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82628042023

    我覺得挪威的森林的結尾的最後一段是整部小說最震撼的一部分。結尾把這部具有強烈私人色彩的小說(私小說)裡村上最想表達的表露地淋漓盡致,那就是孤獨,普遍而又無奈的孤獨,一種高度發達色現代社會里擁有一切卻又什麼都沒有的年輕人找不到自己心靈所在(日語就是居場所)的精神幻滅。

    具體來說,結尾的渡邊不是最絕望的,玲子讓他最後送別了直子,而綠子在電話裡詢問他在哪裡已經允諾了渡邊新的希望。而渡邊(或者說讀者)感覺到的那種自己存在於不知何處,哪裡都不存在的空虛又是怎麼回事?

    個人覺得這是村上想表達的精髓---日式的孤獨和年輕人自發的對社會的隔絕感和抗拒。從《且聽風吟》到《世界鏡頭與冷酷仙境》再到《1Q84》,村上的中/長篇的結尾都有他最推崇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影子---那就是落寂的未知感和不安。倘若愛人在身邊(《1Q84》),世界仍然是可怕的未知;愛人不在身邊(《且聽風吟》)更是不知前途何方。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最後更是以看似勇敢實則是對現實世界的逃避來收尾。

    到底這個世界怎麼了?到底日本怎麼了?作為一名在日本算是名校的大阪大學本科留學生,我想透過個人經歷來講一下:

    日本是一個非常商業主義,表面看似溫情,實際上功利主義和年功序列盛行的國度。

    年輕人必須要屈服於前輩、必須按照前輩的指引去做,經驗與實績是社會評判一個人的唯一標準,甚至經驗還要勝過實績。

    年輕人在社會上並不是象徵著新勢力與希望,而是不成熟與麻煩製造者。而年輕人之間又會因為是否、如何融入社會而形成對立。

    再加上日本的“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國民意識,日本的年輕人是各自獨立的,既被主流社會輕視,又互相之間各自獨立。

    但日本又是高度發達的,日本大學生普通打工兼職收入就可以達到養活自己並維持較為體面的生活。再加上日本大學沒有宿舍文化,大學生都是各自為政,住在私立宿舍(比如說渡邊)、自己租房、或者父母不在的房子(綠子),,又由於大家都要做不同的兼職以及大學裡社團活動和學生會的相對缺乏,所以大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跟其他地區相比要更少。

    正是因為這樣,日本的年輕人(大學生)才是格外的孤獨,既搞不清和社會的距離,又搞不清和同學同齡人的距離,再加上日本家族對小孩的獨立期望,連跟家族的距離都無法弄清。

    所以在村上的小說當中,主人公對兼職(兼職經常變化)、房東(最後外出租房時)、同齡人(比如說永哲)、以及學校(翹課、以及課後就離開學校的生活)的距離都是遊浮不定的。而在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把這些不確定和不安全感寄託在對戀人的愛慕和思念上。

    但是結果呢?綠子真的可以給渡邊一個歸宿嗎?

    答案是不知道。

    一個在海水中溺水已久的人,真的能透過一束光找到對岸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甘地成就的一段歷史,與鹽有著怎樣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