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穎潁影娛
-
2 # 笑中柔行中剛男兒本色
中國有太陽女神,這位太陽女神名叫羲和。 最早的大百科全書《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
也就是說,羲和國中有個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個太陽。“太陽之母”這是關於羲和的傳說之一。
羲和又是太陽的趕車伕。《楚辭·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無迫。”(弭:平息;崦嵫:yān zī 牞古代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詩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趕著馬車,和太陽一起走在歸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著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著太陽前進。因為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歷的人。《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於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視著時日的迴圈,測定日月星辰的執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歷法。
羲和部落遺址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中國太陽神祭壇遺址公園)內的天台山上。這裡留有太陽神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觀測天文的石質日晷、祭祀臺、石椅、石磨、積石冢等遺存,出土過石斧、石錛、石鏟、石箭頭等器物。
據《山海經》、《尚書》和《史記》記載,羲和族人在湯谷祭太陽,在天台山觀天象。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和後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強大的東夷古國,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羲和部落遺址的考證如下: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山海經》研究專家,晉代郭璞為此作注說:“此經甘淵,實即《大荒南經》羲和裕日之甘淵”。
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稱。儘管羲和與少昊的先後順序無考,但根據《山海經》,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是無疑的。
古時日照東部沿海或者稱“東海”,或者稱“東南海”,有清光緒十一年《日照縣誌》地圖(圖3)為證。《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漢書·地理志》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之後”。少昊崇鳥,顏師三注《漢書·地理志》“鳥夷”曰:“一說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鳥也”。日照在漢代稱為海曲。海曲的東夷人之所以被稱為鳥夷,是因為他們在服飾與行為上極力模仿鳥,而對圖騰物的模仿正是圖騰信仰的重要方面。《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說:“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堯王城遺址)、兩城(兩城遺址)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髮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日照地區是贏姓莒國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領地。而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區屬於羲和之國的一部分。
日照乃嵎夷所在地
據《尚書·堯典》記載,羲和浴日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云:“東夷之地稱嵎夷。”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於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於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圖4 禹貢九州山川圖),地區應屬於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古代嵎夷也稱隅夷或鬱夷。根據清道光年間許喬林所編《海州文獻錄》中有關王良士對湯谷的考察和註解也說明日照地區屬隅夷:“吾嘗航海,自碣石登萊,窮沙門數十島,登成山芝罘,憩息琅琊,尊海而南,求所謂隅夷暘谷者不可得。案:遷史《始皇本記》:調立石朐界,為秦東門雲。朐界者,今海州鎮山古朐縣也。秦統一天下,以朐山為東門,則有虞氏幅員最廣,宜以此山為有虞東界。雨雲山在海中,週二百里,為隅夷無疑。東磊面東為谷,四時旭日所照,奇峰怪壑,異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湯谷也”。儘管許喬林對湯谷地望的結論顯得武斷,但連雲港地區為隅夷的說法是正確的。《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何光嶽先生在《東夷源流史》中也認為鬱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臺山,古稱鬱州)大部分為鬱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分佈北起琅琊,南至江蘇連雲港,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藤花落地下考古(龍山文化遺址)的佐證。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型別主要分佈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型別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家城型別、姚官莊型別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佈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型別的中心地帶。這裡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裡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而地下考古堯王城型別的地域恰恰就是嵎夷的分佈範圍。
此外,史料記載日照在商周時均屬青州。根據《禹貢》成書時的地理知識或九州的概念,其時膠萊平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山東丘陵為海島,日照地區當時位於華夏的最東端,正是太陽從大海中升起,“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太陽崇拜在這裡產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在山東省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天台山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老母廟——這座老母廟祭祀的是我們的先祖太陽神羲和,當地人稱羲和老母,這在全國眾多的老母廟中尚不多見。
郭沫若指出:“殷人於日之出入均有祭”。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夏於東母,泵三,犬三”,“己酉卜,鼓貞,竟於東母,九牛”,“貞,夏於東母,三牛,又”等記錄。可見商代“競於東母”的祭儀十分隆重。競,或作寮,《甲骨文字典》釋之為“會潘柴而祭之意”,也就是堆柴為火進行祭祀的意思。陳家夢在《殷虛卜辭綜述》中指出,卜辭中的“東母”指太陽。丁山先生認為“東母”是日神的別名,當為生十日的羲和,亦即太陽神。“夏於東母”即以火祭日。 日照地區的太陽神崇拜習俗以天台山下太陽節(老母廟廟會)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大,影響最為廣泛。
回覆列表
我們熟悉的關於羲和的故事有 :羲和伴日、羲和御日,那麼羲和喝太陽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首先,羲和是太陽的母親。
《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羲和演變成了御日的神。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氏、和氏氏兩個部落名。
《前漢紀.前漢孝宣皇帝紀卷第十八》:“丞相又奏言古有羲和之官。以承四時之節。以敬授民事。”羲和又發展為一種官職。
《大暑賦》:“炎帝掌節,祝融司方;羲和按轡,南雀舞衡。”羲和又發展為時歷神。
再到後來,又在詩歌體系中滋生出了“羲和鞭日”、“羲和敲日”、“羲和練日”、“羲和倚日”等等意向。文人墨客的個人意志改變了羲和的原貌。羲和神話與羲和意向的關聯性,使它在以後的文學作品中發揮到了極致,從此,羲和開始由神話的荒原向詩歌的百草園過渡,羲和意向開始走向全新境界。
所以,它的演變過程就是:日母——日御——部落——歷官——時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