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花有酒

    什麼年代也有軟骨頭,跟文人還是武人,明朝還是宋朝關係不大。

    明朝投降的文人很多,錢謙益就是個傑出的代表,本有心帶著媳婦投河殉國,又覺得水太涼退了回來,就連柳如是想跳也被他“奮力拉住”

    硬骨頭也有,代表人物是史可法,被俘後也堅決不降,一心求死!

    近代有汪精衛,也有李大釗,有幾百萬皇協軍,也有無數血灑疆場的英烈

    林子大了什麼鳥也有,跟朝代關係不是很大

  • 2 # 老衲侃春秋

    既然說到問答,我要更正一下,明朝以前可不一樣呀,“文諫死,武諫戰”深入骨髓。所以,今天我要說另一類是事,看看明朝的文官做法和皇帝的修為。

    下面請看正片:

    說到文人的骨氣,歷朝歷代都不乏清高之士,他們不趨炎附勢,不諂媚於當朝。遠的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還有不在當朝做官的嵇康等等。

    以上這些人的表現只是不滿於現狀,不和當權者配合而已。要說到當朝有什麼弊端而敢於直言不諱的把話說出來,而且整批整批的文人都前赴後繼的挺身而出的,像割韭菜一樣,割掉一茬又來一茬的,這恐怕只有明朝的文官階層了。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明朝的文官,對孟子的諄諄教導那是牢記在心的。他們對“文死諫,武死戰”十分推崇,時刻以一個大丈夫的面目出現的。

    當年朱元璋和文官集團的衝突,就是從孟子開始的。

    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其觀點主要還是勸諫當權者要重視民生。誰知朱元璋認為這是對自己皇權的挑戰,於是突然下了一道詔令,這個詔令讓天下的文人們震驚不以,詔書是這樣說的:“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竟然叫天下人停止祭祀孔子,這還了得!

    誰知這還沒完,還要慢待儒家萬般尊崇的亞聖孟子,把他的牌位從孔廟中撤出。詔令下達後,所有的讀書人都感到猶如晴天霹靂。

    雖然這是皇帝的聖旨,但遭到文臣們的強烈抵制。孟子畢竟是“亞聖”,是儒生們心中的聖人,豈容他人玷汙,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

    有一個不怕死的叫錢唐計程車子毅然上疏,反對皇帝把亞聖打入冷宮,明知勸阻皇帝有殺頭之罪,仍然入朝抗旨勸諫,他說:“臣為孟軻而死,死有餘榮。”(《明史·錢唐傳》)

    說到做到,他讓人抬著事先準備好的棺材,袒著胸,抱著必死的決心,向皇城奉天殿方向走去。

    進入奉天殿,朱元璋果然命御林軍衛士殺氣騰騰地引滿弓,等著他的到來。

    見到錢唐視死如歸的模樣,朱元璋更加惱恨,便真的讓衛士連射了好幾箭。錢唐的左臂、右肩、胸部都中了箭,被射倒在朝堂上,但他仍然掙扎著向皇帝座前爬去。

    在死人堆裡滾爬出來的朱元璋還能懼怕這個?但是既然能當上皇帝,自然有他們的眼光。

    他知道,打天下是法家的專長,而保天下還是儒家更能久遠。為了大明江山的國祚,對這些文人士子是不能趕盡殺絕的,要不然以後誰還來為他朱家效力?

    於是對錢唐“情辭剴切”,不禁“為之感動”,他不僅沒有因此而治錢唐的罪,還命令太醫仔細為他治療箭傷。

    第二天星象官對朱元璋說,他們夜觀天象,發現文星暗淡、天象有異。皇帝都是迷信天命的,得罪了上天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朱元璋於是馬上想到,這一定是上天在示警。

    朱元璋斗膽再大,他也不敢和天鬥呀!於是進行了妥協:“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極不情願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請到了原處。

    這件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鮚琦亭集》中有記載。

    其實這哪裡是上天的異象,不過是這些儒家士子多了一個心眼,借天象使的詭計罷了。

    堂堂的大明皇帝居然讓這幫手下的“臭老九”給涮了!

    朱元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有作為皇帝,自然有一套管理人的辦法。

    你看他殺貪官從不手軟,剝皮萱草,恐怖至極。因為他知道,這些人會影響他的執政根基;對那些功勳卓著的戰將,也從不手軟,因為他知道,這些人是使他大明王朝更換顏色的潛在隱患。

    至於朝中的文臣,小泥鰍翻不起大浪來。所以,大明王朝建立以後,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皇族,他把皇族的人員都安排的挺好,就是一個幾歲的小娃娃,都封了王爺,高爵厚祿的伺候。

    朱元璋就是地地道道的貧民出身,知道生活的艱難,所以,他對老百姓還是很不錯的。

    剩下的,就是這些文人了。他對敢於犯顏的文人,並不趕盡殺絕,而是發明了一種體罰方式——就是當庭打屁股。

    在朝堂上打屁股,其實並不是想要他們的命,目的就是對這些人進行羞辱,讓他們斯文掃地。讓他們以後知難而退就行了,這其實就是皇帝的攻心術而已。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雖然一身流漏出的就是痞子氣、流氓氣,但還知道什麼叫適可而止。對於被打屁股的大臣們,多少還存了點體面,不僅允許他們穿著褲子,還要用一塊氈子裹起來再打。

    如此“廷杖”,被打者傷勢一般不會太重,一般養上幾個月也就痊癒了。

    但他的子孫不懂得這裡頭的彎彎繞,到了明武宗執政時期,太監劉瑾給皇上出主意,穿著褲子挨罰不直觀,看不見捱打的效果。

    於是明武宗下令從今以後扒下褲子打屁股。在眾目睽睽之下,平日裡“之乎者也”斯斯文文的大儒們,光著白花花的屁股,“透過皮肉觸及靈魂”。

    一板子下去,立馬一道殷紅的血印,一條;兩板子下去,二條;三板子下去,三條……當然,板子太多了,血肉模糊的,就看不清條,而成了兩團紅紅的二餅了。

    這也真是一道風景線,不過不太亮麗,有些悲情。

    這種除去了“厚綿底衣,重毰迭帊”的隔層保護,只有板子和身體惡狠狠的親密接觸,致使很多被打者吃不消,朝堂之上就斷氣的大有人在。

    當然,這都是朱皇帝的後世子孫們的新發明,和朱元璋本人就無關了。

    說了這麼多,我們的朱元璋大帝,真的就沒有一點可肯定的地方了嗎?

    其實,我們這個洪武帝還是有很多可貴的地方的。就說納諫吧,大臣如果說得對,他還真聽得進去。

    最為人熟悉的一個例子,就是周觀政的例子:

    “觀政亦山陰人。以薦授九江教授,擢監察御史。嘗監奉天門。有中使將女樂入,觀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觀政執不聽。中使慍而入,頃之出報曰:‘御史且休,女樂已罷不用。‘觀政又拒曰:‘必面奉詔。‘已而帝親出宮,謂之曰:‘宮中音樂廢缺,欲使內家肄習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無不驚異者。觀政累官江西按察使。” (《明史·周觀政傳》)

    說起來這實在是一件小事情,朱元璋不過是因為宮裡缺少音樂,所以想請幾個女樂師進去教授一下,這實在算不上什麼過失,又不是整天聽這種靡靡之音,對任何朝代的皇帝來說都是合情合理,無可非議的舉動。

    但當時的一個御史卻硬是能夠毫無畏懼加以阻撓,其強項情狀,可見一斑。最後硬是逼的朱元璋收回決定。收回決定就完了嗎?不行,皇上還得反思,從靈魂深處挖根源。最後還要親自出宮向臣下道歉。

    這個要求是否有些過分了?這在其他任何朝代的強勢皇帝那裡都是不可想象的。即便被人稱頌為最善於納諫的李世民,也不可能達到這樣一個程度。

    可見朱元璋定下的規章制度,決非僅僅是用來約束他人,事實上他自己也受這些制度的約束限制。

    朱元璋對教諭、典史這些微末官吏,都有過因為直言,而被拔升高位的。

    典型例子是練子寧,他是洪武十八年中進士,在殿試對策的時候,居然在當廷對朱元璋猛烈抨擊斥責說“天之生才有限,陛下忽以區區小故,縱無窮之誅,何以為治”。

    不但沒受到懲罰,還給與了提升。

    總體來說,在明朝做官,俸祿比較少,生活上比較清苦一些。但是在朱元璋的英名領導下,大明王朝的君臣關係,基本上還是很和諧的。並不像後來清朝寫史時描述的那麼一團黑。否則,明朝怎麼能創造那麼多的輝煌成績呢?

    公正的說一下,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又一個黃金時期。“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東谷贅言》)

    我們大致盤點一下明朝取得的成就:文學藝術中,四大名著,明朝佔了三個;火器也是明朝得以大力發展的;鄭和龐大的船隊在南海印度洋中徜徉時,別的國家還在那裡望洋興嘆呢;甚至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這些成就的取得,不能說全是朱元璋的功勞,但不得不承認,正是他給後代打了一個好底子。

    參考資料:

    《明太祖實錄》

    《東谷贅言》 明·敖英

    《明史》清·張廷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年三冠的勇士是不是建立了新的王朝?