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陪讀娘娘
-
2 # 禪心伊人
談起我的原生家庭,它是不完美的。儘管不夠完美,有許多創傷,但是並不影響孩子對父母的那份愛。
我的原生家庭,直到我長大以後,進入婚姻階段,我才真正感受到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尤其在婚姻情感關係裡,我幾乎是複製了我父母的模式。現在,透過我自己不斷地心靈成長,讓我看清了原生家庭的真相,才真正從那種過往的創傷中走出來,把那些原生家庭裡帶給我的傷害,都轉化成了生命的禮物。說說我的原生家庭吧。
小的時候,在6歲之前,我沒有見過父親的影子,完全是跟著母親長大的。只聽說,為了生活,父親不得不外出工作,不是不要家了。
在幼小的記憶裡,也只是被母親偶爾提起,我也是一個有父親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父親從很遠的地方回來,我的頭腦裡才開始有了“父親”這個形象。
對於6歲孩子,從來沒有跟父親生活過,當父親第一次抱我時,是十分抗拒的,父親跟一個陌生人沒有什麼兩樣。
後來全家團聚了,在一起生活,父親母親又經常因為一些事情,意見不一致而吵架。有時還會大打出手,彼此傷害,孩子常常半夜裡被他們吵鬧的恐怖場景嚇醒。
幸好,到了上初中的年齡,我被送出去,在外地上學住校,多年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用再忍受他們的吵鬧了。
後來,直到我結婚的那一年,他們終於把家吵散了。他們在法庭上談判離婚,還必須讓孩子出面,經歷那份家庭破裂的心碎場景,而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
小時候的我極度缺乏父母的關照,尤其是缺少父親的愛。進入婚姻後,婚姻關係冷漠。有一天,我猛然發現,無論是長相還是性格上,我找了一個類似於我父親的愛人。由於父愛的匱乏,我想得到小時候從父親那裡沒有得到的愛,我就不自覺地從愛人身上尋找父愛的感覺。在與愛人的關係互動模式裡,我又複製了小時候與父親的模式,那種想靠近而又倍加疏遠的感覺,讓我覺得無比痛苦。
堅持了十幾年的冷漠婚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後來迫使我學習心理學尋找問題的答案。我想我已經找到了,拯救了自己。
原生家庭裡,我是一個極度缺愛的孩子。自己沒有體驗過被愛的感覺,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另一半,同時也感受不到對方的愛,家庭裡愛的能量管道是堵塞的。在與孩子的互動上,也出了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更好的愛孩子,整個家庭關係是失衡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得不到父母任何一方充分的愛,對於孩子的生命成長都不是完整的。
如果孩子與父親連線少,孩子會缺乏自信和力量不足,孩子內心是不安全的。與母親連線少,會導致孩子不懂得愛,在財富上也會出現障礙。
長大以後,孩子會在工作生活的很多方面出現不順,會不斷地向外求得認可,抗拒權威,到了某個工作和生活節點,很難突破瓶頸,這是內心力量不足的表現。
後來,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每隔十年,我都得換一次工作,總共經歷了三次變動,跳了三個行業。每份工作做到第十年時,總是無法突破瓶頸,不得不重新規劃內心的職業需求。
這種頻繁更換職業的經歷,反而成就了我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力。
每一次行業轉換都能順利過度,充滿了新鮮和刺激感,它激發了我的好奇心,並幫助我不斷探索新的領域,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滿足了對自我認可的需求。
我知道,那是小時候沒有被父親認可和忽略的,同時又是孩子內心深處所渴望的,一種內在心理成長需求,在成人後的我的生活裡一次次被啟用。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成年的我們要學會自我轉換。把那些不好的都轉化成讓自己成長的資糧,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那種過往受害者的模式裡。你有多痛苦,你的生命就該有多覺醒,原生家庭的那些創傷痕跡,它會時時提醒著你。
在原生家庭裡,無論父母當時給到你什麼樣的愛,那對他們來說都是最好的。
父母從來沒有有意要傷害孩子的,只是那些當時,那些侷限性的條件,只能讓他們做出那樣選擇。
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你的內心就與過去父母達成了一種和解,那些傷痛在內心深處自然就化解了。雖然在生活中並沒有發生什麼,但是你再與現實的父母相處時,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內心自我療愈的力量。
願每個人都能輕鬆走出原生家庭的羈絆。把父母傳承下來的那些好的發揚下去,把不好的東西從你這裡就根除掉,不要再影響下一代了。
回覆列表
我來說說我的原生家庭吧。總體上講,我是非常喜歡自己的原生家庭的。
從家庭結構上來看,我的原生家庭是完整且標準的80後獨生子女配置;從家庭背景上來看,父母都是成分簡單的平凡人家;從性格上來說,父母都沒有過於極端,很少經歷家裡大吵大鬧的場面,遇事有商有量非常默契;從愛好上來說,父母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我和父母也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可謂是和諧美滿、其樂融融。
一路成長過來,多數都是以上慈下孝為主題的家庭畫面。身邊的親朋好友也總會感嘆我有一雙多麼恩愛的父母。
也許大家會覺得我無病呻吟,但幸福也有幸福的煩惱。我的煩惱主要就是網上曾經流傳得很盛的那句話:“你們剪斷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
可能天生體質較差,加上又是女生,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父母替我負重前行,想給我留下一片歲月靜好。但在享受歲月靜好的時候,其實也承擔了很多精神壓力。
當然,做家務只是一個典型例子。還有很多事情都這樣,我主觀意願上都願意做,沒讓我做,事後又吐槽我。成家以後,我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感覺父母都刷不到存在感了。
在自己家,衛生我全包了。結果每次回到孃家,爸媽都沒讓我做事。想著父母養了自己這麼多年,現在淨跟人家做去了。所以,經常會主動地在爸媽家找事幫忙做。
還有一部分壓力來源於“輿論壓力”。總有一些“相當熱心”的親朋好友對我說,我爸爸媽媽有多麼多麼好啊,養我多麼多麼辛苦啊,我又是多麼多麼地磨人啊!父母都沒對我這麼耳提面命地強調自己的付出,不知道他們哪裡來的迷之正義,說得我多沒眼沒心、一天到晚需要提醒似的。還有的時候,這些人也會說我父母太溺愛我了。一方面“教育”我父母,一方面對自己的孩子更驕縱而不自知。
但當時我還小,那些話在我聽來,感覺自己是父母的一個累贅,一度嚴重缺乏家庭價值認同感。
當然,那個時候的父母,可能都沒注意到這些細節,更不懂得原生家庭對孩子心理成長的影響,任由那些人七嘴八舌,卻不知道及時站出來為我辯護幾句,只需要讓我覺得自己的出生對他們很重要就好。可是沒有。
等我長大了很久很久之後,我才知道他們是非常非常愛我的,只是不善表達。但是原本說幾句話就可以讓我得到精神充分滋養的結果卻花了我太長時間和心力去加以驗證。而這些時間和心力原本可以用來做更多積極有建設性的事。童年的陰影或者創傷治癒起來非常消耗人生成本。
對於那些“熱心人”,我真的也很想說:不要逗別人家的孩子,更不要自以為是地超越他人做父母的許可權,去幫人家“教育”孩子。
現在回頭一想,我父母就是耳根子軟。長期對一個人說他氣色不好,他會日漸萎靡。我父母長期聽那些自己家裡的事都管不好的好事人說寵我,他們也就真覺得自己對我太寵了。這種心理暗示真的太可怕了。
父母是當時沒碰上現在這些教育專家。要是按現在的育兒標準,尤其是養育女兒的標準來看,對我的精神滋養還遠遠談不上富養呢,怎麼就成慣了?
這就是我對我的原生家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感情。單從原生家庭的構成質量(是否健全健在、是否美滿和諧層面)上看吧,我活得還是很有底氣的;然後想想那些沒有被認同或者極力維護的過往,就又覺得自己的底氣足得有點飄忽不定。
父母,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上崗之前不考從業資格的職業。雖然很多社會輿論評價有些父母根本不懂得如何做父母,往往說起他們沒考從業資格都是一句帶貶義色彩的話。
但是,他們做得再好,也沒有誰給他們評個職稱漲個工資發點獎金什麼的呀,還不是全靠著自己強大的內心在那裡死撐著給自己安慰。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概念被炒得非常火,甚至有點太過誇大它的負面作用了。我覺得吧,這個詞不是用來被追溯與問責,而是用來被理解和超越的。千萬別走火入魔地想著對原生家庭提出“指控”,除非某位成員做得太過分。還是握手言和吧,這樣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和下一代的原生家庭都好。放不下,毀掉的是兩個家。
學習和解,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項很重要的功課——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伴侶和解,與孩子和解,與過去和解,與生活和解,與社會和解,與未和解該和解的一切進行和解……將自己從內心的痛苦中放生,才能開始新的生活。
這句話有點佛繫了。但在佛系之前,記得找個機會與原生家庭成員坐下來一起把心開啟,把話說開,把結解開。
希望大家都能放下過去,帶著美好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