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節度使95

      “觀,看、怎麼看。人類對外部的觀,重在觀察資訊並篩選、採信,內觀是對自我天性的確定。人生觀,怎麼看待人生。無非心裡的地多少給別人、多少給自己,所以人生觀就是心地、德。“要不要分”是平等性,是心裡能否考慮到別人,人生觀是我們平時說的自私與否。心地是本性天生,“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生來的天性不是父母能想如何就如何的。因果本來存在,也給我們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契機和方法。說深信天道、天道為公,所以世人若欲平安吉祥,擴大心地裡他人的佔比來提升思維廣度以改變選擇基點是給自己造福田,這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思維提升的過程我們能向自己反求心地的擴大,自己沒有提升思維的要求時,心性很難改變。心地屬於天生,心性這個詞含有心地對外部價值觀的附從。性善性惡在教育,成年後思維能力的進步能甄別區分善惡做自主選擇,所以是自己的選擇在決定性善還是性惡、最後決定自己的人生。基本地,不能確定本心天性的時候心性隨境轉,換句話說,沒有內觀時我們以為的需要並不一定是我們內心的真實需要。

        所有人類的個人基本價值觀是健康、保障基本生存,這是人生觀穩定的基本保證。個人的外延價值觀是生活的尊嚴,成長的機會。人生的尊嚴,由社會管理對所有人進行資源均衡配置來體現平等尊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資源配置決定人格平等也是價值觀的具現。獨立人格與否會受外界資源和價值觀的影響,但獨立思維的能力才是最終決定人格獨立的因素。各級次管理中儀式能塑造尊嚴,但儀式不能代替資源配置均衡確保的人生尊嚴,資源配置狀況才是價值觀的具現。

      接受教育之前,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本有的。天生“喜歡這樣”、“不喜歡那樣”就覺得那樣沒價值,是心裡不喜歡才不需要、心裡喜歡才覺得重要,認為有價值且一定會用語言或者行為來表達佔有慾。價值觀是自心需求,是人的自性,慾望能被製造即是說價格能透過製造可利用的慾望達成,所以價值觀不等於慾望。金錢的追求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追求價值觀的實現,所以價值觀不以價格為標準衡量,個人佔有的資財不等於人格的高低。

        得到這個有價值的東西要不要分給別人、分多少,是天生心地決定的。心裡喜歡,心為因,人生觀決定價值觀;分不分、分多少是平等觀,心為因,平等觀是平等惠及面,是對這些人平等考量資源配置的權重也是心裡能考慮到的人的數量。平等觀不只是價值觀,也受限於個人世界觀、立足於人生觀、心地的容納度、心量。平等既是人生觀又是價值觀。人的平等觀在一般情況下與資源狀況有關,所以提升平等觀與資源配置均衡必須同步。社會保障全民基本生活資源的情況下,管理者思維的重點是怎麼分的問題,資源配置均衡是實現全民平等觀的前提。

        價值觀外顯於語言,語言的定義由世界觀決定價值觀的界定範疇。所謂人為意識、誘導甚至意識形態都是價值觀的問題,只是意識形態涉及到人生觀,是知識含行為的管理對應。意識形態不光是理論,更重要的是由實踐實證才是意識形態。人民內部矛盾不涉及意識形態,討論定義的因果序列和知識點在世界觀框架裡的構建就能辨偽。

    ……”

    以上是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寫在因果人生裡了。世界觀在因果決策裡,要注意的是完整的世界觀與個人世界觀之間是有差異的 。

    “ 完整的世界觀才成為思想體系,世界觀能應用於人生才能稱為哲學,知而能行的才是哲學世界觀。觀、看,怎麼看;世界觀,怎麼看世界。“怎麼看這個世界”包含了人類對世界的整體認知:“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我”在這個世界的定位。

        這個世界有什麼?人,人之外的動物、植物,大地和天空中一切。地球上,即使在人類不涉足的地域環境,天、地、動植物依然是相互依存著的;人類存在的地域,因為人類食住行的需要對自然環境改造、利用進而造成環境的變化,所以“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有心識,有思維,有主控物和改變環境的能力。人不屬於物、器,人的器用是指人的天賦能力和責任擔當。物的定義是環境生長的動植物及被人制造、沒有自主行為意識的器具,物被人使用。環境是指人之外的所有動植物、山川大地、天文,人之所處、人之所居。

        鑑於此,我們定義世界觀為:涵蓋人、物、境完整依存關係,並以扶持人類承繼、與世界和諧共存為目的的知識體系是世界觀。道為世界觀,不止是規則的體現還是本源,且道為醫、與人體相合。”

  • 2 # 天空昊主

    人生觀,要遠望宏觀,本就是一場時間和空間中的旅行,把有限的時間和未知的空間,用遠望的線條,和宏觀的格局規劃起來。也可以說是理想或夢想,不管你想不想,自出生,你的歷史已經註定了,那又為什麼不去規劃和想象呢?

    價值觀,是唯心論。“百善孝為先,問心不問行,問行堂前無孝子。萬惡淫為首,問行不問心,問心世間無完人”。讓心靈返璞歸真,迴歸最原始的真,善,美。無惑於情,無愧於心,坦蕩自然,隨緣清靜。

    世界觀,是唯物論。知正反,辨真偽,修身,致事,立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用世界觀自身,知其渺小。用自身觀世界,知其浩大。所謂知正反。衣食住行,不過度貪念,知道自身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所謂辨真偽。浮華和虛名,最是累人。何必痴戀,何必貪婪。。。

  • 3 # Kant孟

    謝謝邀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統稱為“三觀”。用一句話概括,三觀就是人的靈魂架構。靈魂還有架構嗎?當然!就像人的身體有架構一樣,人的靈魂也是有架構的,只不過人的身體架構可以看得見,而人的靈魂的架構卻是看不見的。哲學家們為此殫精竭慮,最終把這個看不見的架構稱為為“三觀”。

    第一觀:人生觀。所謂人生觀,就是回答人為什麼活著。我們在不同場合隨機詢問這個問題,得到的回答會是五花八門。或是為了錢而活,或是為了名望而活,或是官職而活。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功名利祿。沒錯,人追求功名利祿天經地義,然而,如果把人生的意義設定在這個目標上,人的靈魂層級之能打50分,還不夠及格分數線。要想過這個及格分數線,就必須知道功名利祿又是為了什麼。追問下去我們會發現,功名利祿原來只是實現人生意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生的真正目的是實現自我完善和對社會的奉獻,就是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要以為這只是個靈魂的虛設,檢視一下自己的身邊,哪些人最受人尊敬?是金錢和官位嗎?No!是境界!一個農民,即使貧窮,但只要他活得很有境界,仍然會受到社會的尊敬。相反一個人雖然很有錢或官位很高,但很自私、很貪婪、很狡詐,他在人們的心裡他就是一攤狗屎。

    第二觀:價值觀。所謂價值觀,就是為了把人和動物做區別開來,人類為自己設定的一個價值取向,如善與惡。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既然為人,就應該和動物有所區別,就應該向善。孟子將這種天性稱為“惻隱之心”。這種價值取向不是因為法律上的義務而去被動去做的,二是出於人的秉性。比如,你在外面遇到一個孩子掉到河裡,你立刻會想到這個孩子很危險,你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幫助他脫離危險。這種惻隱之心就是善。當然,價值觀有時會塗上一層政治色彩,不同的社會都希望民眾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去做,比如在西方標榜自己是民主、自由價值觀,在中國我們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我這裡講的價值觀是人性當中最本質的價值取向,說到底是做人還是做畜生的問題。

    第三,世界觀。所謂世界觀即是對世界的一個總的看法,這個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實在的還是虛幻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你站在科學的角度就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連我們自己都是物質的;當人站在宗教角度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虛幻的。哲學史上為此進行了長期的爭辯,現在看來都是無用功。因為這種爭辯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搞科學的,當然要承認現實的物質世界,來不得半點虛幻。而搞宗教信仰的人,往往認為世界就是虛幻的。康德把這種爭辯稱為人的“思維僭越”,即用理性的思維去解答屬於信仰的問題,或是用信仰的思維去解答科學的問題。說到此,我們應當看到,世界觀其實也是方法論。你把應該用理性思維的地方用在神學上就是思維的錯位,同樣,你用神學的思維來解物理難題那就會是天大的笑話!

    人有聰明才智,但同時又有一個短板,就是隻相信自己看得見的東西。其實,往往正是那些看不見的才是最寶貴的,比如靈魂。只有看護好自己的靈魂,才能彌補自己人生的短板。記得有一本書也是這樣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 4 # 寧古塔老趙

    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簡稱三觀。我理解的三觀可以用簡單的三句話概括:人為什麼活著,怎樣活的更好,能讓別人也活的很好。

  • 5 # 原來秦春月

    人生觀要有聖靈,價格觀要有中保,世界觀要有中醫為保護。耶穌說他是葡萄樹,我們是他枝子,枝子要結果子。不結果的話,種果吃果的人,我們都該當曉得,不然被砍了我們還有什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價值要有世界價值觀,只有跟著耶穌基督,連線為主體裡面。那才價值人生價值,活著在了世界價值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醫藥代表該如何夜訪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