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籽亦君

    無法回答,安靜的思考,覺得應該不是,這種俠義讓人心痛,其中不乏硬漢子般的俠儀,也有別有用心的小心思,俠義心腸需要虛懷若谷的道家風範!不需要談判,對天對地對人遵循君子之道,修身養性,兼濟天下即可,縱使後果無法設想,也是求仁得仁。這樣的俠義才叫人欽佩!

  • 2 # 神侃局雷探長

    我認為《水滸傳》整體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講俠義的書。全書宣揚的是忠義精神,沒有跳出忠君報國的圈套。宋江的終極追求還是忠君報國,忠字在前,其後才是義,而且是愚忠,自打上了梁山就一心想著招安。

    《水滸傳》可分兩部分看,招安前的部分可以說是講俠義的,梁山好漢在義字的感召下投靠梁山(當然也是殺人放火後實在沒地方去了)。梁山好漢都是快意恩仇,體現了俠的精神,又因為義字走到了一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招安後幾十回則完全是忠君愛國的故事,而且是完全沒有原則的忠,哪怕是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都改變不了宋江的忠。最終梁山好漢在一次次的為國出征中幾乎消耗殆盡,宋江也被高俅用毒酒害死,臨死前宋江都不忘把李逵帶上,怕李逵壞了他忠的名聲。

    所以我認為水滸講的不是俠義,而是忠義。

  • 3 # 後青舂期哋詩

    看書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談《三國》”,那麼《水滸傳》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呢,這裡我來簡單的說下自己的看法。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型別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文中為我們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年少時,我們常常被他們的功夫本領,英雄氣概所傾佩。又或者感興趣於他們的名號。可等到我們長大後再讀它,你會發現,他們的俠義可以稱得上是“偽俠義”。

    首先,宋江作為他們的頭領,在沒有認清朝局的情況下,妥協朝廷選擇“詔安”,致使征戰方臘的時候,無數兄弟命喪黃泉。就連一直對他衷心不二的李逵也下了狠手。名義上是為了給兄弟們未來一個好的出路,在我看來,實質上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以“落草為寇”為恥!

    其次還有很多好漢,本來仕途和家庭都很不錯,卻被硬拉進了梁山集團。而三打祝家莊裡的扈三娘居然被包辦了婚姻。我對這種手法和方式都是極其反感的。

    《水滸傳》這本書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要說它是一本俠義之書,我認為還不是最好的選擇,當然,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要保持尊重彼此的態度去交流。

  • 4 # 超哥愛搞機

    並不是,梁山好漢有幾人是真正的好漢?為了讓朱仝上梁山,宋江吳用指使李逵殺死小衙內,把一個四歲孩子一斧子劈成兩半這是英雄好漢能幹出來的事?水滸傳更多的是在諷刺當時的社會

  • 5 # 國風唱誦

    我從來不推薦少年兒童讀《水滸傳》!

    明末清初著名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早就警醒後人:“少不看水滸”。原因在於,少年涉世不深,如果社會中的少年讀了水滸,讀懂了水滸,全都仿效這些“英雄好漢”的行為而看不透劇情背後的悲涼個江湖險惡,很容易被書中好漢們的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所吸引,因為更容易好勇鬥狠,讓醜態成為常態,加之少年凡事都不講個輕重,這個世界那才叫一個恐怖。所以說,在少年世界觀還未定型的時候,切莫讀水滸。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也就是人在年輕的時候由於血氣未定,容易因為好色造成身體被掏空,需要戒色;血氣方剛的時候脾氣比較大,好勇鬥狠,容易惹是非,需要戒鬥,等到老了呢,就血氣衰敗,要懂得捨得有舍才有得,要有和藹祥和的氣質。

    而你看水滸呢?講的是兄弟義氣,講的是鬥勇鬥狠,講的是殺人強姦,這對青少年來說往往會產生誤導作用。對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還沒有完全構建完成的青少年,這種誤導有可能是致命的。

  • 6 # 孤雁37476901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是有是的道理,不是有不是理由。說點題外話:有些問題只需簡單的回答是或不是即可,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些人看上去引經據典長篇大論,細瞧廢話連篇離題萬里,是乎只有那樣才能顯示自己有學問…

  • 7 # 青衫素人

    看到這個題目,略微的思考了一下,想了想,個人愚見,《水滸傳》真的不是一部俠義至上的文學名著。

    何為俠義?我所理解的俠義,不一定非要嫉惡如仇、扶貧濟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起碼的道德底線要在,這個道德底線就是最起碼的愛國。

    而文學作品中的俠義,我個人覺得是《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天龍八部》裡的喬峰,《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倚天屠龍記》裡的張無忌。反正《水滸傳》所體現出來的意義絕對不可能是俠義。

    同為文學作品虛構出來的文學人物,《水滸傳》中的人物相比較郭靖、喬峰、韋小寶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想起來魯智深和武松。魯智深確實以俠義、喜好拔刀相助聞名,但絲毫掩飾不了整部書字裡行間散發出來的亂國賊寇味兒。

    這個邏輯就好像丘處機一生都在行俠仗義,但楊康仍然認賊作父的惡劣行徑一樣。丘處機行俠仗義,這和楊康沒半毛錢關係,魯智深行俠仗義,同樣也和書中的其他人沒半毛錢關係。

    所以,在《水滸傳》中,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一副人生百態的浮世繪:

    宋江作為押司,不僅與黑勢力保持長期的良好關係,甚至利用職務之便充當黑勢力、反動勢力的保護傘,並收取錢財。這種人連國都不愛,拿什麼自稱俠義呢?

    同為書中第一男主角,宋江比起喬峰和郭靖差遠了,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郭靖一生都在努力實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國為民”的遠大目標,喬峰甚至甘願為和平獻出生命,這宋江完全就是一個投機主義者,他想的很簡單,就是升官發財,潯陽樓題反詩:“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自比黃巢,其造反的野心已經躍然紙上,無需多言。

    北上抗遼,吳用乾脆提出投降遼國。古代知識分子最重視的就是氣節,當漢奸,最為文人所不恥。古代有多少知識分子因為民族氣節拋頭顱、灑熱血,在這一點上,宋江就比吳用強多了,所以拒絕了投降遼國。

    花榮和宋江一樣,作為底層軍官,包庇宋江可以理解成他講義氣,但若說他愛國、效忠朝廷,完全是無稽之談。

    秦明、關勝、呼延灼、董平等等降將吃了敗仗,一旦被俘就落草,然後反過來奮力與朝廷官軍作戰。說好聽點是仰慕宋江的名氣,其實他們為的就是“想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不知呼延贊、楊家將、秦明祖上知道自己的子孫落了草作何感想。

    林沖這個更過分,野豬林直接出賣魯智深,這樣的人完全跟俠義不搭邊。

    史進、穆弘等紈絝子弟更是無法無天。

    一些草莽更過分,歐鵬的綽號乾脆是摩雲金翅,金翅大鵬食金龍,完全不把真龍天子北宋皇帝放在眼裡。

    其他的像王英、孫二孃根本也不配稱俠義二字。

    孫立為了落草投梁山,乾脆連師兄弟欒廷玉都能出賣,這完全是《倚天屠龍記》裡陳友諒的翻版。

    一百零八梁山好漢裡,難稱俠義的太多了,基本上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汙點。

  • 8 # 北風之神9420

    《水滸傳》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如果只看表面故事的話,我們將發現那只是一個一個行俠仗義的故事,並不如何驚人。但其實這是因為開啟方式不對,但是我們如果往深一層去想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水滸傳》裡面無論關於人心人性的描寫,還是對於權謀智計的描寫是非常出色的。

    就像宋江和晁蓋,我們看表面,都會認為他們兩個情同兄弟。但如果把情節聯絡來看,就會發現都是明爭暗鬥。我們晁蓋在剛去梁山的時候,曾經邀請過宋江前去。但當時宋江的羽翼未豐,如果當時去梁山的話,只能是作為晁蓋的下屬。但是一向不甘於人下的松江,顯然是不會接受這種職位的。

    宋江在經歷了發配江州等一番遊歷之後,他再去梁山時,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兵強馬壯了,隱然可以成為和晁蓋分清抗禮的局面。宋江上梁山時的情景,大家還記得嗎?宋江領著一幫手下去了梁山以後,和晁蓋的手下各佔一邊。晁蓋說排一下座次,但宋江卻說都是自家兄弟,不用分先後,然後就和晁蓋人馬各坐一邊。這顯然是不想和晁蓋融合的意思。

    到這種時候,明眼人比如公孫勝就已經發現了宋江的野心,一看就知道這是個是非之地。所以藉故下山去看望母親就離開了。在公孫勝即將走的時候,作為梁山之主的晁蓋應該說:兄弟可以把母親接到山上一起同住。但這話確有宋江說出來,可見當時的宋江已經是反客為主了。

    宋江以藉故攻打祝家莊的名義,領兵出征,聲稱晁蓋為梁山之主不易出征,於是就把梁山的兵權拿在了手裡。晁蓋看到宋江領兵出戰屢立戰功,並且把梁山眾人都團結在了自己周圍。宋江的這種表現,晁蓋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終於不顧宋江的攔阻。堅持要親自帶兵出戰,但是第一次出征就在戰場上被敵人射中了眼睛中毒身亡。至於那一支箭到底是來自史文恭還是來自於花榮,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晁蓋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但卻只是懷疑,卻缺乏證據。所以晁蓋在臨終時交代,誰能為他報仇誰就是梁山之主。他就是看中了宋江是不會把自己給抓起來的,這也是給宋江出的一道難題,臨死前也要噁心一下宋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利浦電視怎麼連線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