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古談今

    演義裡這麼寫只是為了貶低周瑜而襯托諸葛亮。根據很多史料表明周瑜是一個很大度的人,並非演義裡那樣。

    既然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那麼他又是怎麼死的?

    一、半途遭疾,《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周)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這是說周瑜病死在了半路上。按照孫權冊封周瑜為南郡太守,屯聚江陵,周瑜事先曾詣京晉見孫權上策取蜀來看,由東到西的地理位置為吳郡、巴丘及江陵,周瑜離開孫權後,經過洞庭湖畔的巴丘還沒到領地江陵就半途身亡。

    二、舊疾復發,不管是《三國演義》所言:“箭瘡復裂,地於馬下”,或是《三國志平話》所稱:“周瑜言罷,金瘡氣破”,指的都是周瑜因圍攻南郡時,受到箭傷,事後未能痊癒再加上戰事頻繁使身體惡化就這樣死了。

    此外,關於周瑜的死的說法還有很多,由於歷史文獻記載有限,這些說法都只是猜測而已。

  • 2 # 拇指說歷史

    周瑜病困,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感覺不像是會被氣死的人

  • 3 # 鋼結構加工的人

     先看歷史評價

      ◆三國志陳壽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孫權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孫權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蔣幹稱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

      ◆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三國"孫權

      ◆吾得卿,諧也。——三國"孫策

      ◆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三國"孫策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程普

      ◆謀無不成,規無不細。——三國"王朗

      ◆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西晉"陳壽

      ◆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 ——西晉"陸機

      ◆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叄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

      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東晉"袁宏《三國名臣贊序》

      ◆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陳亮《史論"酌古論"呂蒙》

      ◆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五

      ◆孫策徵劉繇,濟於橫江,大破之於牛渚(即採石磯)。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或曰:此功為大,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南宋"蕭常

      ◆此數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元"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

      ◆規圖荊、益,及制曹、劉之策,著著機先,真英物也。——清"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清"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眾,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克建大勳,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國"盧弼《三國志集解》

      ◆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 ——毛澤東《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光看評價,足以瞭解周瑜為一個德才兼備的曠世奇才,周瑜小時候愛讀書習武,立志“廓清天下”年輕時就展露帶兵打扙的才能,24歲被封為都督,人稱周郎。36歲病逝於馬丘。

    所以說氣死不足以為信,只是文學作品為了情節,修飾,抬高諸葛亮而為。

  • 4 # 良人執戟2

    品查歷史上的周瑜,他會深深的讓人佩服,惹人羨慕,令人肅然起敬!人們都希望用真實維護歷史的嚴肅,但真實的歷史卻抵擋不住充滿感情和道德偏向的想象的侵襲。

    羅貫中是文人小說家,他必須遵循文學創造人物及人的內心世界的原則。如果只求如實反映外在世界,古時可用繪畫、文字記載就行了,如《韓熙載夜宴圖》《唐明皇幸蜀圖》,文字就太多了,比如《史記》《三國志》等等。

    而《三國演義》是通俗作品,以大眾化、娛樂化為重點,但是,小說對大眾的影響巨大,也要尊重歷史人物。

    但是,即使是歷史學家的記載也未必是金科玉律,他們也有情感好惡,也有固執偏見,即使是文史巨頭司馬遷的《史記》中,真實和文學想象也會在書中共存共榮。所以在小說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策略於是在

    巜三國演義》中,羅老先生筆下的周瑜描寫成了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心存謀略何人勝,古今英雄唯是君。

    這是羅貫中為蜀漢後期的姜維所作的感嘆,其實用來總結周瑜是十分恰當的。

    周瑜字公瑾,安徽舒城人。瑜、瑾皆是美玉

    的意思,而周郎人如其名,面如冠玉,玉樹臨風,羅貫中也忍不住用八個字來形容美:資質風流,人如其名。這個形象相信己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精彩的橋段之一: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卻是作者的借花獻佛,穿鑿附會,諸葛亮羽扇綸巾,談笑滅虜的潚灑自信,使人感到一個神奇的智慧之神降臨。

    而周瑜以大都督身份指揮的赤壁鏖戰卻真真實的存在,清清楚楚記在史冊上的。

    赤壁之戰的風煙因為近千年後的蘇軾泛舟古戰場而重燃。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倫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四十多歲貶官到黃州的蘇軾想起三十多歲己統帥東吳三軍的都督,是由衷的敬佩,也是感傷的流露。

    多麼理想的人生一一權力、事業、美妻!!

    周瑜是心胸狹窄的人嗎?

    史冊記載老將程普自恃資格老,戰功多而瞧不起周瑜,幾次羞辱周瑜,但是皆以國事為重,不予計較,坦然面對。

    程普終於折服,捋須嘆曰:與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原來東吳也可上演《將相和》的歷史佳話。

    周瑜不僅文武雙全,品行高潔,而且是音樂領域著名的大V!

    江南歌坊盛傳"曲有誤,周郎顧"的佳話,周大都督的風流儒雅,才華橫溢,成為多少美眉的夢中情人,小喬更是眾多少女們羨慕、嫉妒、暗恨的物件!

    唐代詩人李端小詩一首詠其亊: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用郎顧,時時誤拂弦。

    為了周郎的關注,歌女們不惜把G調整成A調,因為周瑜只要一絲察覺走調,會立即停止飲酒而注目瑟琶女。

    周瑜英年在征途中染病去世,時年僅36歲。

    真是天不假年,天嫉英才。

    這樣的成功人士會被氣死嗎?一一笑話!

    用一首唐詩結束: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李白墓》.白居易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張韶涵與父母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