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事業編小助手
-
2 # 國外搞笑影片薈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教育資訊化發展過程劃分為起步、應用、融合、創新四個階段。華中師範大學校長楊宗凱認為,現階段應促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深入應用,並逐步實現資訊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具備完整的知識架構,才能流暢打出具有創新意識的組合拳。”一位參與調查的教師表示。“網際網路+教育”大背景下,教師怎麼當?如何推動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1
網際網路時代的教師壓力變小了嗎?
調查顯示,88%的教師表示願意在課堂教學上使用資訊化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便利。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師比例佔49%,經常使用QQ、微信、線上課堂等途徑為學生答疑解惑的比例佔26%,另有42%的教師透過微信或QQ和家長進行溝通。
教師群體對資訊化教學使用熟練嗎?14%的教師表示可以非常熟練地運用,43%的教師能熟練運用,40%的教師表示只會基本操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曾撰文提醒廣大教師,警惕在教學中將過去的“滿堂灌”直接變成“滿網管”。
“教育不能忽視新工具的發明與運用,同時又不能為工具所牽引而忘了教育自身,如果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教育思想理念沒有改變,即便加上了網際網路,也未必是教育的良性改變。”儲朝暉認為,教育從業者只有從精神上領會了網際網路的精髓並依據教育的特性和需求使用網際網路,才能有效避免網際網路這個新瓶裝落後的教育舊酒。
“學生也要跟著多寫多算多練,只看螢幕聽課,其一學生對課本陌生,其二螢幕上的東西也成了過眼煙雲。”一位參與調查的教師表示,年級越高,學生越需要老師的親筆講解,“多媒體可適當使用,以方便呈現知識內容”。
“教育應該是核心,網際網路只是技術和輔助工具。”儲朝暉認為,必須抓住教育這個需求的源頭。“教育作為一個行業或專業,它的連續性始終保持著,而且有著較為嚴密的組織結構,外在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就如同給一株千年古樹施肥,依據樹的效能、需求和機理去施肥。”
2
新時代教師的角色怎麼變?
網際網路時代,學生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最為重要?在調查中,69%的教師認為學生應該具備多元的綜合素質,另有13%和18%的人認為關鍵因素在於趨變的創新意識和成熟的思辨能力。
“教師的關注點要向新的方面轉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學科教學實驗室副主任李曉慶認為,隨著中考改革的深入,教師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注重考察學生的知識積累、思維水平,發揮學生的優勢,“學生要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就要構建選擇性和開放性的教學,發現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素養。”
“‘00’後的學生被喻為資訊時代的原住民,網際網路和大資料影響著他們適應世界、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教育學部副部長餘勝泉表示,當代教育要發生改變,就要用心傾聽技術時代變化和變革的聲音。
“教育更應該傾聽學生的聲音,幫助他們在未來生活中找到自己要的幸福。”餘勝泉認為,個性化學習、個性化發展、素質的全面發展,會受到更多重視,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柔性的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將會成為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餘勝泉認為,教師要進行“角色轉變”,學科教師僅停留在學科知識上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成長和中考改革的需求。在新中考方案的實施背景下,教師眼中看到的將是學生們的強項,不同型別拔尖學生會脫穎而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要將自己提升為學生的學科“導師”。並且,教師要從學科教學、學生學習、學科作業和考試評價等方面做出調整,善於發現真正喜歡和擅長這個學科的同學,保護和支援學生的自主學習,設計個性化作業和開放性試題和答案設計,善於引導他們探究和主動學習的慾望,真正發現、培養學生個性。
“你的鞭子底下有瓦特、有愛迪生。”首都師範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海燕在一個論壇上表示,要因材施教,提升教師素養,就意味著老師要善於溝通、善於觀察,能看到孩子的獨特性,並給予充分的生長空間,“因為時代的變化,教育環境、場景、條件,特別是“網際網路+”的變化,對老師的能力、素質的提升要求顯得更加突出。”
網際網路時代,教師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自身素質?在調查中,25%的受訪者認為要提升教育資訊化技能,26%的受訪者認為要更新知識結構,31%的人認為要形成廣闊的視野。
3
教師如何借力網際網路實施精準教學?
新中考政策後,原來科目必考的“固定套餐”,變成了“語數外+選考科目”的“點餐”。例如北京的中考方案,除了基礎的語數外三門課,個人根據自己的強項,有9種組合,54種折分結果。
“學生不必為自己的弱項惶恐,每個學生都有優勢的展示機會。”餘勝泉認為,中考改革後,伴隨選擇而來的挑戰是學生如何決定自己的選考科目,構建完善的基礎知識體系,同時權衡每個科目所投入的時間,以獲得最優分數,以及如何瞭解個性特長,將學科學習和興趣愛好結合。
餘勝泉認為,要實現教育和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應該充分利用大資料工具。傳統的學情分析靠的是教師的經驗、教師個體的理解力和責任心。教師運用有限的經驗、能力和精力如何精準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學情?”他認為,藉助於大資料工具,透過採集學生全學習過程的資料,形成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視覺化診斷,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科優勢,才能為教育教學提供優質、可獲得的資源與服務。
“憑藉考試,學校可以得到學生一個時間截面的資料,這個資料只代表學生的某一時刻、某一方面的狀態。”李曉慶解釋,面對新的教育要求,網際網路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先進網際網路的功能,基於大資料網際網路的功能,“教育大資料是什麼?是過程化的、基於學生全學習過程,各個學科,各個緯度能力和素養,以及各種層次的學習和發展資料。”
餘勝泉介紹,他們的研究希望在全面採集學生全學習過程資料的基礎上,依據心理學、學習科學等原理與模型,透過描述性分析,掌握總體趨勢,在群體的狀態發現模式、規律及總體趨勢,讓教師準確、更好地對大規模的學生群體做更好的支援。
“精準的評價、精準診斷下的精準指導、精準教學,才能提高整個學科教學的精準性。”李曉慶表示,精準的、個性化教育服務供給不僅能夠對學習問題進行診斷與改進,還能發現和增強學生的學科優勢;不僅能夠及時發現學習者的知識盲區、完善學習者的知識結構,而且能夠增強學習者的優勢與特長。
“網際網路+大資料+學科教學的背景,對學科教學老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將意味著什麼,對老師、各教師的專業發展將意味著什麼?”李曉慶認為,未來的學科教學將要求教師最佳化目標教學體系,將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作為導向,落實在每一節課當中、每一個單元的教學中。
回覆列表
教學資訊化,是指在教學中應用資訊科技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資訊科技為支援,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資訊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資訊化。
資訊科技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多角度的轉換。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習者透過網路就可便捷快速地獲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識,個體的發展水平將越來越取決於不斷利用資訊、培養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資訊化時代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透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資訊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資訊資源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國家統一編寫教材規範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網路時代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的主體,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編制教學軟體,促進課程向地方化、校本化、個性化、綜合化方面發展,實現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的融會貫通;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路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因此教師就由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研究者。另外,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網路化學習豐富了學生品德發展的內涵,開闊了品德培養的視野。教師要成為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建構具有前瞻性的道德價值觀體系。透過網路滲透現代道德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的內在道德價值取向,培植學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與此同時,資訊科技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有利於師生之間平等民主關係的建立,師生交往趨於多樣化、平等性。教師作為人際關係藝術家,應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和情感素養,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開展平等對話,提高師生間的協作水平,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