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文物藝術盛典

    (一) 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徵: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並且大多是青銅。2.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臺,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十六國時代的華蓋金銅佛像

    (二) 北魏時期佛像特徵: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佈,衣紋深刻線條隆起。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臺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週。

    (九州藝博館藏北魏板凳佛,長4cm,寬4cm,高12cm)

    (三)北齊時期佛像特徵: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著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4.佛陀的神情溫和端莊,質樸淳厚。5.此時佛像多為淺衣紋,立像多身軀扁平,側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石灰岩制站立菩薩像 ,高53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佛造像,高64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佛造像,長27cm,高71.7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砂岩石雕菩薩像,高11.5cm 寬9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漢白玉飛天造像,高6.5cm,寬6.5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思維佛,高10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大理石立佛,高81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漢白玉佛頭,最長處9cm,厚1.3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漢白玉佛頭,長13cm,高11cm,厚1.5cm)

    (九州藝博館藏北齊背屏式佛造像,高51.5cm)

    (四)北周時期佛像特徵: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於兩肩膀上。4.佛像整體比例失調,體軀肥碩敦實,姿勢多為簡單的僵直而立。此時的瓔珞花飾,匹帛等都極粗碩飽滿,深垂直膝,細部多加雕飾。

    周青銅佛像

    (五)隋朝佛像特徵: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3.腹部稍稍突起,軀體有彎曲感,身體重心前傾。4.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缺少飄逸的動態美。5.佛像頭頂肉髻,螺發;菩薩多戴花冠,瓔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繒帶和帔帛向兩側低垂。

    隋朝釋迦牟尼坐像

    隋朝釋迦牟尼坐像

    隋朝菩薩造像背屏式造像

    (六)唐代佛像特徵: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2.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3.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5.臺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6.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代特點。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九州藝博館藏唐石雕菩薩頭像,高15cm,寬10cm)

    (九州藝博館藏唐板凳佛,底座長3.5cm,寬3cm,高10.3cm)

    (九州藝博館藏唐大理石金剛頭像,高20釐米)

    (九州藝博館藏唐銅鎏金板凳佛,底座長1.9cm,寬1.5cm,高7.5cm)

    (九州藝博唐鎏金佛,高8cm(不含底座))

    (九州藝博館藏唐金剛頭,長5.5cm,寬5cm,高9cm)

    (七)宋遼金時期佛像特徵: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宋代佛造像

    遼代佛像特徵: 佛像肉髻較為低平,螺發中央多有髻珠。1.兩肩寬厚,體態豐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2.菩薩頭戴高冠或三葉形寶冠,面頰圓潤,眉毛修長,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項掛瓔珞,帔帛繞肘;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3.蓮座盛行束腰大仰蓮式,蓮瓣肥碩,尖端略向外翹起,下層多為三層臺階狀或是俯蓮;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圓形和六出花口形,方臺上的鋪布中間呈半圓形,兩側下垂呈三角形,有明顯的圖案化傾向。

    遼 釋迦牟尼像

    金代佛像特徵:

    造像軀體壯碩,寬肩闊胸,寫實性強,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金代佛造像

    (八)元代佛像特徵:1.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2.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3.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4.菩薩袒露上身,胸佩瓔珞,瓔珞的顆粒較大;下身著裙,紋絡簡潔。5.蓮花臺座的蓮瓣肥大飽滿,底沿外卷。6.面部為倒置的梯形,五官緊湊,具元代特徵。7.元代佛像蜂腰長身,姿態嫵媚,菩薩則高乳豐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風格。

    元 銅鎏金釋牟尼佛像

    (九)明代佛像特徵:1.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2.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3.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複。4.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5.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週對稱分佈,具典型時代特徵。6.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7.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週,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8.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9.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10.甲衣及絆甲絲絛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

    (九州藝博館藏明青銅和尚,底座長8cm,寬7cm,高22cm)

    (九州藝博館藏明釋迦摩尼銅像,底座長16.3cm,寬10.3cm,高23cm)

    (十)清代佛像特徵:1.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2.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3.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4.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的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5.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整,蓮瓣扁平,一般只圍大半,具時代特色。6.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是清乾龍造像特點。7.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製作教粗率。

    (九州藝博館藏清銅鎏金佛像,底座長9cm,寬6cm,高14.7cm)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兒子手上長了肉刺,還會自身傳染,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