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一場聚散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立且相互制衡,主要還是中原戰亂導致的人口流失,而北方的流民南下對當地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據記載,魏國當時的人口還不如漢朝一個郡的人口,這就能證明當時中原的經濟和社會環境被破壞的非常厲害,南方這邊益州、揚州、荊州因為孫策、劉表的原因戰亂較少,但是北方一旦和平,社會經濟穩固,人口提升,那麼到時候就算整個南方的勢力聯合起來也不會是北方的對手。挑起中原戰亂,穩定南方局勢再說諸葛亮這邊,正史中他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明白益州再怎麼發展也只能在這個狹小的圈子裡,無法影響到全國。玩過遊戲的朋友都知道,前期跑農民採礦發展經濟,有條件的情況下就立馬再去地圖上尋找新的礦產資源開發,經濟瘋漲後就開始暴兵,不然等你靠一個礦區採礦,對手早就暴完兵過來打你老巢了。所以說,因為中央的戰亂,南方才能出於割據狀態,一旦中原統一,南方根本沒有機會割據。 綜合上面的分析,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目的之一,其實就是想重新挑起中原的戰亂,阻止北方的經濟恢復,讓蜀國可以在北方戰亂的情況下再安穩幾年,隆中對中他說道“天下有變,再出去打,天下沒變,就創造變化”。但諸葛亮憑什麼認為四川這麼點的人就能挑動中原戰亂呢?第一點,曹魏的兵制關係曹魏時人口大量流失,士兵逃跑頻繁,於是他們就想出了一個讓人髮指的制度,當兵的人世代必須當兵,做二等百姓。大概的意思就是,平時種地,戰爭來了就上去拼命,老婆孩子要作為人質,如果作戰死了,老婆就必須立馬改嫁跟別人生孩子,這就成了兵力的來源。曹魏的兵制成為了當時可靠兵力的來源,但這樣的兵制也會帶來弊端,比如一旦有士兵遭受不公,就容易引起士兵譁變,並且士兵們對曹魏不是很忠心。雖然曹魏有可靠的兵源,但也決定了發兵的成本高於蜀漢,如果曹魏集中兵力去關中打戰,起消耗太過巨大。第二點,益州與荊州的制約關係劉備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群體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系統進入益州,再和當地人與先到益州的流民相互依靠。開始時,關羽失了荊州,劉備想奪回,那時候劉備是以諸葛亮為表達的荊州系統治理益州,以黃權、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治理荊州。在這種情況下以荊州的政治經濟利益,滿足益州系,也以益州之重,交給荊州系。這樣,長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託和牽制,所以劉備一定要取荊州,而益州系黃權等,也積極出戰。但劉備沒能奪回荊州,這樣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對於益州系而言,與其供一個土皇帝,不如做大魏的一個州換算。事實上,很多人益州本地人,已經接受曹魏代漢的合法性,因此諸葛亮的政策,必須堅持漢朝的正統,堅持北伐,必須透過北伐來打壓反對北伐的集團,給支援北伐的人一個機會。 同時,整個蜀漢由於對益州系的打壓,就出現了人才匱乏的問題,現在只有培養、爭取人才,而這樣於是成為北伐的另一個目的。綜合上面所說,諸葛亮北伐其主要是為了迫使魏國離開邊境很遠的地方徵兵發戶,消耗國力的同時,引起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一旦出現機會,裡面進入關中,逐鹿中原;如果沒有機會,就先儲存國力,鞏固對蜀漢的控制。 所以諸葛亮北伐,大體是以穩妥為主,能夠消耗魏國哪怕一支軍,一名將,也是極好的。

  • 2 # M陳吉思汗

    這是諸葛亮隆中對就確定了的方針。北伐中原,並蕩平曹氏集團,建立半壁江山,才有可能由北向南,掃平孫權,一統江山。可惜現實是骨感的,歷史註定要讓漢室徹底消亡,縱有諸葛計,無奈氣數盡啊!

  • 3 # 於港水易學文化教學

    在眾多的關於《三國演義》的話題中,關於諸葛亮為何北伐的問題我認為一般有一下兩種原因:

    一)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有兩個任務要完成。一個是匡扶幼主,另一個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漢室江山。所以諸葛亮殫精竭慮,為報先帝託孤之負,六出祁山。

    二)三國鼎立之時,劉備集團先佔荊州,後取西川,達到了鼎盛時期。西川為天府之國,物產豐富;荊襄九郡也是魚米富庶之鄉。有了這兩塊“風水寶地”,劉備集團本可以休養生息,厲兵秣馬,擇機而圖天下。然而關羽先失荊州在前,劉備夷陵慘敗在後,劉備集團失地損兵,元氣大傷。

    這時諸葛亮清楚的看到,蜀國地域狹小,三國之間的實力如果和平發展,蜀國與魏,吳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特別是魏國。時間久了對蜀國也越來越不利,這樣就再也沒有機會克復中原。所以諸葛亮一有機會就會出兵伐魏,他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牽制魏的發展,以待時變,才有機會完成大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才會不斷地北伐!

  • 4 # 心向青山

    1,“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劉備是漢烈祖昭烈皇帝,他的政權不叫“蜀國”,一直都是繼承漢室的。

    漢朝有三祖: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劉備如果成功興復漢室,那麼他就是劉秀第二。

    由於今天對曹操更趨向於正面評價,今天的我們可能很難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為何一定要跟曹操決鬥,畢竟歷史上佔據蜀中還堅持北伐的僅此一家。

    諸葛亮為後世所推崇,並不僅僅因為他出色的軍政才能,還有其對漢室的忠誠,至死他所想要的都是興復漢室。

    對於蜀漢而言,諸葛亮的權力不必當初的曹操差,但曹操選擇了架空漢獻帝,進魏王,諸葛亮則一直都是大漢的丞相。

    古人為何會推崇諸葛亮,主要原因便在於此。

    2,天下十三州,蜀漢僅佔了益州,東吳佔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州,剩下的九州都是魏國的地盤,所以魏國在綜合國力上是完全碾壓蜀吳的。

    這從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孫吳五伐合肥均失敗也能看出來。

    等待,等到的只會是魏國更強大,畢竟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部都在黃河流域,吳越和巴蜀選沒有開發完成。

    我們看蜀漢政權,劉備、張飛、趙雲是河北人,諸葛亮是山東人、關羽是山西人,黃忠、魏延是河南人,馬超是陝西人,姜維是甘肅人,這些人一旦凋零,巴蜀之地只能成為待宰的羔羊。

    與中原相比,巴蜀之地過於弱小,諸葛亮所作的也就是憑自己的才能與命運相抗衡。

    從關羽失荊州被殺的那一刻,《隆中對》的戰略已然破產,諸葛亮不是不清楚魏國的強大,但等,只有等死。而拼,以諸葛亮的才智,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無奈天不假年,比司馬懿還小兩歲的諸葛亮在54歲去世於五丈原,司馬懿又活了17年,奈何!

  • 5 # 青史回聲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其實這個答案,諸葛亮已經告訴我們了。就在他《前出師表》裡。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為蜀漢的丞相,整個劉備集團最後的頂樑柱,諸葛亮作出北伐之策,乃是無奈之舉。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下下之策。在原先的預想裡,連跨荊、益兩州,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以荊州和益州兩州為根據地,待天下有變,可令一偏師率荊州之軍出兵南陽,而益州這面,大軍出兵漢中,直達關中地區。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因關羽一時失意,荊州瞬間落入孫權之手,關羽本人也被殺。由此諸葛亮的隆中之策少了最重要的一環:荊州易失。

    這還不算完,隨著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中了陸遜火攻之計,蜀漢由此遭受重創,元氣大傷。短時間無法再有作為。而這一戰之後,劉備因傷病逝。可以說諸葛亮以一人之力撐起了後期的蜀漢。

    那麼作為已經元氣大傷的蜀漢,諸葛亮為何還要力排眾議,執意出兵北伐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繼承劉備的遺願。受劉備白帝城託孤,正所謂士為知己死,諸葛亮當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作為一代名士,孔明是一定要為主公完成遺願的,那就是北伐曹魏,恢復漢室。這是諸葛亮等人跟隨劉備身邊的唯一的願望,而如今劉備死了,完成這個任務的這個人自然就是諸葛亮了。劉備死後,蜀漢人才青黃不接。雖然天下三分,但蜀漢只佔據天下十三州的一州。無論是在經濟,還是人口,蜀國都是排在末尾。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跟著劉備打天下的人漸漸消亡,這還不算可怕的,可怕的是,沒有後續的人才。如此下去,蜀漢必亡。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一直玩堅持北伐的原因,趁著那些征戰沙場的老將還在,北伐勢在必行。時間一長,再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北伐,就沒人聽了。人都是會健忘的,只有和平穩定,至於誰當皇帝,百姓誰會在乎?也許只有那些曾經在漢朝當過大臣,才會想著恢復漢室。但是時間一長,這些老臣一個個死去,誰還會想著匡扶漢室。所以諸葛亮要在有生之年,完成北伐壯舉,即使失敗,也在所不惜。而且時間一長,再想北伐曹魏,也伐不動了。本來魏蜀實力相差大,甚至加上東吳,也抵不上魏國。等魏國在北方逐漸恢復國力,到時候別說蜀國了,吳國也完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愧為一代賢相,可以說為蜀漢操碎了心。

  • 6 # 愛養豬的三兒

    為了掌握軍權,如果不北伐,軍權就會被奪去,自己處境危險,畢竟自己長期架空皇帝,大逆不道,朝中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萬一北伐成功,建立大業,自己可以做周文王,妙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患者平時多喝茶水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