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意古今
-
2 # 慕沐霂恧
20世紀初期歐洲建築設計樣式對中國建築設計風格的影響 隨著經濟模式的逐漸變化,原有的一些建築設計手法已經不適合新時期的商業化要求,這就要求中國的設計出現新的變化,此時就出現了新舊兩大體系局面:新體系是和近代中國的工業化、近代化、城市化密切聯絡的,主要有兩大途徑形成:
一 、從西方國家直接的傳入和引進;
二、中國原有的建築主動去適應去進行變化、轉型。
中國的新建築設計體系風格主要是透過第一種建立起來的,經過了一系列發展,並大量運用新的技術和材料,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新建築體系也成為中國近代主流
其中最多的莫屬於歐式風格了。
歐式風格又分好幾種:
1. 典雅的古代風格、
2. 纖致的中世紀風格
3. 富麗的文藝復興風格
4. 浪漫的巴洛克
5. 洛可可風格,
6. 龐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風格、、、、、
歐洲風格特點主要表現為 :
①簡潔 、線條分明 、講究對稱 、運用色彩的明暗,鮮淡來對視覺進行衝擊.
②在意態上則使人感到壅容華貴.典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徵:
①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
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繫、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
②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
建築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
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放眼中國幾千年的設計文化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中國的建築設計文化基本上是呈現一個相對保守的趨勢,幾乎是沒什麼變化和突破,好壞之分也只能從建築的用料和做工質量來分辨,在文化內涵的表現形式上並沒有什麼區別
即便這樣,中國早在近代之前也存在過西方風格的建築設計,但是數量和規模都受到了統治階級的限制,比如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圓明園中長春園的海晏堂設計,這個建築設計是由義大利人郎世寧為代表的多人共同設計而成,是典型的義大利巴洛克風格,但這個建築仍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西式風格,因為建築材料和許多裝飾花紋都是使用的琉璃瓦等中國特色材料。所以,中國這段時期內的西方風格並沒有在中國得到發展,相反卻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造就了不少中西合璧的風格
由於中國當時經濟和社會的落後,以及外國入侵,這段時間興建的建築設計大多受到外華人控制,主要表現為:
1、辦公類。中國最早的辦公類西方設計要屬傳播西方教義的教堂設計,這類設計帶有極強的西方文化特色,但是精神的寄託並不是西方列強所需要的。為了追求更多剩餘價值和物質利益,西方列強開始興建與洋務運動相關的辦公類建築。受其影響中國也開始修建多層的樓房與大院相結合的辦公類建築,高層樓房屬於西方風格,而大院式的格局則帶有中國風格,這種設計則屬於中西設計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2、住宅類。住宅類的建築設計變化比較明顯的就是上海的里弄式建築設計,它最早起源於歐洲聯排式的木板式建築設計,由於木材容易著火發生火災,1870年上海里弄建築基本都變成了石庫門住宅。每一個建築設計的平面結構則是中國北方傳統的四合院結構,但是在細節和裝飾方面又具有南方傳統特色。
-
3 # 藍羽設計
外國建築對當今設計風格的影響?
我透過以下幾點簡單的分析下;
1、建築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產生的,它是經濟、技術、藝術、哲學、歷史(歷史論文)等的綜合體。
2、建築藝術是風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東方建築主要是指中國古代的建築。西方建築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築。
3、不同文化風俗下的建築風格不盡相同。
4、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基本趨於一致,但不會相同。
5、歷代以來,不同文化風俗下的人們很容易產生矛盾。一是因為各自利益的驅動,二是因為各地風俗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差別,價值觀,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們的意見產生分歧。
6、由於時代的發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交流內容的廣泛化,當代建築風格相差越來越小。建築風格是人們審美意識的體現,是人的能動性的表現。分析不同文化風俗對建築藝術設計的影響,透過比較很容易的出來。中國古代的建築,西方古代的建築都有遺址,遺蹟存在,風格迥異。即使當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雖然各地建築風格趨於多樣化,同化。但仍能體現出不同文化風俗下,不同的風格。各種風格都有其優缺點,去劣存優,取長補短,我們當代設計工作者應具備的條件。
-
4 # 非著名人士
中華上下五千年肯定有一個過程:獨有,融入,創新一些過程,中國建築中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徵形式和風格。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這個肯定是絕無僅有。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築,特別是西方建築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因此近代中國建築的發展,自然深深受制於這種二元結構的影響,導致發展的不平衡型。主要體現在:現在沒有取得全方位的現代化轉型,明顯呈現出新舊兩大建築體系並在的局面,包括一些好好的中國建築和小區取外國的名字。還有民國時期的仿羅馬風建築南京石鼓路天主堂, 西方古典的原中央大學建築群,還有歐洲鄉村別墅式的原星漢別墅等等,
也許這個問題只是一些陳年往事。我們更應該理性看待,想想現在的北京大興機場,和那些國際化的中國建築。
回覆列表
改革開放的加深,伴隨中國國門的開啟,經濟模式的逐漸變化,中國本土原有的封建建築文化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原有的一些建築手法已經不適合新時期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商業化要求,這迫切要求中國的建築出現新的變化,這個時期出現了新舊兩大建築體系並存的局面。新建築體系是和近代中國的工業化、近代化、城市化密切聯絡在一起的,它的形成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從西方國家直接的傳入和引進;二是中國原有的建築主動的去適應這個要求進行變化、改造、轉型的。中國的新建築體系主要是透過第一種模式建立起來的,經過了一系列發展加上大批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學習並回國參與中國建築的構件,並大量運用新的建築技術和新材料,中西建築文化的大幅度交流衝破了封建時代的阻隔,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新建築體系也成為中國近代建築的活動主流。
歐洲古典建築樣式對中國建築的影響
( 1) 哥特式建築教堂在中國的運用 哥特式建築是 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 13~ 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最負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中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石室 廣州市越秀山一德東路,有一處純花崗石建造的哥特式教堂,他就是天主教聖心堂。由於它純由花崗石砌築,所以被當地居民稱為“石室”。很多人認為石室是仿製法國巴黎聖母院,不過卻有很多本土特色。首先它的朝向本來是向西,後改為向南;其次建築的陡坡屋頂,歐洲採用的是木衍架,而中國匠師採用的是自己得心應手的抬梁式木構架解決了屋頂的結構問題;再次石室不是用水泥,而是用中國傳統的桐油糯米石灰漿築成的,這中材料既可以防水而又堅固而有韌性,歷久而強度不減。最後室外排水的獸頭,沒按西洋作成怪物的形狀,而是作成了中國傳統的石獅狀。
( 2)俄國建築文化在哈爾濱的運用 1891 年沙皇俄國開始修建西伯利亞鐵路,這條鐵路穿過中國的東北地區, 1895年 5月,俄國又以哈爾濱為中心修建中東鐵路,也開始了大規模建設哈爾濱。哈爾濱的建築基本上是俄式建築的移植,其特徵十分的明顯,這種建築的傳入是伴隨著文化的傳播而傳入的,是一種整體文化的移植而不是簡單的建築形式的移植。俄國的教堂建築以“洋蔥頭”聞名於世,到了哈爾濱也把這種建築的表現帶了進來。 在中國近代的建築中外來建築佔了很大的比重,他們的出現給中國建築加入了新鮮血液,而哈爾濱的俄式建築群因其獨特的風格,對我們研究近代建築有著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