的安全,且以形勢牽制住了金國進攻東南的節奏,使江、淮之地安穩下來。這該是有功啊,怎麼這又變過了呢?
功是功過是過:在這件事情上,張浚是牽制住了金軍南下東南的危機,但同時他也斷送了陝甘之地的地緣形勢,這是無法推脫的責任,好在守住了蜀地也算是小小的將功補過(這裡有點水分....自古蜀地難,難於上青天....但至少守住了。)
綜上所述,皆是我對南宋張浚功過的評論,總而言之,不論張浚欺世盜名也好,一代名臣也罷,總的來說,張浚的功勞還是大於過錯,單以國家利益而論,張浚的所作所為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單以個人而論,張浚的欺世盜名比起一些人來說也算名不副實,這就是我的結論,謝謝。
回覆列表
中興四將就是給當時4個大將拍馬屁用的。所謂四將,是指嶽,韓,以及劉光世,張俊。劉光世統兵數萬。兵力極強。但極為廢材。基本就是躲著金兵跑,避敵怯戰。宋朝最後罷免了劉光世,劉光世被罷免後,所部4萬多人叛變降金。可知這是個什麼貨色。張俊比劉光世稍微好點。岳飛職務在其之下,受張俊節制時,尚能公平評價岳飛,岳飛後來和張俊並列,兵力強過張俊時,張俊不免嫉賢妒能。成為害死岳飛主謀之一。總來說,所謂中興四將。也就韓,嶽,名副其實。另外可稱抗金名將的有,劉琦,吳玠。但二人官職相對沒有韓嶽高,歷史上沒有將這四人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