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恢復新北京共識綠色引

    資本主義本來就是保護私有制的,自然就保留貴族傳統,但曾是社會主義囯家的不管在歐洲或是其它地區包括中國都沒保留下來。

  • 2 # 一老沈一

    這是一個回答起來難度很大的話題。首先,何為貴族,就比較難定義。在英語裡,有用於貴族的兩個專門詞彙——nobility和aristocracy,但涉及到解釋,有說是“屬於社會中的一個階層,這個階層擁有優越於其他階層的頭銜”;也有說是“統治團體,一個寡頭政治集團”;還有說是“構成和國家政權相關的特權階層的人的集合體”。這幾種說法,都可以在《牛津英語詞典》裡查到。其次,何為貴族精神,是“貴族”所具有的“三觀”,還是示與他人的感受?西方所有著名的百科全書,皆未對此作出解釋——沒收錄這個條目。其實,在許多研究“貴族”問題的專業書籍中,也沒探討這個問題。

    嘗試著來分析。 一,在西方,關於貴族,是個涉及不廣但熱度不低的研究領域。著名學者一抓一大把,比如,馬克斯.韋伯、M.L.布什、塞繆.克拉克、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E.P.湯姆遜、喬納森.德瓦爾德等等。討論西方的貴族問題,最好以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為藍本。

    二,西方有學者說,貴族早在荷馬時期就有了。有人反駁說,荷馬歌頌的是“英雄”不是貴族。古希臘有貴族,但相關記載幾乎是空白。最早關於貴族的文字,是羅馬時期的拉丁語patricius,與平民的plebeian相對應。當時的貴族,可能是較為重要的家庭或家族的領袖,他們是早期元老院的主要成員。公元前6世紀的國王賽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實行了按財產的公民登記,這是最早對貴族和平民加以區分。共和時期,始終貫穿著平民和貴族的鬥爭,貴族特權逐漸削弱。到了公元27年的帝國時期,貴族的頭銜是由皇帝冊封的,不過,只有貴族才可以當皇帝,其實是一個悖論——皇帝和貴族成了一個人的事兒了。公元300年初的君士坦丁大帝時期,貴族只是榮譽頭銜,沒有了任何特權。 三,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崩潰,給以往的貴族們畫上了一個句號。那東羅馬帝國不是還存在到了1453年嗎?有意思的是,可能是因為地理上的原因,或者說更由於宗教上的原因,西方的主流意見並不把拜占庭看作是自己人——不屬於西方大家庭。同樣被排除在外的還有俄羅斯。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300年間,歐洲是一片混亂的局面。此時起到支撐和傳承文化作用的,是教廷和僧侶集團。這個時候的土地也在集中——向教會和僧侶們手中集中。僧侶們更願意稱自己是神職人員而不願意被叫做貴族。貴族的重新興起,是在加洛倫王朝,這個時候教廷勢力逐漸衰弱,世俗勢力日漸崛起。8世紀,加洛林家族與一個很有名的教士卜尼法斯聯手,實行了一種“采邑制”——把擁有土地的地主和農民捆綁在一起,一塊采邑只有一個主人,在土地上勞動的是農民或奴隸。這也是後來所說的“封建社會”。後來的學者們,把采邑的“領主”稱為中世紀的“地主貴族”。不過,還有一種貴族,即由專職武士組成的“武士貴族”。中世紀前期,戰爭和私下的械鬥太過頻繁,幾乎每天都在打打殺殺,武士階層應運而生。一開始,武士們是領主的附庸。隨著他們自己財富的積累——同樣買房子置地,武士們逐漸也成了地主。中世紀中期,武士貴族融入到了“地主貴族”當中。 四,一直到相當於中國的南宋,歐洲的經濟水平仍然很低下。因此,所謂貴族的生活,也是蠻悲催的。本內特和霍利斯特等學者說,當時的大部分“城堡”,不過是建在山崗上四四方方的小木塔,外圍有戰壕或柵欄(二者皆有算是壯觀的)。方塔周圍是軍火倉庫、馬廄、工匠鋪子、菜園和肥料堆,或者還有座小禮拜堂。這種小塔樓大多起了很唬人的名稱——“要塞(keep)”,其實通常空氣汙濁、屋頂漏雨、光線陰暗、沒有取暖設施。因為是作防護用,窗子又小又窄,以便向外射箭。為數不多的房間,住著領主、家人和僕人,還有家臣與賓客。最富有的貴族,才能有獨居一室的享受。到1300年前後,貴族們的房子開始使用石材和灰泥建造,房間也大多了。這個時候還出現了女貴族——女武士或者貴族的寡婦。直到此時,仍然沒有任何“貴族精神”可言。 五,西方眾多學者,習慣於把1400-1800年作為一個時間段來研究貴族。這段時間,貴族不少仍然是有頭銜和稱號的。14世紀開始,歐洲經濟和人口都有了明顯增長。貴族生活開始有了宮廷式的風格——舉止文雅,聽著遊吟詩人的歌;連武士貴族現在也變成“上流社會”,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別的階層是有區別的。他們與低層社會的區別在於更好的出身和更好的品味,漸漸地就比原來更具有鮮明的身份特點。特別是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貴族們明確主張自己的血統更為高貴——自己血管裡流淌的是不同於平民的“藍色血液”。除了血統高貴之外,貴族們仍沒能總結出自己的“精神”到底有何高貴於平民之處。 六,美國學者喬納森.德瓦爾德在研究“貴族”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很新穎的視角——“種族和身份:生物學上的社會流動”。他和其他的史學家們證實,所謂貴族“消亡和替代程序的範圍,其速度可能快得驚人”。15世紀法國的小貴族,大約1/5的家族姓氏經過一代人就消失了;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這個集團的大多數已被新的家族所取代。在德國,1430-1550年間有超過一半的貴族家族消失了;在西班牙,1300年的顯赫貴族家族中,只有6家倖存下來,名列1520年的55家爵位貴族當中。在英國,1300年的136個上院貴族家族中,到1400年仍存在的不到一半,1500年只剩16家。德國西北部帕德伯恩一塊墓地裡埋葬著80個貴族家族,一塊碑文上寫道:“除非上帝在下個世紀來拯救我們,否則,所有的高貴者都會消失”。看來,不但“貴族精神”是否能傳承百年大可質疑,連貴族的家族能否堅持百年都是很大問題。這可以套改清初趙翼的詩來形容——江山帶有貴族出,各領風騷難百年。 七,喬納森.德瓦爾德得出結論說,生物學上的貴族,即所謂高貴血統的貴族是不太靠譜的。其實,大多數學者在以下這一點上的看法基本一致——就是,所謂貴族,包括有頭銜和沒頭銜的,但都是以擁有高出社會平均值很多的財富為基礎的,因此他們也更容易接近社會或國家的權力中心。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財富,可以讓後代接受更好的教育;學習和習慣“上流社會”的禮儀以致顯得比平常人更彬彬有禮;貴族的後代,由於有平民不可比擬的優勢,因而他們也更容易在踏入社會後取得成功。不少學者做過統計,在近代,過去的封建貴族的後裔,還有新型的資產階級貴族,在努力學習和適應社會變化方面,確實成功率高於平民階層。 八,關於貴族和貴族精神,西方學者認為,文學作品是令人們產生崇拜的重要原因。德瓦爾德說,進入20世紀以後,“貴族仍舊是歐洲人想象的中心。他們、他們的鄉間宅第以及他們想象的價值觀,以繼續打動我們的方式,在20世紀早期的上流文化和大眾文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們仍然可以在屠格涅夫、亨利.詹姆斯、馬塞爾.普魯斯特和朱塞佩.迪.蘭佩杜薩的小說中,在安東.契訶夫的戲劇中,在鄉間住宅的偵探故事中看到對他們的描述。文藝作品中貴族形象的存在,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它表明,存在仔細觀察貴族的需要,但它也表明,貴族自身比傳統形象更為複雜、更加多樣化、更像變色龍,也更加令人感興趣”。關於“貴族精神”,實際上也是文學作品灌輸給人們的。這種精神究竟是什麼——慈善?文明?有禮貌?呵護婦女?見義勇為?很難概括,也沒有人概括——這種形象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

    所以,“歐洲貴族精神為何傳承百年”,應該是一個偽命題。

  • 3 # 李建秋的世界

    我看不懂哪來的什麼“貴族精神”。

    小說裡面描述的貴族精神是:不暴怒和謀殺,不背叛,不殘忍,寬恕,給予女士幫助,不因為愛或者言辭捲入爭吵而戰鬥。

    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比如說英格蘭勳爵德雷克,是受封的英格蘭勳爵,德雷克是大海盜頭子,海盜有什麼“貴族”可言?

    歐洲大多數國家很晚才從封建制轉到現代中央集權制,中國這一個轉變比較早,封建時期僅存於西周之前,封建封建,封土建國,國王對於國家的領導僅限於自己的封地那一塊,外面的管不著,中國不一樣,自秦始皇大一統以後,歷朝歷代都是採取的郡縣制,中央統一進行官員的任命。

    歐洲貴族誕生的前提就是權力的分散和分裂,國王不能隨意命令下面的貴族,貴族世代相傳,騎士的兒子是騎士,領主的兒子是領主,農民的兒子是農民,想往上爬?對不起歐洲可沒有中國那種科舉的渠道,門都沒有,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貴族和平民並沒有多大的不同。

    古代打仗的時候,被敵方俘虜的規則可以用金錢換取自由,打仗如同過家家,到後來槍炮普及,尤其是一戰,所謂的貴族拿著槍和平民沒什麼區別,馬克辛機槍一梭子掃過來,管你貴族還是平民全倒,一戰打死了英國的一堆的貴族,平民政治階層登場,男人死的太多了,反而促成了一戰之後的英國婦女運動,也算是“意外收穫”了。

    由於歐洲比較早的進入工業化社會,而中國比較遲的進入工業化社會,有些華人得了某些“白種人崇拜症”,總覺得歐洲一切都是好的,哪怕是早就被廢棄的貴族,美利堅一個貴族都沒有,都是一群逃難到美國的清教徒,哪來的什麼“貴族”?一樣是世界第一強國。

    沒什麼貴族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生間馬桶旁地磚總是有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