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很長很長很長很長很長很長很長的名字...
-
2 # 諸葛小徹
二戰德國的u型潛艇可以說是大名鼎鼎,他們不同於同為軸心國的IJN表現的那麼丟人,而是大膽地在水面艦艇勢力遠遠落後的情況下,靠著大量小型的u艇與傳奇的狼群戰術,硬生生將同盟國艦艇打得風聲鶴唳。在研究u艇時,我們會發現不少u艇的魚雷並不是和大多數潛艇一樣全部直接放在艇內,而是在耐壓殼體的外部上方有專門的圓柱形容器儲備了一些額外的魚雷。為什麼u艇的設計如此獨特?其實這個問題要追溯到一戰後Continental各國對德國軍事工業的壓制與監視,害得德國潛艇設計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導致的。
外部儲備魚雷的設計與其說是德國的獨特設計,還不如說是因為德國潛艇落後的無奈選擇。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作為戰敗國,德國遭遇了嚴格的審查與控制,其不少軍事工業都是靠偽裝成其他產業才得以發展,比如德國謊稱1號坦克是在生產拖拉機,而do17轟炸機是用於運輸郵件。但是潛水艇無論如何都掩飾不過去,於是德國在一戰到二戰的大段時間內,其軍用潛艇的發展幾乎為零。
所以,在二戰開始後,德國仍然採用這種一戰時期的老舊配置,直接導致其潛艇十分狹小擁擠,魚雷只能裝載艇員室,讓艇員和魚雷一起睡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多裝載魚雷,提高潛艇的戰鬥續航性,就只能將多餘的魚雷裝載潛艇的外接圓形容器中。所以這實際上是一種極其落後的行為。
-
3 # DDG的老船塢
哪有大量艙外魚雷?無非是VIIB之後的亞型為了提高載彈量,在露天甲板下方增設了兩個水密容器,各放置一枚魚雷而已,再加上尾魚雷發射管後方地板下增加的一個備雷,把載雷數從VIIA的11枚提高到14枚,耐壓艙外備雷怎麼算也只有兩條,哪來的大量?
從VIIB開始配備兩個艙外魚雷容器,可以安放兩條備雷
而且這兩個備雷容器由於取用裝填非常麻煩,要開啟上甲半把雷從容器中取出再送進魚雷艙,在海上進行這個作業既困難又危險,所以很多艇長都不願意攜帶這兩條魚雷,寧可用這兩個水密容器盛放一些補給品。
由於在海上從上甲板下的容器中取出魚雷填入魚雷艙既麻煩又危險,所以很多艇長在出航時不願攜帶這兩條魚雷,而是用這兩個容器盛放其他補給品
-
4 # 上海裝修小張
我覺得主要主要受制於u型潛艇的作戰模式 普通潛艇一般都不會破壞流體外形 這樣會大大增加被地方艦艇發現的機率 對於大洋的刺客潛艇來講 被發現意味著毀滅
但是u型潛艇的作戰模式就是遊弋在大洋深處 作戰跟蹤敵人 在儲存自己的情況下找到戰機消滅敵人 這就意味著需要超長的續航能力 不慢的速度和人員長時間保障能力
這些已經大量擠佔了設計空間 然而德英美的海軍力量對比就註定了u型潛艇的後勤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需要儘可能多的攜帶武器彈藥以及給養 武器掛載在外面也是無奈之舉
-
5 # 熱血軍團
我個人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德國潛艇的技術比較老。很多人就要搞我的大新聞了:德意志天下第一,聽我解釋...首先,耐壓殼做大,保持強度就越困難,要麼犧牲安全下潛深度,要麼把殼體做的更厚厚,這就對建造技術有一定要求。中間被一條連續實線包裹的部分是耐壓殼,外面是非耐壓殼白色區域就是耐壓殼,首尾上方有兩個單獨的圓柱狀物體就是儲存外接魚雷的耐壓容器。德國海軍在一戰後被嚴格限制了潛艇的建造研發,所以德國潛艇的技術來源“比較老”。VII和IX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以一戰潛艇為基礎發展的,本身底子還是很陳舊的,比如VII的設計就可以一路追溯到一戰UB型潛艇。同樣的情況還有俾斯麥級戰列艦,可以追溯到一戰的巴伐利亞級等老艦的設計方案,繼承了穹甲、全面防護等落後技術。所以德國海軍的很多裝備,設計上就受到一戰老底子的限制,雖然很多新技術和新裝備能夠得到應用,但是結構擺在那,不另起爐灶就很難突破。於是到了德國潛艇上,就導致她們的噸位和各國在一戰至間戰期20年代建造的潛艇噸位相似。這就出現了一種很詭異的情況:二戰新潛艇裡,英美日意法一堆潛艇動不動就上1000+噸,甚至不乏1500+的大玩具,而美帝海鮮軍團們更是各種奔著2000噸去。而德三一堆700噸級的VII型潛艇,而遠洋IX型也才剛1000噸左右...(有人提其他國家也有這個噸位...仔細看看,人家600-700噸甚至800噸級前面還加個coastal...近海/海岸潛艇,然後有人說其他國家也就大了200噸啊,喂喂,跟700噸VII比,這足足大了快1/3好不好...)哪怕考慮到德國海軍作戰海域確實不遠,不需要太大型的遠洋潛艇,這種差異也還是顯得比較過分了,畢竟義大利都有一堆千把噸的...由於要顧慮強度和下潛的安全,耐壓殼又不能隨意做大,所以內部魚雷儲存空間就不足了。魚雷艙:順便,潛艇魚雷艙還要兼當艇員住艙...打一枚魚雷出去就多一兩張床位和活動空間....你要是狂塞魚雷,估計隔三差五潛艇部隊就搞一次彩虹行動...所以基於這樣一種設計,德軍常用的VII和IX型潛艇的耐壓殼直徑就很有限了。於是德軍兩型主力,稍小的VII型潛艇上耐壓殼直徑只有4.7米,到了較大的IX型潛艇上更是減少到了4.4米...所以德三能怎麼辦呢?塞外面唄...而到了全新的XXI型潛艇上,耐壓殼直徑就到了5.3米,排水量也漲到了1800噸。於是在XXI型上,魚雷就全部內建了。
-
6 # 環球網
提起潛艇,就不得不提二戰時期的德國製造的U型潛艇,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多,戰績也最多。不管是作戰規模還是戰果,德國海軍潛艇部隊都是數一數二的。德國的U型潛艇能夠轉載113噸燃油,14枚魚雷,水面航速17.6節,水下航速7.6節。裝備5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1具。甲板上還裝備了1門88毫米甲板炮。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建造了1162艘U型潛艇,但是在戰爭中,不可能是一直佔便宜不吃虧,德國潛艇部隊在整個二戰中共計損失潛艇接近800艘。人員損失更多。大家都知道潛艇假如被擊中的話,很少有上浮的機會,船員基本上就和潛艇一起沉入海底了。雖然德國潛艇損失慘重但是它也給盟軍造成了大量的損失。德國潛艇部隊在二戰中總共擊沉了盟軍2828艘運輸船,總噸位1468.7萬噸。無限制潛艇戰和狼群戰術使德國的其他如魚得水,在二戰中給了盟軍沉重的打擊。並且U型潛艇有很多個型號。根據不同的用途來分類,有專門作戰的,還有運送補給彈藥的潛艇。德國的潛艇幾乎切斷了英國的海上補給線。要不是美國提供幫助的話,英國估計連生活品都缺。德國潛艇一個作戰週期一般是12周,一般都跑的很遠,補給不方便,所以潛艇會帶上很多的補給品。各種蔬菜水果,最多的則是罐頭食品。潛艇就那麼大,船員的吃喝拉撒睡全在上面,地方不足。潛艇的主要武器就是魚雷,潛艇內部房魚雷的地方就那麼點,不多帶點魚雷,到用的時候不夠咋辦,所以就只能放潛艇外邊了,不過也就多放了兩條魚雷。不只是魚雷,還有生活品比如香腸什麼的。
-
7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個知識非常冷僻,我也只是隱約知道點,然後自己腦補了許多東西,說出來大家探討一下,說的不對求別打臉。首先問題裡說U艇裝載大量艙外魚雷是不對的,U艇只是利用潛艇耐壓殼體,和外層水面甲板之間的空隙,多塞了幾條魚雷,說不上大量裝載。德國海軍技術一直是受到壓制和限制的,儘管德國有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後發優勢,在英華人主導的世界體系下,海軍建設還是相當困難,再一個是德國跟當時世界文化中心的法國一直交惡,國際交流中也是相當坎坷,後世來看,德國作為挑戰英國海權的唯一國家,海軍裝備確實有諸多出彩的地方,可是基礎差距還是相當明顯,比方潛水艇,從一戰到二戰,德華人在潛水艇利用上幾達極致,戰術上狼群戰術也很贊,但潛水艇本身的製造技術上,德國是處於落後狀態的,這點從德國潛艇噸位就能看到,當家主力都是七百噸左右,後來出遠洋型號才噸位過千,戰爭快結束,才出來一千八百噸的,而美英海軍戰術中,潛艇不是主流戰術,開始也沒那麼多潛艇,主力卻都是一千多,甚至超兩千噸的大潛艇,幾百噸的都算近海防禦潛艇。連日本戰前製造的潛艇都是噸位過千的,後來居然還造出來伊-400水下航母這種怪物。這裡面德國要麼戰前軍港的水道有問題,要麼潛艇耐壓殼體技術上有問題,水道的原因在德國開戰不久,就佔領許多良港應該可以滿足潛艇需要,那麼只能是耐壓殼體建造的技術問題,這問題沒解決,潛艇體積沒法擴大,小潛艇帶不了多少魚雷,為了增加作戰巡航時間,只得在建造補給艦之外,用上艙外魚類這種笨辦法,艙外魚雷轉回艙內,可是件大麻煩事,需要上浮增加暴露危險,在潛艇那麼狹小的水面取出水面甲板下的魚雷,吊裝進頂艙口,轉移進艇內魚雷艙。
回覆列表
魚雷是潛艇在應對敵對國艦艇時最有效的武器,由於受當時的技術限制,潛艇外水面或水下航行速度都比較慢,加上潛艇內部空間有限,不可能在潛艇內部空間搭載在太多的魚雷,潛艇外出執行任務時(在相對安全的海域)潛艇為獲得儘可能多的戰果(擊沉噸位)避免因彈藥不足(魚雷攻擊手段不足)而花大量時間往返與基地和任務地點,只能攜帶更多的魚雷……在不影響航行的情況下只能在潛艇外部揹負大量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