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兵之城
-
2 # 平頭哥飈知識
話說,沒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既沒文化也沒教養。足以證明:教養永遠比文化重要的多。
教養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其是在家庭中的提現,一個家庭父母孩子之間的教養都是互相傳染、傳承的,為人處世、言語動作等品德的修養。
更願意和有教養的人打交道。
-
3 # 霽海讀書
關於文化和教養,我想借用林語堂先生的一篇文章的觀點比較令人信服。
“有教養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一個人能知道何所愛何所惡,便是嚐到了知識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裡塞滿歷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對於俄國或捷克的時事極為熟識,可是他們的態度或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在社交集會里碰到這麼一個人真是再氣煞人也沒有的事了。”我們去衡量一個人的學問,一般意義上是去衡量一個人的學問的廣度與深度。我們通常所言的有文化,一般來指就是所謂的博學。在談話中我們常常會被一個人的廣徵博引所折服,因為這代表著一個人“有文化”,但其實這只是代表這學問中一個維度的方面。正如林語堂先生提到的這類心裡塞滿歷史上的日期和人物,甚至對時事也極為熟識的人,可他們對事件的觀點與態度卻貽笑大方。我們欣賞的絕對不是這樣的“文化人”而有教養的人,卻是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其實這代表的便是學問的深度。我們看見一切有特殊建樹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時代都有這種智慧上的膽量或獨立性。這種人如果不喜歡一個詩人,便表示不喜歡,縱使那個詩人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詩人;當他確實喜歡一個詩人時,他便能夠說出喜歡他的理由來,因為這是他的內心判斷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謂文學上的鑑賞力。如果當時盛行的繪畫學派的主張,使他的藝術本能感覺不快,他也會加以反對。這就是藝術上的鑑賞力。一種流行的哲學理論或時髦的觀念,縱使得到了一些最偉大的人物的贊助,他也會表示漠然的態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悅誠服,才願相信一個作家的話;如果一個作家能使他信服,那個作家便是對的,可是如果那個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麼,他自己是對的,而那個作家是錯的。這就是知識上的鑑賞力。對一件發生的時事,不是因為主流媒體與觀點而人云亦云,而是經過了內心的判斷才得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即使是與主流觀點相同,也並非隨波逐流而得到的,他的做事態度與對世界的認知都蘊含了自己的見解與認知。別人問他關於自己的某事,他是可以相當充分的去解讀,而不會瞠目結舌,不知所云。諾爾·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這一新聞傳播學理論中講我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從而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甚至被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但我們所講的有教養的人,卻必然是不會陷入這個沉默的螺旋,因為他們的內心是有自己的判斷。我們常在社會上看到許多不平於既定的社會的一些俗套與潛在規則的人,像報道轉基因的崔永元,像揭露五星級酒店亂象的博主“花總”。或許有人會說他們傻,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做了許多普通平凡的人一輩子都不敢做的事情,就作者本身而言,是打心裡敬佩的。講到這,相信你已經對有文化和有教養的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顯然作者是更加喜歡與這類有教養的人為伍,並真切樂意與之為友,因為從他們身上可以學到的深度思考正是這個社會上最稀缺的東西
-
4 # 德行天下崔
教養比文化更更重要,文化再高沒教養會被人看不起的,最近於丹被免職一說,更說明教養比文化的重要性,其一北大舉辦一場崑曲講座,于丹也在邀請之列,被轟下臺。由於她不是崑曲專業人士,作為一個教授,參加學術論壇,直接踩著10釐米高跟鞋,黑絲襪就上了臺,穿著與學術氛圍極其不符的服裝,也不是專業人士,體現了對論壇的不重視。其二受邀去國外講課,覺得自己身份高,對主辦單位提供的酒店規格不滿意,覺得環境差,要求更換,耍大牌。
我要結交有教養的,有正能量的,正直的人。教養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文化,有文化沒教養的人肯定不交。
-
5 # 旭照荷塘
白種人那麼缺乏教養,那麼野蠻,殺人無數,佔地廣袤。但有人卻說他們是最有教養的!
華人受儒家思想影響上千年,待人接物 ,謹慎小心,謙和君子,儒雅紳士,卻在近代被白種人、日本人打得顏面掃地,跪地求和。但有人卻說我們是缺乏教養的野蠻人。
這一切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因為他們更有文化,特別是受到了自然科學的哺育,而我們卻陰差陽錯的與自然科學失之交臂。
南京大屠殺的時候,一個日本兵,可以押著上千華人趕赴刑場,竟然沒有一個人反抗,甚至沒有一個人逃跑。當時華人的教養怎麼樣?面對死亡,風輕雲淡。是怎樣的謙和啊!是何等的紳士啊!是極致的教養啊!
所以,文化更重要,尊嚴是文化帶來的。文化是不可替代的,相對於文化而言,教養遠不及它重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文化是內容,教養是形式。腹有詩書氣自華,教養是文化的副產品,是文化充盈以後,水到渠成結果。
試想,一個沒有文化,卻極盡表演教養之能事的人,你會喜歡嗎?
反之,一個文化內涵極深,又在為人處世方面表現的彬彬有禮的人,你會喜歡嗎?
文化是一個人的生命線,教養是一個人的風景線。
-
6 # 愛哼知音歌曲123
教養和文化並不衝突,你有知識,有文化,就會提升你的素質,而同樣的,不管任何的民族,以及文化,都會推動文明社會的進步。
-
7 # 魚磊衛靜
教養當然更重要,文化也不可忽視。
1、就人們的交往來說,基本上是羅卜青菜各有所愛。一是交往目的功利的人。他們往往只交往對自己有可能有好處的人,他們才不管你的教養與文化如何呢,他們把著眼點放在了你對他現在及將來是否有用上。這也是一些官員交往黑惡勢力的原因之一。也是一些大小官員在位時人脈廣的受不了,離位後人脈少的受不了的主要原因。也是一些人感嘆窮的只剩下錢的原因。
二是一些看淡功利的人。無論教養如何,都會更願意交往教養好和比較好的人。願意交往沒什麼心計的人。
三是教養好的人更願意交往教養好的人,也願意勉強接受教養不怎麼樣,卻心直口快的人。
2、就教養的構成來說。教養是由教育(家教佔份額較大,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配偶教育等)、文化(最起碼高中文化,而高中文化是指原始學歷加自己自修)和自我修養構成的。三者幾乎是缺一不可的。
也就是說教育起作用不大,又不肖於自我修養的人,也可能上大學,上研究生,甚至當教授,當官員。這些人走向社會後更丟人現眼,因為人們對文化高,或者是地位高的人期望教養高的值越大。而這些人一旦露餡,就轟動很大。
而教育好和自我修養好的人,也可能由於智商不夠,或者是陰差陽錯,而上不了大學。
3、社會現實對一些人的教養和文化引導是很大的。
一是一些教養根深蒂固的人,無論社會怎麼樣,他們都能保持良好的教養。而一些教養滲透不太深的人會隨波逐流的。
二是當一個社會不正常時,人們普遍會笑話教養高的人,而且,還會無故指責教養高的人是偽君子,老奸巨滑,隱藏很深等等。
三是還有一些不正常的社會,以無教養為榮,視教養好為異類,打壓教養好的人。
四是還有一些人以為教養好的人好欺負,動不動就欺負教養好的人,甚至拿教養好的人出氣。這從反面向教養好的人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如何打擊一些疵毛的人的欺負和劣行。
4、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要想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必須是依靠教養好的,能量正的人。必須有及時有效的機制,不斷批評、批判、糾正,甚至處罰教養差的人。否則,一切都是空淡。
-
8 # 育鄰人
一個好問題:
一個人的教養和文化誰重要?
如果說籠統的回答,這兩個都重要。而且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教養的形成離不開文化、文化又反哺教養。用教養是“外交部”,文化是“文旅部”。
一個人的教養和文化誰重要?
如果一定要二選一,那麼教養更重要。教養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有教養的人與人友善、善於鄰里友好互助。人與人友善、善於鄰里友好互助,就會推動文化向積極Sunny的方向發展;為什麼不首選文化呢?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是社會鍛造的“工具”,這個工具是否促進人類更好的發展全憑指揮使用它的人所控制。比如武器本是人類發明的狩獵、防衛工具,它在正義之人手中守護社會和平;它在“邪惡”之人手中危害人類【槍在正義之人手中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壞人手中就成為了兇器】
願意結交其中哪種人?
-
9 # 感恩百姓
教育和文化?是兩回事嗎?你說的是道德和文憑吧?當然是道德第一,沒文憑有道德的人可交。有文憑無道德的人誰都不願去交往
-
10 # 老陳86814
一個人文化重要,教養更重要,有知識,有文化不走正路可不行,有教養,有道德,通情達理,在社會上人人喜歡,人人尊重。
回覆列表
當然是教養重要。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可以看出他整個家庭的教育情況,教養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的。一個人有教養,即使他沒什麼文化,他也是一個有道德的人。相反,一個人文化很高,但是沒什麼教養,這樣的人去到哪裡都不會被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