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豆91005
-
2 # 硯邊浮塵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虛構出來的。目的是追求一個沒有剝削,自食其力,和平恬靜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反抗。醉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現實中的桃花源較多,如湖南,重慶都認為是正宗的桃花源。全國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區有十多個。
-
3 # 七追風
戰亂年代,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村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桃花源記》所描述的內容,細思極恐!
看第一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先不提那是個亂世,看主人公,他是“捕魚為業”。也就是說,這位兄弟是專業漁民,不是一天兩天的了,下面又說“緣溪行”,什麼意思?沿著小溪划船。不是大江大河,僅僅是小溪。一個專業漁民,每天出來打漁,還是沿著一條小溪走,為什麼會迷路?
後面一句:“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一直沿著小溪走,忽然遇到了一大片桃花林,而且還“中無雜樹”。桃花源裡的人可沒有出來過啊!那這片沒有人打理,卻一棵雜樹都沒有的桃花林,是怎麼來的?
接著看:“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也就是說,這位兄弟走到頭了,看到一座大山,一個山洞“彷彿若有光”。這個山洞只是彷彿有光,並不是金碧輝煌、豁然開朗。為什麼已經迷路的人敢扔下船,鑽進去?這不合常理吧?
下面是:“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剛開始是隻能透過一個人,走了“數十步”之後,就“豁然開朗”了,看到了田地房子。走了幾十步就穿過了一座山,這座山有多大?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這個最關鍵,衣服“悉如外人”,和外面人都一樣。隱藏在這裡這麼多年,怎麼可能衣服還和外面人一樣?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躲避戰亂來到這裡,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真的準備“不復出焉”,為什麼還要留下一個小山洞?洞口只能透過一個人,躲避戰亂的話,應該直接用亂石封死,留它有什麼用?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裡的人是經歷過戰亂的,而且這位漁人告訴了他們當時的情況,“具言所聞”,說的很詳細啊!東晉那時候,也是很亂的。桃花源的人害怕戰亂,為什麼不直接挽留或者強迫漁人不要走?
畢竟,被人知道這個地方,是非常危險的。
最後:“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出來之後,還“處處志之”。一路上到處做標記啊!這樣的山間野路,不會有什麼人來做破壞,做了這麼多記號,再帶人來尋找,就迷路了?一個漁民做了記號還能迷路?
以上我提出的疑問,是不是細思極恐?有沒有合理的解釋?
就像一些網友的分析,要麼這是個群鬼居住的地方,漁民兄弟在鬼門關走了一遭。要麼就是這位漁民瞎編的一個故事,吹牛的時候或許能引來不少聽眾。
怎麼解釋最合理,大家來說。
-
4 # 思考者J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我認為它就是陶淵明虛構的、所希望的那個美好世界。
這從《桃花源記》裡能看出來。一個打漁人順溪而行,遇到一個山洞,僅容一個過,出了這個山洞豁然開朗,就是桃花源。這裡那個好啊,就是人間仙境,天美地美、山美水美、更重要的是人美,人人勤勞善良,社會和諧,陶淵明呆了幾天,這家請吃那家請喝,令陶淵明難以忘懷。這明明在影射當時東晉社會的腐朽沒落。
回來時陶淵明一路作了記號,可是再去按記號找時怎麼也找不到了,就是這樣憑空消失了。陶淵明其實是在說這樣的好地方只能在夢裡,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從文學創作上說即使陶淵明虛構了這麼個地方,可能有生活原型,這個理解是對的。那麼桃花源的原型在那裡?陶淵明以寫田園風光見長,他對這方面有豐富的生活積累,他完全可以提取已經積累的東西再虛構出一個“桃花源”來,不一定非得要一個確定的原型。
現在以“桃花源”命名的景點很多了,湖南、湖北、河南、重慶等地都有,利用名人、名詩、名句發展旅遊是好辦法,一定要考究出那裡是真的可就難了。一定要較真,就去考究“桃花源記”中的武陵這地方有沒有,如果它也沒有,那麼這個“桃花源”就是虛構的了。
-
5 # 半瓣花上閱乾坤
據陳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記旁證》,桃花源實有其地,而且和陶淵明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1936年,陳寅恪發表《桃花源記旁證》,質疑公認的南方武陵說,認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洛水上游一帶。
這篇論文傳播開來以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許多人爭先恐後地搶著拜讀。在當今的文化界,學者們對這個問題,還在爭論不休。
較早記載入史冊的 “桃花源”,即古桃林,在古代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游一帶,相傳還是周武王攻打殷商養牛的地方。
在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山經》裡就記載“桃林”,晉人郭璞作注時說它在“今弘農湖縣閿鄉南谷中”。
陳寅恪先生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既深藏有特別的寓意,又涵有紀實的成分。文中的寓意,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了。
陳寅恪先生論證有五大要點:
(甲)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游,不在南方的武陵;
(乙)人們逃入真桃花源,是因為躲避符秦之亂,不是躲避秦始皇的秦朝之亂;
(丙)東晉義熙十三年(417)春夏之際,劉裕曾率軍隊攻入函谷關。《桃花源記》紀實成分是依據隨軍的戴延之等所看到的材料而寫成的;
(丁)《桃花源記》寓意的成分是牽連混合劉子驥進入衡山採藥故事,還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語寫成的;
(戊)陶淵明《擬古詩》的第二首可以和《桃花源記》互相驗證引申。
總而言之,桃花源實有其地,不完完全全是空想。感興趣的,可以去查閱此論文。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
6 # 千千千里馬
西晉末年,戰亂四起,確實有大量躲避戰亂的百姓。
《桃花源記》應該有反應,但是,《桃花源記》和詩,主要還是對陶淵明烏托邦思想的表達。
我比較讚賞呂思勉先生的說法,《桃花源記》對晉代戰亂有反映,但是主要是一篇乞求和平的理想文章。例如,詩歌中沒有稅賦,沒有社會管理的理想,完全都是空想。
這正是《桃花源記》的偉大空想主義的價值。
至於“桃花源”在什麼地方,沒有多麼重要。
目前的湖南桃源縣的桃花源也是一個副會的傳說,但是已經成為一個文化認知,我們瞭解就好。《桃花源記》主要是思想價值。
而且陶淵明是南方人,他也沒有到過今天的河南陝西交接的靈寶地區嘛!怎麼可能有非常具體的“實景”描寫呢?。
所以,桃花源,實實在在是一個文學虛構如同司馬相如的子虛烏有一樣。
把文學作品當做歷史,這是非常典型的邏輯誤讀。
-
7 # 山水閒人22
大家被桃花源記給蒙了,這只是一首詩而己。在那時的年代,可能有大地主種上一片桃花樹。老百姓都是租田地種莊稼過日子。即使種桃樹也是種個二,三棵,結的桃子自己吃吃。大桃樹也有啊,西遊記裡的番桃園不是很大嗎?
-
8 # 手機使用者烏龍
"挑花源"是個形容詞,是描述一個地方的美麗。如山青水秀,挑花盛開。《源》源源流長,源頭,無盡無休之意,於《挑花園》之意,有捷然不同。關於陶淵明所指"桃花源"是指人們生活美好幸福。當然地理環境的自然美景是不缺的。寫一小詩,山青水秀桃花園,美滿幸福桃花源。十里桃花桃花園,祖國昌盛桃花源。
回覆列表
桃花源現在很多地方都不斷的在說自己是桃花源,關於桃花源的真實性,現在也是人云亦云大家,也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具體桃花源在哪裡,其實現在也已經很難說得清楚。但陶淵明其實當時是說清楚了,人家已經告訴大家說在武陵,有桃花源,但是這個武林具體在哪裡?現在又已經,是人云亦云了。
對於在中國,兩晉時期,那個時候地廣人稀,其實桃花源還是存在的,因為我們會知道有很多隱世的地方,真的,即便是現在有一些深入大山深處的小山村,依然也保持了桃花源一樣的原貌,那裡的人自給自足,種糧種地,起真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桃花源從來都是存在的,之所以表示存在,是因為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當中,大家能夠在自給自足當中,保持著淳樸的心境和淳樸的意識,大家願意在那樣的一個環境當中休養生息,子孫繁衍,其實本身來說就是一種低慾望的存在
而現在大家不堅信桃花源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在於人的慾望得不到紓解,人總是活在,繁雜的城市化生活當中,每天面對著紛紛擾擾,而無法去相信,還有桃花源那樣的勝景,但其實桃花源一直存在,如果我們,就能夠深入到深山當中,能夠在深山當中的小村莊,發現,那樣的一些,美好的話你就會知道,其實美好的東西從來都在,而只是被我們忽略了而已,桃花源絕對不會是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