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江上弄舟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人們常並列說的一句話。
女為悅己者容,是說女性報答知音之法。士為知己者死,則是說男性報答知音之法。男的遇到知音,不僅“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甚至可以為知音去死。同時也說明:知音難遇難求,知音可貴。無怪人們感嘆: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要說知音故事,就要先說伯牙子期的故事。俞伯牙舟中彈琴,偶遇鍾子期。鍾子期聽琴,知伯牙“高山流水”之意。當時俞伯牙是大官,子期只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可謂地位懸殊。伯牙不嫌棄,結為知音,並相約來年相見。
第二年伯牙來到鍾子期處,子期因伯牙的厚愛,白天打柴,晚上發奮讀書,不想竟勞累死了。伯牙在子期墳前為知音彈奏最後一曲,然後摔碎了名貴的古琴,從此再也不彈琴了。“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三國中的諸葛亮怎麼死的?可以說是生生為知音累死的。孔明本是一介布衣,一個農民,受到劉備的禮遇“三顧茅廬”,才得以出世。幫助劉備成就“三國鼎立”的大業,也成就了一番不世之功。後劉備雖然故去,為酬答知己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為而為,六出祁山,累死在五丈原。
這樣的事例古代很多。豫讓毀容為主報仇,佐伯桃舍死全義……說明古人非常重視情義,知恩圖報。這些非常值得現代人尊敬和學習。
-
3 # 易寒蕭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容我先解釋兩個詞語。
首先,何為“士”。瞭解西周分封制的朋友應該知道,由天子向下的三個階級,分別是諸侯、卿大夫和士。士所對應的身份,大致是卿大夫的家臣。到了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士也逐漸變成了門客的代稱。
其次,何為“知己”。知己,直譯過來就是“瞭解自己的人”。而根據人物所處階級的關係,知己大概可分為以下兩種:
1.上司欣賞下屬;
2.朋友互相欣賞。
--------------------------正片分割線--------------------------
結合上面的解釋,“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大有“你若死我也不獨活”的悲壯氛圍。
對應知己的兩種情況,我有兩例,請諸位靜聽:
1.刺客中的“義絕”——豫讓《史記·刺客列傳》載,豫讓先仕範氏,又改投中行氏,但在這兩家裡,豫讓並沒有什麼存在感。這種尷尬的局面,直到他改投智氏的那一刻。
拿豫讓自己的話說,智伯瑤待自己時是以“國士”禮,而並非在前兩家的“眾人”禮。自然,豫讓為感激智伯瑤的知遇之恩,則以“國士”報之。
後來智伯瑤被韓趙魏三家聯手擊敗,首級還被趙襄子做成了酒器。豫讓為報主君之仇,先後兩次刺殺趙襄子(雖然都失敗了,最後還是趙襄子讓豫讓象徵性地在衣服上紮了幾下),成就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壯名。
2.當伴奏失去了主唱——高漸離這段故事在《史記》中並不詳細,而是載於《戰國策》中。
高漸離是個擊築高手,而荊軻的聲音高亢,二人一拍即合,大有知音之感。
後來荊軻受太子丹之命西行刺秦,幾人行至易水,高漸離擊築為和,荊軻引吭高歌,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易水音樂會”,更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唱。
荊軻刺殺失敗了,而高漸離因為築彈得好,被嬴政召進宮中。高漸離一心想給荊軻報仇(最壞的情況也能去陪荊軻),先行在築的內部灌了鉛。
而嬴政這邊,因為擔心高漸離再次行刺,就把他給弄盲了。待到後來,高漸離在演奏時,突然拿築砸向嬴政,然而沒中,結果他就真的去陪荊軻了。
--------------------------正片分割線--------------------------
結合上面的兩個案例,“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更多地表達的是下屬為了報答逝去上司的恩情,不惜一死為其報仇的心態;對於朋友而言,幾乎只有知音能達到這種效果,一如俞伯牙之於鍾子期,知音不再,人生又有何求?(btw,俞伯牙只是把琴砸了而已)
-
4 # 朗風習習
趙襄子與智伯恩怨
豫讓 “趙毋恤”,春秋末期晉國大夫,趙氏家族首領,戰國時期的趙國的創始人,史稱“趙襄子”。
智瑤,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稱荀瑤、智伯,史稱“智襄子”。春秋時期晉國執政大臣。
智伯因權力日益強大,於是對趙襄子常常冷嘲熱諷。不是諷刺趙襄子人長得醜,就諷刺人家膽小如鼠。甚至還乘酒興,故意把酒杯砸趙襄子的臉。趙襄子都忍了。
智伯漸漸地想獨吞晉國的霸業。為了削弱周邊封侯的勢力,他向各封侯提出獻城,以增加晉國的實力,並自己率先向晉國國君,獻出萬戶封邑。韓氏和魏氏迫於壓力,不得不獻出了封邑,但唯獨趙襄子不肯獻出封邑。
智伯於是率領韓、魏兩家一起討伐趙襄子。沒想到關鍵時刻,韓、魏兩家因為心裡一直怨恨智伯的淫威。突然倒戈,與趙襄子聯合起來攻打智伯,史稱“晉陽之戰”。後來,智伯全族被殺。
趙襄子隨即建立了“趙國”。他其實早就對智伯恨之入骨,智伯死後,趙襄子便把他的人頭割下來,並把頭骨外面塗上漆,做成了飲酒用的器具。
豫讓伺機為智伯報仇
智伯雖說因權力日益膨脹,脾氣也跟著爆漲,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但對他手下的一個家臣卻非常尊重寵幸。他就是晉國的“豫讓”。
春秋時期的晉國,當時有六大家族在互相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工作過,但是並沒有得到重用。範氏、中行氏被智伯滅了後,豫讓便開始做智伯的家臣,而且,智伯非常看重他。
現在,智伯兵敗,豫讓只好逃往山裡躲了起來。他想起智伯對他的種種好。心裡發誓:“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於是,豫讓走下山去,更名換姓,裝扮成受過刑的人。想辦法進入了趙襄子的宮中,做修整廁所的工人。並且在懷裡藏了一把匕首,準備尋找機會刺殺趙襄子。
沒想到趙襄子的第六感覺很靈,一進入廁所,心就悸動不止,感覺情況不對。於是把豫讓抓起來盤問。他倒不否認,馬上承認是來替智伯報仇的,說要殺要剮隨你便。 趙襄子見他忠心護主,便放了他。
豫讓第二次刺殺趙襄子
豫讓見刺殺失敗,還不死心。於是準備第二次刺殺行動。 為了便於行動,豫讓不惜把漆塗在身上,讓面板爛得像癩瘡。又為了改變自己說話的聲音,吞下了炭火,把聲音燒得嘶啞起來。然後開始把自己打扮成乞丐,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了。
有一天,還是被一個親密的朋友認出來了。這個朋友看著他的模樣,流著淚說:“為什麼要把自己變成這個樣子呢?你完全可以憑著自己的才能,讓趙襄子重任你,然後再伺機報仇,不是很容易嗎?”
豫讓說:“我怎麼能侍奉君主了,又去殺害他呢?這樣做是懷著異心對待君主,是有悖君臣之義的。”在他看來,仁義是何等的重要!
慢慢地,豫讓摸準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有一天,他知道趙襄子要外出了,於是提前埋伏在一座橋下。
趙襄子過橋的時候,沒想到馬通靈性,突然驚鳴不前。趙襄子猜到肯定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於是讓手下人去查探。果然抓獲了豫讓。
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您怎麼不替他們報仇?我殺了智伯,你為什麼總是要為他報仇呢?”
豫讓說:“我曾經在範氏和中行氏手下做事,他們對我像平常人一樣對待,所以我當然也像平常人一樣報答他們。可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我當然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了。”
趙襄子聽了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了,這樣太危險了。於是下令讓士兵把他圍住。
豫讓“斬衣三躍”
豫讓知道這次是必死無疑了,於是黯然像趙襄子提出一個要求,希望趙襄子能把衣服脫下來,讓他用砍殺衣服來完成刺殺成功的遺願。
趙襄子同意了,脫下了自己的衣服,讓手下拿給他刺殺。豫讓拿出劍來,對著衣服,跳起來又砍又刺。 最後,豫讓大聲說:“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隨即自殺身亡。
明朝張孟兼有詩:“豫讓橋邊楊柳樹,春至年年青一度。行人但見柳青青,不問當時豫讓名。斯人已往竟千載,遺事不隨塵世改。斷碑零落野苔深,誰識孤臣不二心。”
正是豫讓的忠誠、專一和不二之心,成就了他的千古遺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並流傳千古!
豫讓,也成為了戰國著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回覆列表
過去,交通不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非常困難而且浪費時間。人生能夠有一兩個可以知心的朋友是極其難得的。
這樣的情義,值得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