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念間山山水水

    日本文學方面獲得過兩次諾貝爾文學獎,說明在文學方面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總體來說,日本文學於心理刻畫較細膩,邏輯感較強,對死亡思考較多,所以給人陰柔的感覺。

  • 2 # 莫小邪

    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極大,但日本文學用中文翻譯後的語句總有些怪異,一種莫名奇怪不順暢感。

    2017年,東野圭吾在國內著實大熱,故事情節設計精彩,還有大叔特有中年知冷熱的細膩與溫情融化著年輕女讀者的心靈。但東野筆下的人物內心世界是陰暗的,比如說《白夜行》裡的女主角。

    國內除了一大波東野推理小說書迷,還有一個重要的青春文學人物,他是村上春樹,對廣大網友來說,村上春樹在中國文藝界的曝光率不低於蒼井空老師。尤其近年,村上春樹在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中以描述性詞語承認日軍當年在中國南京的大屠殺惡行後,被更多中國讀者和中國媒體接納,或者說,他就是華人眼裡日本文學界一哥。

    那麼,對村上春樹影響至深的悽美之作是誰寫的?

    這個作家叫太宰治,死得時候很年輕,帶妞自殺,無所留戀的離開世界,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人間失格》,光看小說介紹,你就能感覺到紙張後面傳來一種深深地幽怨氣息。

    寫給每一個正經歷迷茫憂傷、彷徨無助的年輕人。 生的困惑,愛的無能,悽美的文字,絕望的剖白:寫給每一個正經歷迷茫憂傷、彷徨無助的年輕人。

    青春期結束後,每次看完太宰治,我都忍住暴飲暴食的衝動,一個人坐下來,去網上看一段郭德綱的相聲排解一下抑鬱。

    說到抑鬱,幽怨這類詞兒,不得不提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據說是世界上第一部記事體小說,暫時無法查證,但《源氏物語》是日本的第一部古典文學小說,對於日本文學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作者紫式部(生於978-1015),本姓藤原,名不詳。她出生一個書香門第,自幼隨父學漢字,書法,熟悉中國古代文獻,中國詩人白居易對其詩詞創造作影響極大。她家道中落後,嫁與地方官,婚後不久守寡,後入宮當女官,平日給皇后講解《日本書紀》與白居易詩作。她在宮中供職期,寫了《紫式部日記》記敘在宮中的見聞與感受。總結:幽怨鼻祖!

    後來的日本文學流派眾多,純文學方面,谷崎潤一郎,大江健三郎,三島由紀夫,川奈康辰等,不一一介紹。

    個人覺得日本最好的型別文學是推理小說,沒錯,就是那個戴眼鏡的矮子,你們喜歡的柯南。

    最後,八卦一個事兒,三島由紀夫最瞧不上的同行是誰?

    當然,還是太宰治!理由是這個鄉下小青年到京都後發展不好,自殺就自殺吧,還帶個年輕女子一同溺水自殺,太不像個老爺們了。誰也不清楚,為什麼他總喜歡帶著情人一起自殺,人生中五次自殺中有三次帶情人。

    令人髮指的是三島由紀夫也是以自殺的方式離世,但你們看下圖,他活著時拍的寫真集,他是以日本傳統的武士道式刨腹自殺的,夠不夠純爺們?夠不夠陰暗?

    PS:別說日本文學,整個日本在我眼裡都是重口味!

  • 3 # art態度

    日本文學給人的感覺不是陰暗,應該說是陰柔唯美。

    日本的藝術方方面面皆有所成,但不管是文學還是電影、建築、設計、音樂都自始至終貫穿著他們獨有的美學。日本學習了中國唐朝的許多東西,那種審美自然也帶過去,經過他們發展創造,出現了物哀美學,出現了俳句,俳句就好比中國的禪詩,比如一隻青蛙跳進池塘、落葉敲打了腦袋等,就是這樣看似不合語言文學邏輯的詩句,但內涵卻深淵,它給人的主要是領悟。看過《東京物語》電影的就會體會到日本文學電影的那種美,就是淡淡的輕輕的甚至蒼白的,但往往厲害的就在這裡,他們要在平地起高樓起波瀾,大家最熟知的作家川端康成,代表作《雪國》,真是唯美至極,最經典的是開頭的描寫,主人公從火車玻璃上看到邊上做的女主人公,這種感覺我們坐火車時也會有,然後外面還下著雪,那種感覺真是可愛至極。

    陰暗本質上講也可以,因為字面意思理解是陰冷潮溼黑暗,但漢子真是博大精深,一不小心就會理解為貶義,所以還是用更準確的表達,陰柔唯美清淡靜寂這些詞彙均可。

  • 4 # 寄生鯨落

    日本人崇尚"物哀"審美意識,受此影響,日本的許多文學作品都體現出一種或濃或淺地哀傷與悽美。

    那麼何謂"物哀"?首先從"哀"可知其文化情感的基調便是哀愁。文人騷客心思大多細膩敏感,很容易受世間百態所感觸,無論是對於山川草木抑或是時事人心都附上了日本文人某種程度上的理想主義。"哀由"物"而發,"物"不僅僅是狹義上的萬物,從更廣度的意義上來說,日本文學中所發掘出的是"物化"的人心,從日常隨處可見的那些"物"中尋求心靈上的平和,將心境附於其上,探索"物"與人心共鳴引發的一種美的體驗。日本人的這種審美態度使得日本文學家更加註重對生靈萬物生命的珍惜,而又因其悄然易逝、美而短暫,因此其文章表現得哀愁迭起,悽婉絕美。

  • 5 # 一往文學

    日本文學大部分確實給人一種陰暗的感覺,拷問人性,觸及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日本文學在平安朝後轉入平淡,後來即是鎌倉,室町等幕府時代,當時文學的命運在武士和僧侶手裡,要歌頌武士精神,宣揚佛家學說,像是一種文學上的"政治迫害",導致日本文學一度走衰。直到江戶時代,文學又開始復興,和歌,俳句,小說,戲劇紛紛興起,當時受明清和儒家影響較大,世人崇尚敘事性強的散文,小品文。其後到達日本文學的爆發期,明治時代和大正時代。

    自明治維新開始,這兩個時代是真正的屬於日本文學的時代,它們開創了日本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學。

    一、餘裕·和·悲劇——論夏目漱石的美學思想

    日本民族一向善於模仿後化為己用,日本和唐朝交流,文化相易,我想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過如此之大的,關於兩國的文化交流,而交流的結果大家今天都知道了。

    夏目漱石的美學思想承載著漢學道儒思想,又有西方文化的接濟,但這都是表面影響,究其根本,歸結與日本本土文化的薰陶,一是物哀,幽玄,二是日本民族的秩序,倫常,制度。

    夏目漱石有日本人傳統的悲劇核心,以及"和"文化,又建立了自身獨特的美學要素。這個世界對平時的他來說是遙遠的"過去",但他又帶著在緊要關頭必然變成"現在"的性質。夏目漱石正是這樣,深諳人性又追求溫暖的美學大師。

    二、川端康成:無言的"死",就是無盡的"生"

    川端康成的創作風格中"死亡意識"也是及其濃厚的。他自己也說過一句話"死亡就在我們腳邊","無言的死,就是無盡的生"。在日本傳統文化中,我們隨處可見什麼誓死效忠天皇,不成功便成仁的思想。他們把死看的很淡很輕,幾乎達到超脫的境界。川端康成也是把死看的很輕很輕。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描寫死亡的現象。這些都可以反映出他對生與死、美與悲、人生輪迴的佛禪觀點和看法。川端康成的這種死亡意識很大程度上受到身世背景和文化修養的影響。幼年時候,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被稱為最專業的少年時期,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赫然長逝,這種內心的創傷遺留終生,讓他從小就養成了孤獨、感傷的個性,以至於覺得對於人世間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他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與人物的死亡聯絡在一起的。他在宗教信仰上很尊崇佛教教義,他把死看做是最高的藝術,那是美得一種表現,即藝術的極致就是死滅。

    三、太宰治:生而多餘,我很抱歉

    "對於為甚麼我會來到這世界,這是不可抗爭的無奈,但旣然我確實存在著,而且還在世上留過足印,對他人對我的冀望,或我能為別人作出甚麼貢獻,在這一道問題上,似乎,我還是不曾出現過,或許會更好。"太宰治未能完全代入自己的人生觀,但他的每一本著作中,的確帶給人強烈的感受,這種絕不是無病呻吟的文字,而是胸襟難展,感慨嘆喟的無奈抒發。

    太宰治有別於其他作者,並不是每一種感受都能活現於紙上,而他一生不乏女性、香菸、酗酒、左翼、濫藥、自殺等等,這些可恥卑劣的行徑,清醒時用文字懺悔,過後繼續沉淪追溯靈感,這種週而復始,無間般的煉獄精神狀態下,令他所寫下的文字,比一般同期作者更偏向細膩及充滿陰暗的藝術感。最著名的《人間失格》,能作為太宰治的代表作,正好為他的一生,作出完滿及有系統的終結。頹廢及無賴這種令人生厭的態度,並不是所有讀者喜好,這種一邊在看,一直在鬱悶的感覺,帶著澀味及不安,揮之不去。

    日本文學大部分確實給人一種陰暗的感覺,拷問人性,觸及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於情感的把握,猶如一首首動人的詩歌,悲慼如離歌,溫暖如薑茶。對不同作品的解讀不能停留在文學表層的悲情藝術追求。不同作家展現出來的情感都是組成日本文學的一個面,在時代和環境的縮影中為我們展現了更加立體飽滿的文學本身。

  • 6 # 我住長江南

    確實有一種沉悶,就像明快的人,看到黑夜會覺得靜謐寧靜,迎風而過的舒心。而陰暗的人,黑夜於他,就是一種無言的驚恐,衝擊而來。日本文學就像一個陰暗的人,即使是描繪愛情,似乎總藏著某種陰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皇帝明知和珅貪汙受賄且貪汙錢財數量巨大為什麼還不殺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