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史匠

    長城,是中國古代防禦北方遊牧民族而修建的防禦工事,最早起源於西周時期,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仔細觀看地圖就會發現,除了防守的國防意義,長城恰恰是中國兩種生產方式:遊牧跟農耕的分界線,也是守護農耕漢文明的“文化防線”,從這個角度出發,就更能理解長城對於中國,確切說對於漢民族的意義了。

     

    先從淺層來說:長城是維護漢族王朝統治的外部保障。

    眾所周知,蒙古高原緯度高,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遊牧文化是唯一適合這一地區的生產方式,漢民族對於無法耕種的土地缺乏熱情。生活在此的各種遊牧民族當遇到突如其來的各種災害(寒潮、暴雪等),很容易就到了瀕臨滅族的地步。所以,南方溫暖的氣候和物產,以及先進的文明對於茹毛飲血的他們來說充滿了誘惑力。胡人南下往往幾年就會發生一次,長城的修建能大大降低胡人入主中原的機率。否則,像明朝這樣286年的壽命根本無法想象。

    再從深層來看:長城是確保漢文化綿延至今的一大保障。

    長城之所以受不住,往往是因為漢民族王朝內部出現問題,進而被遊牧民族抓住機會。秦末動亂,河套失守,方有漢高祖白登山之圍;隋末大亂,唐太宗才有渭水之濱的城下之盟;到了明朝,因為內亂清軍才能問鼎中原。但每次胡人南下,均造成漢文化的巨大損失—五胡亂華、靖康之恥,剃髮易服...比比皆是。而且長城依靠山勢,有地利之便,若守不住,河北平原關中平原就會門戶大開,漢文化就會再次收到巨大傷害….

  • 2 # 明月清風閣

    因為古代的那些諸侯和歷朝歷代都帝王從來沒想過利用長城真正的抵擋住遊牧民族南下!打個比方吧!

    長城的作用就相當於高速公路上的一條緩衝帶,汽車即將到達時肯定要減速,並且汽車從這條減速帶上過這條減速帶還會發出亮光!這就是長城!自夏桀的後代北逃後,經過世代繁殖,終於到西周時期這群以夏桀後裔為主的匈奴人對中原諸侯國包括周王室形成了一種威脅!“烽火戲諸侯”就是利用長城上的峰臺來傳遞的訊號。各諸侯國修建了長長短短的城牆用來抵禦遊牧民族。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不含衛國)後又把這些長城連線了起來。即使匈奴消失在中國歷史的舞臺後,長城也一直髮貨著它的作用。契丹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屬於匈奴人的後裔。到了明朝時期再次大規模修建長城。明成祖登基後,兌現了一部分承諾把朵顏三衛及大寧地區送給了朵顏蒙古騎兵。從而過了長城就是京師,長城成為了拱衛京師發唯一可靠防線,也就是網上流傳的天子守國門。終明一朝,北元殘部瓦剌和韃靼屢次越過長城入侵明朝領土。先有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後有韃靼俺答入侵河套燒殺搶掠京師附近,逼迫明朝開放邊關貿易(庚戌之變,俺答封貢)。大明二百多年來屢次被遊牧民族南下搶掠,直到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徹底漠南蒙古,到了清朝康熙時期,禁止了大規模徵用民力修築長城,因為清朝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帝業,蒙古諸部也臣服於清朝。清朝皇帝知道長城的作用有限,但在之後還是小部分的修繕了一下長城。利用長城傳遞訊息的確很便利,但想擋住大規模遊牧民族南下還是很牽強。長城的作用就是可以暫時擋一下,點燃烽火,其他地方看到迅速支援。現在我們更不需要長城了,但長城是中國先輩智慧於頑強的化身,雄偉的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 3 # 八大槓人

    擋不擋得住和修不修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就像陣地前的木砦,雖然擋不住,但也得設定。。可以遲滯對方軍事行動,加大對方難度。。

  • 4 # 任源

    擋住擋住是另一回事,擋不擋又是另一回事。胡馬南下,所到之處,烽火狼煙,哀鴻遍野。做事總比不做事要好,要是不修長城,在古代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嗎?而且長城的一個重大作用是打擊走私,沒有鹽,遊牧民族的身體就變得浮腫。沒有茶,他們就解不了油膩。沒有絲綢,他們就穿的不好。

  • 5 # 疾速大肥魚

    我想在這裡說一下個人的一些觀點:

    首先,長城在古代,尤其是冷兵器時代抵禦外族(這裡外族說法僅針對古代時期,槓精勿擾)入侵上是發揮了很強大的作用的。為何這麼說?因為,長城並非一下子修成的,而是經歷了數個朝代逐步加強完善的,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其次,歷史實踐也證明了,修葺了長城的區域,有效的阻止了外族的多次入侵行為,有效的保證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未修葺長城的區域經常會受到外族的侵擾,百姓苦不堪言。

    最後,試問,一名垂暮之年,手無縛雞之力,連多走兩步都會上氣不接下氣的老人穿上最好的盔甲,能否打得過一名身著布衣,身體力壯的青年嗎?答案顯而易見!所以說,再好的防禦體系也需要人來維持,當一個朝代已經腐朽不堪,整個國家都已經無法正常運轉時,就算有長城又怎能阻擋國破家亡???

  • 6 # 牧漁子

    長城本就是個勞民傷財的工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正是看到了它有效地防禦功能,才堅持不斷維修建設。

    一、遊牧民族南下侵略的特點

    最早可以上溯到商朝時期,紂王徵鬼方的記載已經說明了,從北方有遊牧民族誕生開始,南下搶劫已經成為常事。這是由北方草原的環境氣候和狩獵民族的本性決定的。草原和沙漠地區對於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非常弱,生活在那裡的民族全是靠天吃飯。碰到旱災,牛羊餓死,碰到雪災,牛羊凍死。冬天是他們抗災能力最差的時候,所以每到秋高馬肥之際,意味著他們的狩獵時間到了,南下搶些過冬的糧食,順便搶些奴隸和女人,你已經成為他們的生存方式。

    北方遊牧民族往往都是一個統一的集權政權。草原上有很多遊牧民族,他們是雖然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相近,但是他們並不能夠做到車同軌,行同倫,書同文。一個部落崛起,其他部落臣服,從而形成一個部落聯盟。比如匈奴、柔然、突厥、回鶻,甚至後來的蒙古。所以南下侵略不一定是草原政權統一組織的,邊境的草原部族像蝗蟲一般時而襲擾的情況更多。當草原上這個部落聯盟的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他們會將各部族的優勢力量集中起來,為搶奪一片水草豐美之地,擁有一片資源充沛的森林,佔有一座地位重要的城池而舉兵南下。

    二、長城最初的防禦作用並不是防兵,而是防盜。

    在古代遊牧民族南侵有兩種侵略方式,一種是遊牧民族政權組織的南侵部隊武力進攻,可以稱之為"兵";另一種是遊牧部落、民間武裝組織的南下搶劫隊伍,可以稱之為"盜"。而長城最通常作用在於防盜,不是防兵。

    長城最早修於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與匈奴相鄰,常常受到匈奴人南下搶劫,不得不屯兵邊境給北方的防禦造成很大的壓力。已經有了一個統一的政權,但是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南下統治一個比自己大幾十倍的華夏民族。其實,拿絕對實力來比,秦趙燕三國任何一國都比匈奴實力強大,是南方的農耕民族並沒有像匈奴的遊牧民族一樣具有相當強的侵略性。匈奴人打的是游擊戰,運動戰,在草原和大漠上神出鬼沒。中原軍隊以戰車為中心的步兵軍團和他們沒有辦法一決高下,他可以打完就跑,你沒有相當強的補給力量的話,你根本就找不到他在哪兒。於是對於這種小規模的侵襲和騷擾,秦趙燕三國都採取了修建長城的方式。

    長城上有軍隊駐守,一個點受到攻擊,烽火臺點起狼煙,附近駐軍火速支援。長城作為防禦線,小股的隊伍很難逾越。邊境地區的百姓受到侵略的機率也大大降低了。於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把三國建設的長城連在一起,形成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第一道防禦線。

    三、長城是一條高速公路,任何一處被攻破之後仍然具有迂迴包抄功能,入侵敵軍必須有所顧慮。

    說白了,長城只是一道城牆,遠比不上一個城池的堅固。漢人的城池還經常被遊牧民族的騎兵攻破,更何況一道城牆。當遊牧民族形成一個統一政權,可以集中大規模的部隊,選擇南下搶掠財物、土地、人口,萬里長城,處處防守,處處薄弱,在大規模武裝部隊和攻城武器面前,長城就變得異常脆弱。被攻破一處缺口,萬里長城就失去了防禦功能。

    但無論如何,敵軍都無法攻破整座萬里長城。漢人有足夠的人口在長城戍邊,遊牧民族哪會有足夠的人口去佔領整座長城?所以無論哪支軍隊攻破了哪一處長城,這個缺口南下的時候,都不得不考慮這個缺口兩側的長城上機動而來的援兵。這時候長城就相當於一條高速公路,幾百公里外的援兵登上長城,迅速合攏,對部隊南下入侵部隊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所以長城這條高速公路又有效牽制了敵人在切口處的防守部隊。這種情況下,遊牧民族的騎兵隊伍想切開一個缺口,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長驅直入?恐怕沒那麼容易。

    長城修起於戰國和秦朝,漢朝前期還較為重視,後來等到漢朝國力強大的時候,哪還依靠什麼長城來作防禦?早已直搗龍城、封禪狼山。恐怕也沒人聽說過大唐帝國時期有誰提到過長城建設的重要性。真正的長城不是那一條秦磚漢瓦砌成的防禦線,而是中原帝國的強盛和華夏男兒的血性。是飲馬北海的漢軍鐵騎,是劈山倒海的大唐陌刀,是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的震天吼,是中華兒女在羅布泊試驗場的盡情歡呼。

  • 7 # 穿插游擊隊

    ◎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原農耕文明政權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危脅。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亡於犬戎之手,倒黴的周幽王身死國滅,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在這500多年的時間裡,幾個遊牧民民族始終危脅者各諸侯國的安全。

    ◎ 西周分封諸侯國和周邊遊牧漁獵部落

    燕國,在春秋時代差點被遊牧民族滅國,最後還是齊桓公出手幫燕國渡過難關;趙國,因為地理位置原因,長期被匈奴、樓煩等族侵擾;即便是最終一統天下的強秦,這個國家也長期受義渠等族侵擾。

    面對這些來去如風的對手,戰國七雄奮起反擊,趙將李牧、燕將秦開等人都是打擊遊牧民族的名將英雄,尤其是李牧,史載他“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 戰國後期的形勢圖

    然而,遊牧民族騎兵機動性極強,他們可以在漫長的邊境線上隨意出擊,面對這一困境,燕趙等國想出一個法子——修長城。有了長城,遊牧民族再也不能隨意南下。

    當然,長城也不是什麼新奇事物,春秋時期就有諸侯國修過長城,但是遊牧民族的危脅無疑讓更多國家把它發揚光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在使用種種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他試圖解決匈奴問題。秦軍名將蒙恬率30萬秦軍北伐匈奴,將黃河以南土地全部收復,隨後渡河佔據陽山,匈奴人節節敗退,秦始皇十分滿意。

    但是秦始皇也無法將遊牧民族徹底消滅,於是秦朝開始修築規模空前的長城,在原有的六國長城基礎上,築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自此以後,從漢至明,歷朝歷代無不興修大段長城,即便是失去燕雲地區的趙宋王朝,近年也有學者透過考古挖掘發現北宋曾在河北地區修築過長城。

    清聖祖玄燁曾嘲諷長城勞民傷財,然而他的後輩在圍剿捻軍賴文光部時,也不得不用修牆、挖壕溝來壓縮捻軍活動空間,晚清文人王安定直接嘲諷“清長城之築,蓋三晉、燕、齊以至秦築長城限胡騎之禦敵方略之延用”,你們這是用人戰國七雄玩剩下的套路。

    那麼,長城真的能讓皇帝們高枕無憂嗎?

    在1170年的亞洲,強大的女真大金王朝無疑是東亞的霸主。44年前,女真勇士將富庶的北宋王朝迅速消滅,大批宋朝皇室被擄掠北上,只有僥倖南逃的康王趙構在江南延續宋朝香火,金軍一度將趙構追到海上,然而南宋政權還是在岳飛、韓世忠、吳玠等名將保護下僥倖存活,兩國最終是誰也無法消滅對方,在1142年訂立紹興合約,金朝成為南宋宗主國。

    此時的金朝君主是世宗完顏雍,後世史官稱讚他為“小堯舜”。

    ◎ 金世宗完顏雍

    這一年的三月初一是“小堯舜”的生日,在生日宴上,宋金使者進行射箭比賽,結果是精挑細選的女真勇士大敗於南宋使者“宋使中五十,押宴者才中其七。”

    金世宗大怒,自即位以來,他一直強調要保持女真族的尚武之風,防止軍隊戰鬥力下降。但是世宗的個人努力擋不住歷史大潮,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逐漸漢化是必然結果。

    戰鬥力江河日下的金軍雖然可以壓制南宋發展,然而卻無法壓制塞外草原上的新興民族——蒙古族的發展。面對這個新興民族,世宗下令“每三歲遣兵向北剿殺”,以攻為守,削減蒙古族人丁數量。

    然而,這麼做的結果是蒙古族勢力越削越旺。

    ◎ 金章宗完顏璟

    公元1189年,世宗之孫章宗完顏璟繼位改元明昌,這位君主十分喜歡漢文化,他的書法作品還曾被誤認為是宋徽宗的真跡。面對蒙古的危脅,1194年,章宗再次拿出中原王朝傳統藝能——修長城

    ◎ 摘自解丹《金長城軍事防禦體系及其空間規劃佈局研究》論文

    ◎ 一段完整的界壕工程示意圖

    金長城主壕深4-5m,寬5-6m。主牆高6-8m,寬8-10m。大多使用黃土夯築,少數辦土石混築或土包石,主牆每隔130-15m還修有一段敵臺。

    ◎ 金界壕遺址

    在重要地段,金軍還加築副牆、副壕,透過主線支線的前後網狀格局,用長壕土牆防禦敵軍進攻。這種雙障結合防禦,大大提高了蒙古騎兵進攻難度

    ◎ 金長城馬面、女牆、塹壕示意圖,摘自同一篇論文

    金代的長城(界壕)有南、北兩條。

    南長城在大興安嶺南麓,東起內蒙古莫力達瓦尼爾基鎮北約8公里的嫩江西岸,西止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附近的大青山,這條長城經歷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四個時期才修建完成,並且是分三段修建的,雖然各段之間並不銜接,但相距不遠,仍可看作是一個整體。

    北長城東起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盟根河南岸,向西至額爾古納河東岸,向南經滿洲里之北,在俄羅斯、蒙古國境內一段,經烏勒吉河與克魯倫河之間,直至肯特山東南麓,長約700公里。加上若干支線,金長城成為第二條萬里長城。

    ◎ 金代長城示意圖

    ◎ 金長城衛星照

    金朝萬里長城由東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討司負責,面對北方草原上崛起的“大蒙古國”,金軍只能躲在長城後面準備“防秋”。連偏南江淮的南宋政權都知道,他們的鄰居面臨著新的威脅。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稱“成吉思汗”,當年金軍曾殺死其曾祖父、叔祖,即位伊始,鐵木真就開始計劃討伐金朝。成吉思汗在1207年派長子朮赤征服林木中百姓,是年蒙軍攻打西夏,然而卻被夏軍擊退。1209年蒙古得到了畏兀兒人的歸附,同年成吉思汗親征西夏,大軍包圍西夏國都中興府,引黃河水淹城,但是蒙軍堤壩崩塌,西夏倖存,夏主李安全向蒙古稱臣納貢,西夏由一個獨立國家淪為蒙古附庸。

    1210年,成吉思汗與金朝斷交,為加固邊防,金軍又在塞外加修一段300km長的長城。

    1211年2月,成吉思汗在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誓師,禱告於天,請求神助,誓為金人所害的祖先報仇。命脫忽察兒將二千騎,留鎮漠北,率領總共6萬的軍隊南下伐金。

    成吉思汗攜其4子,以及先鋒哲別、左翼萬戶官木華黎等將,從怯綠連河畔的大斡兒朵處起兵,穿過大漠抵達金朝邊界。

    在熱心的汪古部首領指引下,蒙軍繞過界壕,一舉攻克大水濼、豐利等地,還佔領金軍邊堡烏沙堡,金章宗苦心修築的長城完全成了擺設。

    ◎ 界壕,壕堡衛星圖片

    ◎ 另一處金界壕遺址

    初戰告捷後,蒙軍暫時退兵。

    此時的金朝皇帝是衛紹王完顏永濟,章宗之叔,章宗一生8子皆早夭,在1208年病重之際,他有兩個妃子再次懷上龍種,章宗將皇位傳給叔父永濟,他的想法是,若二妃所懷皆女孩,那麼皇位歸永濟;若有男孩,那麼叔父還得把皇位歸還。

    ◎ 衛紹王完顏永濟,1213年死於政變

    結果他這位叔父剛一即位,立即對他兩個妃子動手,兩個妃子一死一出家。

    面對來勢洶洶的蒙軍騎兵,金主派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完顏承裕帶兵增援中都西北部的撫州、昌州、桓州前線,再派胡沙虎鎮守西京大同。

    8月,金軍在邊境集結完畢,騎兵15萬,步兵30萬,總計45萬大軍,獨吉思忠又徵調75萬民夫沿邊境線加固長城。

    面對金朝45萬大軍,成吉思汗亳不懼怕,他這次率10萬騎兵南下兵分兩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率西路(3萬)攻打金朝西北防線,成吉思汗則親自主力南下,

    ◎ 蒙金雙方部署示意圖,摘自B站up主資訊素的影片。

    越過金長城,以哲別為先鋒,突襲搶佔金軍戍堡烏月營,隨後再次攻佔烏沙堡,金朝加固後的長城防線再次被鐵木真撕開一個大口子

    烏沙堡失守後,金主將獨吉思忠撤職,新任總指揮完顏承裕畏蒙如虎,他率軍南撤,將撫、昌、桓三州拱手讓人,把主力集結在野孤嶺,蒙軍在桓州的金朝牧場繳獲上百萬匹軍馬,軍心大振

    ◎ 華北平原北部由太行和燕山山脈作為屏障,但是在群山之中也留有一些孔道,其中以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山海關等是最主要的幾個。而從蒙古高原南下的遊牧勢力,最方便快捷的通道就是過張家口,走居庸關。決定蒙古與金朝命運的野狐嶺之戰,就在張家口西北張北縣境內,距北京約二百公里,北連漠北、西通西域、南接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圖源於地圖帝

    野狐嶺,是一道橫亙在南北農牧自然分界線上的天線,野狐嶺之後就是有利於騎兵馳騁的一馬平川。完顏承裕斷定蒙軍騎兵在山地間無法發揮優勢,他將45萬大軍分兵駐守各處要塞

    在抵達野狐嶺後,蒙軍搶先攻佔嶺北山口獾兒嘴,兩軍激戰近一天。

    黃昏時分,金軍準備紮寨防禦休息。蒙軍大將木華黎卻向成吉思汗請求發起攻擊,成吉思汗遂中兵力重點突破,木華黎率精兵衝鋒在前下馬步戰,還有一支蒙軍繞後配合正面突襲。

    面對蒙軍精兵前後夾攻,完顏承裕的軍陣被直接衝散,金軍向會河堡潰逃,蒙軍一路追擊翻過野狐嶺,金軍屍橫遍野“死者蔽野塞川”,最終金軍主力在會河堡被殲滅,45萬大軍不復存在,主帥完顏承裕僅以身免,金軍野戰精銳幾乎盡沒於此

    ◎ 摘自B站up主資訊素的影片。

    9月,蒙軍先鋒哲別連克涿鹿、居庸關,所部兵馬直抵金中都城下,由於中都城防嚴密,哲別隻能率軍劫掠附近州縣。

    不久後,成吉思汗率領的主力抵達中都城下,蒙軍再次試圖破城,無奈還是被完備的城防挫敗,於是成吉思汗撤圍,率軍劫掠華北平原,華北平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民不聊生。

    ◎蒙軍第一次進攻中都作戰經過示意圖

    10月,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的西路軍越過金朝西北長城,西路蒙軍先佔雲內州,這裡也有一個金朝國家牧場,蒙軍再次繳獲大批優質軍馬,西京大同守將胡沙虎棄城逃走,蒙軍一路向北劫掠山西北部地區,兩路蒙軍在獲得大批人口、軍馬、牲畜後撤兵北返蒙古草原,他們的身後,是無數失去親人流離失所的百姓、無數化為焦土的城池。

    ◎ 朮赤和哲別兩路蒙軍進入金國進行劫掠路線

    1211年的蒙金戰爭是雙方的國運之戰,此役之後,金朝成了蒙古的提款機,幾乎每年蒙軍騎兵都要南下劫掠一番。而金朝長城,每次都是擺設。

    1213年,金主永濟死於政變,宣宗完顏珣繼位。這位爺不久後南遷汴京造成北方人心離散,蒙軍趁機攻佔中都。後來又搞北缺南補拿南宋開刀,徹底斷絕金宋聯合可能性(南宋權相史彌遠傾向於聯金防蒙),給金哀宗完顏守緒挖了個大坑。哀宗勵精圖治重用能將,金軍戰力有所回升,憑藉潼關-黃河防線抵抗蒙古10年之久,最終金朝在1234年亡於宋蒙聯軍之手。宋理宗在臨安用哀宗遺骨等物祭奠徽欽二帝,向天下宣佈宋朝洗刷靖康之恥。

    金朝成為擺設的長城絕非孤例,隋煬帝的長城沒有擋住突厥騎兵、修建用料改善的明長城也沒能攔住皇太極五入中原,凡此種種不勝列舉。

    那麼,是否能得出長城無用呢?

    以上長城被攻破例子並不能說明無用,長城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巨大的防守紅利,沒有長城,中原王朝只會更加被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長城能否發揮作用,與政權國力、軍力密切相關,當一個王朝強大時,長城就是守護國家的萬里藩籬;當一個王朝腐朽時,任何防線都只能成為繡花枕頭,如北宋的百萬大軍,在數萬金軍前不堪一擊。

    中國古代社會性質決定了一個帝制王朝不可能永遠強大,王朝國力衰弱的過程也是軍隊戰力下降的過程,當軍隊戰力不堪一擊時,長城也只能成為擺設。

    而把希望寄託在一條防線上的王朝,必定會滅亡。

    (END)

  • 8 # 平民經濟學人

    長城是一個防禦體系。

    長城城牆本身的物理防禦功能不是主要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從地理上突破很容易。城牆擋不住北方遊牧政權的進攻。

    長城主要功能是警戒,真正起防守作用的是一個個烽火臺。

    長城以外不斷駐紮部隊,修有烽火臺,再往外還有探巡的斥侯。遇有入侵,依次報警,層層防禦警戒,這樣才能給後方大部隊足夠反應時間。

    防守還是靠軍隊打仗,並不是依靠長城的城防。

  • 9 # 瓊林夜話

    自春秋戰國以來,北邊的趙國,燕國,南韓還有西邊的秦國都修築過城牆,以此抵禦北方的胡人!為什麼要修城牆呢?因為胡人擁有騎兵優勢,而中原人也打仗主要依靠步兵和戰車!騎兵在北邊平坦的內蒙草原上來去如風,適合突襲,步兵適合陣地,戰車也就適合打一打步兵,打騎兵就算了吧!況且,古代交通訊息不發達,而打仗對資訊的要求又高!

    所以,為了預防胡人突襲,給被襲方充分的反應時間,城牆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一旦胡人犯邊,烽火臺狼煙四起,君主就會知道邊境告急,然後派兵前往!

    秦朝時,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然後把各國城牆連在一起,成了長城!

    所以,不管是漢朝還是哪個朝代,修築長城的目的都不是為了抵擋遊牧民族南下,而是為了示警,給中原王朝反應時間!一旦中原王朝強盛,長城的作用又會發生變化,成為征討遊牧民族時屯兵和駐紮的場所!

  • 10 # 大浪淘沙0852

    修長城肯定是有用的。他可以把戰爭前線拉到很遠的地方。遊牧民族要翻過長城是困難的。如果漢人固守,遊牧民族可以說很難翻過長城。遊牧民族駕馬向長城進攻時,駐守的軍隊可以放箭,或者投出巨大的石頭砸傷敵人,還可以等到敵人爬上城頭,用劍給他致命一擊。遊牧民族要翻過長城,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長城就是一道天塹。徹底的隔絕了遊牧民族與漢族。士兵們守著長城。若發現有敵人來犯。他們,可以點燃烽火。告訴遠方的軍隊。使他們趕快過來殺敵。長城退而可以守著,出去找可以進攻。這也是為什麼幾千年來遊牧民族不一騎絕塵,迅速跨越幾百公里,打到中原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中原地區一馬平川,遊牧民族殺的兇猛點,漢人真的抵擋不住。所以需要長城來阻斷他的進攻。

    長城是由一個個堡壘組成的。它們連在一起,堅不可摧。站在聳立的山巒之上,他們可以拉起長弓,猛烈射擊來犯的敵人。也可以乘勢而下,把敵人消滅乾淨。長城東到山海關,西到嘉峪關。這一道堅固的屏障,使得華人免受了很多災患。

    不修長城,敵人就會長驅直入,攻進中原。軍隊抵擋不住,則會向南撤退。

    長城是有效的護國天塹。有長城在,前線計程車兵就有喘息之機。不至於被兇猛的遊牧民族給打敗。

    長城是那樣的雄偉壯麗!多少將士從這裡向外征戰。多少忠義之骨埋在了長城底下?

    長城高大威武,守護好那裡,北面的敵人就不會南下騷擾。他們都明白,翻過那裡有多困難。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提攜玉龍為君,不破Murano終不回!

    這就是長城的氣概。長城是有效的防禦建築!它的作用非常大!

  • 11 # 關河南望

    事實上,漢朝也沒有指望用長城來抵禦胡人的攻擊。

    從春秋戰國以來,直接和胡人接壤的諸國,秦,漢乃至到了明朝也都在修長城,然而我們發現,其實,長城是擋不住塞外草原遊牧民族的進攻的,該來的還是會來,大搖大擺進來搶劫一番又調頭回去的如後金,那是多不勝數。

    那為什麼還要修長城呢?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長城是我們保護自己不受牧民侵擾的唯一屏障,之所以建長城,是因為農耕民族相比於牧民,一個是整天風餐露宿,受的是風餐雨淋露宿,四處遷移。而漢人們享受著天然環境帶來的好處,有城有房,有土地,所以在艱苦環境下生活的草原民族有著武力上的絕對優勢,一旦這些人想要搶劫,就瞬間會變成兇惡的匪徒,農耕文明的農民和百姓都會受到侵襲,因此為了生存,農耕民族不得不築起長城保護自己。或許我們都會這麼認為,但實際上,長城真正的作用不是用來阻擋遊牧民族,而是為了更快的預警他們的到來而設定的。

    也就是說,事實上,長城的實際作用就是拿來阻擋讓草原民族不能順利直接南下,而是起一個阻礙的作用,同時,各烽火臺發現敵寇入侵後,會立刻報警。附近的駐軍收到後就會集結,並趕往現場。

    長城,就是個古時候的大型預警雷達,國家在平時往烽火臺上派駐少量的兵馬,作用也是預警用的。

    所以千萬不要被著如《長城》之類的片子騙了,長城不是城堡,並不是拿來當城堡用的。

  • 12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修長城是從周朝末年的春秋戰國就開始修了,秦始皇時期大修長城,把各國的長城都連線起來,成為萬里長城。

    修長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抵禦匈奴,但長城事實上是抵擋不了匈奴的,既然抵擋不了為什麼還要修呢?主要是為了起到緩衝的作用,為戰爭贏得時間。抵禦不了敵人不等於就一無是處,它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古代匈奴南下侵襲如入無人之境,中國和匈奴的邊境線比較長,又不方便在邊界線大量駐兵,一旦匈奴大舉入侵,朝廷派兵根本來不及,等救兵趕到,燒殺搶掠一番的匈奴早已遁跡草原無處可尋。在這種情況下,長城就起到關鍵性作用。第一,匈奴想要入侵就沒那麼容易了,首先你要跨越高高的長城,要麼你就攻下關口才能入侵,起到絕對性緩衝作用。第二,長城設有烽火臺,可以起到警報作用。匈奴一旦入侵,烽火臺立即狼煙四起,預示邊關告急,駐紮附近的的兵馬可以迅速趕到,為戰爭贏得了時間。第三,可以為登上長城計程車兵佔據有利地位,居高臨下用石頭砸傷匈奴,或者用箭射擊匈奴,讓匈奴不容易登上長城。

    到了明朝時期還在大修長城,因為北方勢利始終是明王朝最大的威脅。到了清朝就不修長城了,為什麼不修了呢?清朝入關以後中國的版圖就得到了進一步擴張,中國的版圖就不僅僅限於長城以內了,而且還包括長城以外的大量領土。清王朝瓦解蒙古各部落後康熙皇帝三徵準葛爾丹,收復了蒙古(包括外蒙),徹底解決了北方之患。北方的威脅既已解除就沒必要再修長城了,長城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現在,長城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興衰,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我們心中,萬里長城永不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顴骨寬怎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